xinde

“在慈母圣教会的心中,我将是爱情”

—— ——真福团(Community of Beautitudes )

2014-01-10 13:57:55 作者:思嘉/采编 来源:《信德报》2013年12月26日,47期(总第564期)

    在教会这个大家庭里,除了教会的有形组织之外,还活跃着一个个灵修团体,他们为了共同的信仰与使徒事业聚在一起,活出自己的神恩价值。在此,为大家介绍一个叫“真福团”的团体。
    唐德来修女就是真福团的一员,今年三月借她在河北修院讲学的机会,有幸采访了她。她讲真福团的家庭氛围,她讲由“来看看”到成为一位真福团的修女,并负责一个专为中国神父祈祷的“玫瑰花雨祈祷事业”,她讲圣母在默主歌耶显现的美丽故事……她的声音细腻温婉,听着她的述说,我内心感到由衷的沉静与平安。


背景
    真福团是1973年由法国的奕丰兄弟(Br.Ephraim)创立的。当时他还是一个基督新教的神学生,一直想要找寻一种团体生活,因此到处寻访各种团体,包括当时流行的嬉皮士(Hippies)团体。可惜这些团体都令他非常失望甚至悲伤,因为在这些团体中,人性的弱点最终会暴露出来,团体也多数不能持久。而在以色列Kibbutz的体验,以及岚匝(Lanza del Vasto)的方舟团体却对他影响颇深。尤其是在方舟团体,他经验了圣神的洗礼。也是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太太若兰(Jo)女士。当时他们都只有24岁,天主的爱充满着他们,推动着他们寻找天主的旨意。
    他们和另一对夫妇决定住在一起过团体生活。当时,他们并没有任何计划,完全如当年五旬节宗徒们接受了圣神的洗礼之后,就开始了初期的教友团体。团员多是新教教徒,弈丰当时更是位新教牧师。但在圣神的带领下,他逐渐认识了天主教,并受玛德·罗宾(Marthe Robin,爱德之家创始者)的影响,决意回归天主教并由主教手中领受执事职,以平信徒的身份献身于先知性的工作,这种发展方向正是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倡导的精神。

真福团的成员
    由于会祖本身已婚,又因最初参加团体人士的身份,所以团体开始是以平信徒的社团发展。大家因天主的召叫而聚在一起,并在一起寻求天主。
    团体创立四年后出现第一批发独身愿的修士和修女,第一位由团体培养的神父在1984年晋铎,这多元化的色彩,使团体充分表现了“天主子民”的特色。大家如同初期教会般淳朴地住在一起。团体中有家庭、有单身的男女青年、有发愿的修士修女、有执事及神父等。团员们以神贫及服从的精神一起生活,组成一个天主的大家庭,透过优美的礼仪及团体中手足之爱,生活出企望的天国。

真福团的精神
    真福团的精神是圣女小德兰所说的:“在慈母圣教会的心中,我将是爱情”。真福团最初的名字是“犹大之狮及被祭的羔羊”(参默5:4-5)。“犹大之狮”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犹大支派的象征。说法源于创49:9,“犹大是只幼狮;我儿,你猎取食物后上来,屈身伏卧,有如雄狮,又如母狮,谁敢惊动?”这名字很好地表达了其精神,即默思十字架上的耶稣,并肯定基督战胜了死亡、光荣地复活。
    1992年改为“真福团”这个名字。“真福”取自福音中耶稣的山中圣训。这名字也表示他们愿意和目前受苦的世界在一起,指出人最终的目标,了解目前所受考验的意义。
    它基本上是一个隐修的默观团体。生活的中心是每日的弥撒,以及个人每天一小时的朝拜圣体。团体深受加尔默罗(Carmel)灵修的影响,寻找在生活中和天主的结合。
    寻找基督徒的犹太根源是真福团的使命之一,团体一直在研究犹太教的礼仪并与之对话,因此很早就在以色列建立了分院。每星期五晚上,他们举行安息日的祈祷礼仪,唱希伯来文歌曲等。
    团体也非常热爱圣母。所有的会院早晚都公念玫瑰经,并把自己奉献给圣母。团体的另一特色是对神贫的重视。团体成员不领工资,生活所需完全交给天主上智的安排。团体从默观祈祷中所孕育的许多使徒工作,如出版杂志书籍、视听媒体、从事各种宗教艺术创作、主办夏令营、避静、退省、讲习会等都是秉承着这个宗旨。
    目前真福团分布在世界各大洲,共有近70个会院。团员近2000名。真福团以它的生活为见证,向所有人开放,并邀请有意寻求天主旨意的人来和他们一起生活、祈祷。

一窥真福团周五晚的安息日前夕祈祷*
    晚祷之前大家都沐浴更衣,真福团的人都穿上白色衣裳,有些穿长袍,有些穿长裙,男的也是白衬衫、白长裤,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新人。她们说这是“在基督内受洗,并穿上基督”的记号。
    晚上七点钟,天色还很亮。晚祷是在大餐厅举行。餐厅高且深,有中古世纪的气氛。大家围坐成U形,两翼伸得很长,大约共有50人,中间坐的是这个家的“牧者”——一位修女。修女、修士及神父平常的服装是:白长袍、外加前后一片咖啡色的长幅,和有些隐修士的衣袍相似。牧者修女前面桌上放着一座有七根蜡烛的烛台,一幅小的东方圣像和一个小铜铃。修女摇一下铃,大家就开始唱歌,有钢琴及几种乐器伴奏,节奏都相当轻快、响亮,是他们特有的歌曲,主题即是圣经里的《雅歌》和《圣咏》。几首歌之后,牧者修女点燃了圣母像台前的蜡烛,点亮餐厅各角落和桌上的蜡烛,最后点燃吊在厅中的油灯,音乐、歌曲一直持续着,大家自由地跟随着和声、击掌、轻摇,充满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雅歌唱到迎接新郎——天主来临时,有人将餐厅的大木门打开,恭身欢迎,大家都起立,歌声高扬,手舞足蹈,接着又自由地舌音祈祷、自由唱歌、自由回应,阿们!阿们!虽然不是合唱,但声音却非常和谐。慢慢安静下来后,有一位长老将葡萄酒倒入杯中,直到满溢,然后传递给大家分饮;长老又将特制的辫子面包掰开,传给大家分享,并说安息日平安!做父母的,覆手在子女头上降福他们。之后长老和牧者修女分别带领男女众人起舞,手牵着手、或者搭着肩,围绕着餐桌,在餐厅里跳着犹太民族的土风舞,一直跳到尽兴才停下来。晚餐已是晚上九时了,鱼汤、面包、乳酪、水果、冰淇淋,很简单的,算是他们的小斋吧。最后再唱一首圣咏,各人将桌上的蜡烛奉献到圣母台前,在地上摆成一个十字形,并许一个愿,大家念一遍圣母经,结束这安息日前夕的晚餐时,时间已将近深夜了。
*注:此段摘自台湾区[“区”作为姓氏时,读“  ”]纪复的“真福团——在慈母圣心教会中,我将是爱情”一文,1995年

唐德来修女找到真福团
    唐修女是新加坡华侨,她的职业是教师。大概是1987年,她去法国朝圣时听说有这么一个团体,有神父、修女还有教友家庭住在一块儿,觉得很好奇,就决定去看看。
    当时她去参观的会院在法国西北部的莫潭(Mortain)小镇。这里以前是熙笃会的修道院,还有一座很古老的教堂,建于12世纪,是附近地区的观光朝圣地。1984年由真福团接手,恢复了这修道院的祈祷生活。唐修女在那儿度过一个周末,当时正赶上周五他们庆祝安息日,祈祷的气氛很浓,令她非常感动。有一位姐妹对她说了一句话:“你可以来这里祈祷啊,过一年的安息年。”她回到新加坡后,就向学校申请一年的假期。等再去的时候已经是1989年,大概是二、三月间。唐修女忆起刚去的那会儿不会说法语,所以也就不用说话,可以好好守静默。每天的工作就在厨房,这样一直呆了一年。她觉得这里有一种家的感觉,跟天主的关系也很近,心想,“这就是我的归宿吧”。
    1990年她又回到新加坡工作,一边教学一边继续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终于在1992年,又回到法国,已经40岁的她终于找到人生的方向,正式加入真福团,直到现在。
    经过在团体的几年修习与陶成,唐修女在1999年发初愿,2001年矢发永愿。2002年,被派往澳门从事使徒工作。
    当问她做修女十几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唐修女说,“天主召叫的是软弱的人,我常感觉如果没做修女,我就不会经常祈祷,跟他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
    “修女的生活其实很平淡,每天拜圣体一小时,早晚祷,弥撒,其他时间就工作,以前常做的是厨房工作、接待,到澳门后做中国的福传工作,玫瑰花雨的联系,也做一些翻译工作。”
    “做修女跟平常人一样,喜怒哀乐也都有,所以要学习互相包容,互相接纳,祈祷能摆平所有的一切不睦。”

玫瑰花雨祈祷事业
    “玫瑰花雨”,多么温馨的一个词,难道和圣女小德兰有关?是的!玫瑰花雨是真福团特别为国内的神父,当然也包括执事搭建的祈祷平台。它的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如果有神父愿意请人为他祈祷,就可以写信给玫瑰花雨,而玫瑰花雨就帮神父找一个教友为他祈祷、守斋。神父与教友之间是不认识不联系的,就像小德兰在修院的时候,也曾为她的神兄祈祷。“在诸圣相通功的信德上,在天主的爱内彼此代祷及关心。神父以实际的工作福传,教友们以祈祷及牺牲,共同撒网做渔人的渔夫。”
    目前大概有900位左右的国内神父请求玫瑰花雨的祈祷,也就是说有900位左右的教友在为指定的神父守斋祈祷,为他们祈祷的多为国外的教友,这是教会普世性的一个显示。真福团每周会为过世的玫瑰花雨的成员献弥撒。

本文标题:“在慈母圣教会的心中,我将是爱情”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