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西来孔子——艾儒略


2018-09-20 10:07:02 作者:武德龙整理 来源:《信德报》2018年9月3日,32期(总第782期)

    在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中,被誉为“西来孔子”的是艾儒略。用方豪神父的话来讲:“这样崇高的尊称,连利玛窦也没有获得。”艾儒略在华传教39年,德最盛,才最全,著作甚多,在来华的耶稣会士中,非同一般。
    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字思及,意大利人。1582年生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布雷西亚。他从小聪慧,喜好读书。先在威尼斯师从玛瑟勒达学习数学和哲学,之后又教授两年文学。1603年就读于帕多瓦大学,在此结识了德籍教士邓玉函(Johann Schreck,1576-1630年5月11日)。1600年艾儒略年仅18,即鄙视功名,弃家修道,加入耶稣会。


艾儒略画像

    利玛窦写信给罗马教宗,要求派更多的精通数学、天文学的教士来中国传教,艾儒略听到消息后,尽管自己体弱多病,仍执意要求前往。1609年3月23日,艾神父辞别母亲,从意大利起程,取水路赴中国。与同伴在海上经历千辛万苦,最终于1610年年底抵达澳门。
    艾神父到达澳门的同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逝世。1611年他与同会的法国教士史惟贞(Van Spiere),曾试图进入广东,因受向导所骗,被关押起来。他们交了一笔为数不少的赎金后,才获释放。他只好与同行的本国耶稣会士毕方济(Francois Sambiasi,1582-1649)返回澳门,学习中文。艾儒略资颖超绝,仅两三年,便对中华典籍,如经史子集,三教九流诸书,靡不洞悉,同时他还教授数学。艾神父的天文学才华就是在澳门逗留期间初露锋芒的。1612年11月8日,他观察了日食,那次日食是从早上8:30开始到11:45结束。凑巧,耶稣会士、数学家斯庇诺拉,当时在日本长崎亦对那次日食进行了观察。但日食是在当地时间上午9:30开始的。当人们把两项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时,却惊奇地发现,澳门和长崎“相差”整一个小时。
    1613年,艾神父与史惟贞、毕方济和曾德昭(Semedo, áLvaro)同行,进入中国内地。史惟贞到了南昌,开展传教活动。而艾神父奉命到河南开封了解中国犹太教传教的情况,因为他懂得希伯来文,这亦是继利玛窦之后,耶稣会士中第二个研究中国犹太教的教士。但是由于某种原因,遭到冷遇致使未能如愿以偿。此后,他便和毕方济一道奔向北京。
    在北京,艾神父结识了徐光启。当时徐已领洗入教,官职甚高。由于他的家乡上海教友甚少,便邀艾神父前往传教,神父欣然答应,与徐光启一同到达上海,下榻徐家。
    艾儒略到上海、杭州一带后不到数年,南京教案事发。南京礼部尚书沈  ,在南京发动反教运动,于1616年8月,擅自下令出兵,包围南京教堂,逮捕王丰肃(后改名高一志)神父等人。艾儒略因接由北京派来的教会信使的信,得知北京的局势,遂与龙华民(Niccolo Longobardi1559-1654)先期离开南京,才得幸免。龙华民北上赴京,艾儒略则滞留杭州,暂避于杨廷筠家。
    12月,沈  第三次上疏,禁止天主教。12月28日,传出谕旨,诏照沈  所请,勒令教士返回澳门。耶稣会士庞迪我(DiegodePantoja,1571-1618)、熊三拔(Sabbatino deUrsis,1575-1620)离京赴广州,龙华民、毕方济则匿居北京。其余的耶稣会神父都集中在杭州杨廷筠家,利用躲避之机,攻读汉文和中国文学。艾儒略的中文水平有所提高,这为他后来用中文进行著述,在民间传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艾儒略在上海、杭州一带滞留了三年。
    1619年年底,经徐光启介绍,艾儒略结识了马三芝,与徐光启是1604年的同科进士,后于陕西任高职,远近闻名。在北京时,他曾接触过耶稣会士,并对学习西方数学倍感兴趣。马请徐光启觅一教士辅导数学,徐光启便推荐了艾儒略。于是艾儒略离开杭州,至扬州,住马三芝家,除教授数学外,并教其他科学知识。次年3月25日“圣母领报节”那天,艾儒略为马三芝受洗,马三芝之子亦同时受洗。
    马三芝入教不久,便去陕西商州任职,艾儒略陪同前往。艾在陕西逗留了五个月,同马三芝一道出访其管辖内的19座城镇,传教并讲授教理。
    1621年,艾儒略离开陕西,到山西绛州传教,住韩霖家。山西天主教会的创立,便以那时开始。韩霖于天启元年(1621)中举人,善诗文,工书法,藏书甚富,并和徐光启习过兵法。艾神父到他家时,他已在北京入教。艾神父在绛州时间虽不长,但成功地使韩霖的18位亲属受洗。数年后,韩霖的哥哥韩云和弟弟韩霞,亦在绛州高一志(原名王丰肃)建立的教堂中受洗。10年之后,绛州便成为中国天主教教徒较多的地方之一。
    是年,教难再次兴起,发起人还是沈  。当时正值万历皇帝驾崩,天启皇帝继位。魏忠贤趁皇帝年幼,独揽大权。沈、魏相互勾结,指责天主教就是白莲教。为避教难,艾儒略离开绛州,到了河南陈州与马三芝会面,并一同南下到了扬州。马三芝随即赴福州任职。艾儒略则只身回到杭州。
    1621年,杨廷筠在杭州的寓所已成为教士们的聚集之处。当时的杭州,既是耶稣会士的一个中心,亦是向山西、陕西等地输送教士的基地。
    在杨廷筠家避难期间,艾在杨的帮助下,用汉文撰写了《职方外纪》。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汉文写的世界地理学著作。该书也是艾儒略著作中最有代表性,最著名的一部。是年在杭州刻印时,李之藻为之作序。
    《职方外纪》一书,文笔通俗流畅,浅显易懂。它所介绍的世界风情地貌,远比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详尽得多。此外,《职方外纪》所介绍的欧洲的地理学新成果,反映了16世纪欧洲人对世界地理的认识水平。但是该书问世以后,并没有受到当时中国文人的重视。尽管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但对它的评价并不太高,称其“所述多奇异,不可究诘,似不免多所夸饰……”对该书持怀疑态度。这亦说明,清代文人死命坚持“天圆地方”之说,不能接受西方的宇宙观和地舆观。因此,自清朝以来,对于《职方外纪》的介绍甚少。当然书中也不乏对天主教的宣扬和对欧洲文化的赞美。
    对《职方外纪》的评价,谢方先生所著“艾儒略及其《职方外纪》”一文较为公正、全面。目前,中华书局已准备将谢方先生注释的《职方外纪》刊印出版,使进入21世纪的中国人,能了解370年前第一部中文世界地理著作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该书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
    艾儒略在杨廷筠家中的最后一年(1624年),遇到经杭州回归故里福建的叶向高。叶向高是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进士,曾任礼部尚书和东阁大学士,他虽未入教,对天主教却怀有好感,与艾儒略几经交谈,印象颇佳,遂邀请艾儒略同去福建。因交通不便,加之方言阻碍,当时福建尚无耶稣会士,艾儒略面对叶向高之邀,正是求之不得,当即欣然允诺,伴叶同去福建。
    1625年艾儒略到达福州,在那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2年,在这些年里,他的足迹遍及福建大小城镇。他在福州创立教堂后,又在“福安、建宁、延平、邵武、汀州、兴化、泉州、漳州等处建堂开教,其余别处成立会口,尤不计焉”(徐宗泽《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第318页)。艾儒略传教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泉州和兴化两处。每到一处传教都用汉语讲解,其汉语的纯熟程度,从他的著作及在各地传教的收获便可看出来。
    他的绝大部分著作也是在这段时期完成的。1627年的《三山论学记》、1628年的《万物真原》及《杨淇园行略》、1630年的《口铎日钞》等。1631年,《西学凡》在杭州刻印。《西学凡》是一本欧洲大学所授各学科的课程纲要,也是耶稣会士介绍西方教育制度的唯一一部专著。该书后来被收入《四库全书》和第一部天主教丛书《天学初函》。1637年,艾儒略的《西方答问》刊行。这是另一部介绍西方的著作。书中介绍了西方的礼仪、风俗、科学及风土人情等。目的是为了满足当时中国儒生文人欲了解西方的好奇之心,从某意义讲,该书起到了传播西方文明现状及古老文化的作用。
    艾儒略神父既是数学家又是天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兼通中西。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他在宣传天主教教义的同时,把天主教教义同儒学相融合,这使不少福建官吏、儒生和教徒对他产生敬慕之心,也使他在福建得到“西来孔子”这一尊称。
    1638年,教友们在泉州城外修建新教堂时,发现三块石刻,上面刻有十字架。不少好奇者到艾儒略住处了解这几块碑石的来历。经艾儒略解释,人们才知道,早在明、清之前,就有天主教的一支景教在福建传播。
    时隔不久,福建省内反教风波四起,艾儒略和他的助手阳玛诺被逐往澳门,但不久,艾又返回福建。
    1641年,在中国的传教会分华北、华南两大教区。艾儒略被任命为耶稣会副会长,掌管华南教区,直到1648年。艾儒略的管辖范围是南京、江西、湖广、四川、浙江、福建的教务,共有教士13人。华北教区由傅方济掌管,管理北京、山东、山西、陕西及河南教务。
    1644年,清兵入关。由于顺治皇帝对天主教在中国传教采取宽容政策,因此艾儒略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教务兴隆,月异日新,传教士在各省传教,均得地方官之优待。福建也不例外,为艾儒略的传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1647年,清兵攻入福建,传教受阻。艾儒略与葡萄牙耶稣会士阳玛诺到福建延平避难。1649年,艾儒略在延平去世,结束了他在中国39年的传道生涯,享年67岁。去世后,人们把他葬在福州十字山上。
    艾儒略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度过。他告别家乡父老,东来传教,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在传教方面,他极力效法利玛窦的作法,入乡随俗,穿儒服,习中文,广交名公巨卿。他曾到北京、陕西、山西、福建、扬州、上海等省市,虽然与利玛窦相比,他去的地方不算很多,但是在福建的传教规模却较大,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艾儒略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愧于“西来孔子”的赞誉。

本文标题:西来孔子——艾儒略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