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李秋零教授的发言

—— 在“抗战初期‘正定教堂惨案’八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7-10-29 15:04:49 作者:李秋零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很荣幸被邀请参加这样一个会议。之前我知道“正定教堂惨案”,但是只是停留在一个名词概念上,对于它的实际内容不知道。为了参加这个会议,我特意查找了一些材料。而且今天在会上,前面的发言也给我增加了很多知识,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令人肃然起敬的事件。我谈一谈我现在的一些感想。

 我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对“正定教堂惨案”的材料几乎被淹没在“正定惨案”之中了。举一个例子,百度百科上说的“正定惨案”,其中根本没有提到“正定教堂惨案”这个内容。而且涉及到“正定教堂惨案”的材料,几乎全部都是从教会这一方所做出的工作,所以这是一个很不平衡的事情。我们研究这样一个事件,应该是由整个学界来做出的工作,这是一个感想。


我无论是在看材料的过程中还是今天在会上的感受来说,都觉得现在很多事情还不是太清楚,还需要我们澄清一些事实,还原真相的事件。我觉得在这里面,澄清真相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有时候一些历史真相是无法再还原,是不可能再澄清了。由于人为的掩盖,甚至毁灭证据等等,也许我们搞不清了。但是我们也必须可以在一些基本的事实,已经弄清的事实之上来做出我们的判断。比如说对于这样一个事件来说,我们之所以纪念这样一个惨案,究竟这个惨案的始作俑者,或者说制造者是谁?刚才说是不是日本正规军队,是散兵游勇,是满洲人还是朝鲜人?我觉得对于历史学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纪念这个惨案来说,也许它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这些传教士是为谁而死的?是为什么而死的?他是为了救助中国的妇孺,为了救助这些难民而死的,这里面体现出来的那种大爱,那种精神是我们真正应该去发掘和发扬的。当然,如果能把历史澄清更好。


对于一个历史事件来说,我们搞清楚一个事实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何对于这个事件的纪念进行升华?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我想升华的一个方向可能就是我们如何具体、客观、正确的评价传教士这样一个群体,这是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由于历史上一些传教士不怎么光彩的行为,使得“传教士”这个术语是敏感的,似乎我们很难去做出这样的评价。但是相对来说,至少我们现在发现有两种不好的倾向。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历史上确实是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也就是说有积极贡献的这样一些传教士,我们如何去评价他?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种可以称之为“拔高”,说这些传教士所做贡献的时候称他们是国际友人,但是把他们传教士的身份切割掉,跟他们的信仰切割开来,仅仅抽象地从人道主义等等方面去评价,似乎他的信仰,他的传教工作跟贡献毫无关系。另一种可以称之为“贬低”,就是说承认他的传教士身份,承认他的信仰,但是把他所做出的这种贡献归结为以传教为目的,这种贡献仅仅是他的一种手段而已,似乎挖出来,一说他的传教动机,尤其是与文化侵略等方面一联系起来,整个评价就完全走样了。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对传教士的评价应该回归到他的传教士身份,回归到他的基督教信仰。就像刚才杨主教所说的那样,对于这些传教士来说,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中华民族危急的时刻,当数千妇孺面临危急的时刻他们能够挺身而出,跟他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也许正是因为他的信仰,才决定了他具有这种人道主义,具有这种大爱,具有这种情怀。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才能够准确的去评价这些传教士。就像我们现在街头到处挂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似乎是认识到了信仰的这种作用,当然说的是什么信仰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至少我们应该承认一条,具体到这些传教士来说,正是信仰给予了他们这种强大的力量。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够从对个别人物,像对文致和这样个别人物的纪念和评定,去进一步上升到对于宗教的认识,对于信仰的认识,才能真正去评价我们的宗教,光是基督宗教,也包括其他宗教,能够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


我就说到这里,谢谢!

本文标题:李秋零教授的发言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