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斐洛尼枢机新书《伊拉克教会》:教宗关切英勇的伊拉克教会


2015-07-25 02:32:02

(梵蒂冈电台讯)圣座万民福音传播部部长斐洛尼枢机最近撰写的《伊拉克教会》一书讲述了伊拉克教会从起初到现在的历史、发展和使命。本笃十六世和教宗方济各称伊拉克教会为“英勇的教会”。今天她虽受到“伊斯兰国”圣战分子的迫害,却仍然为基督信仰作见证。斐洛尼枢机曾担任圣座驻伊拉克大使长达5年之久,经历过海湾战争;之後,教宗方济各又两度派遣他前往伊拉克探望难民。斐洛尼枢机7月23日在接受梵蒂冈电台采访时,表示教宗非常担心伊拉克的基督徒。他说:
答:教宗基於多种理由感到非常担心。首先,基督徒与其他少数群体在当前境况下是真正的穷人,因为他们不得不舍弃一切:不仅他们的房子,还包括他们不多的财物,他们所有的只是随身携带的几件物品。感谢国际社会的关怀,特别感谢教宗的呼吁。一年前当教宗派我去伊拉克库尔德斯坦自治区看望被“伊斯兰国”赶出家园的我们的基督徒弟兄和其他少数群体时,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有人都感激他,因为他引起国际社会对战局和我们基督徒弟兄的关注。战争始终是不义的,受苦的总是百姓。我们看到全体百姓,包括基督徒、穆斯林和其他少数群体在内,都承担了毁坏、死亡和家庭分离的後果。
问:在海湾战争期间您是圣座驻伊拉克大使。您又两次作为教宗特使返回伊拉克。这两次探访伊拉克人民、伊拉克基督徒的会晤,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第一次是一个震惊的会晤,因为我们走到他们中间,看到无数的逃难家庭睡在地上,在仅能安身的地方落脚,甚至住在树下,处境极其悲惨,而且还得冒着酷热,伊拉克的夏天最高温度可达45至48度。想想这些贫苦百姓在逃难时没有水,缺乏有尊严和体面的生活条件,而且面临与疾病、食物和饮用水有关的各种问题。那真是一个强烈的震撼,不知道这些家庭是如何熬过一天24小时的。第二次探访的目的,是为了不让我之前探访过的我们的基督徒弟兄和其他少数群体觉得他们被遗忘了。如教宗常说的,愿这访问是一种“爱抚”,而爱抚不能仅有一次,还得多次重复,好使这些人觉得我们关心他们,没有忘记他们。第二次探访正好是复活节期间,我带去了罗马许多家庭捐赠的复活蛋糕。因此,不仅有教宗的关怀,还有教宗教区众多家庭的关怀、情谊、敬重、鼓励和心意。简言之,第一次探访是分担痛苦;第二次探访我称之为“朝圣”,因为当时是圣周,我看到了当地人民的受难、痛苦和十字架之路。
问:今天的伊拉克基督徒意味着什麽?
答:值得关注的不仅是对我们自己的基督徒弟兄。我们知道、我这本关注伊拉克历史和发展的书中也有写到:他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为那片土地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作出了贡献。许多人认为,我们的基督徒弟兄在泛泛而言的中东和具体而言的伊拉克历史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伊拉克当局也表示:“你们天生有权力生活在这里。我们是後来的,无论是伊斯兰宗教还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这里一直是块路过之地,大家爱上这里便留了下来,我们在你们之後也找到了位置。我们不能不承认你们的传统,你们与生俱来生活在这里的权利”。
问:斐洛尼枢机,在您书中有一段写道:“伊拉克的今天是什麽?”您认为伊拉克会在库尔德人、逊尼派、什叶派之间发生宗教派别的分裂吗?基督徒少数群体又何去何从呢?
答:我谈谈伊拉克以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土耳其等其它国家是如何诞生的。它们都源自大约90年前的奥斯曼帝国的覆灭。那是1920年,有关奥斯曼帝国分裂的协议在欧洲签署後,成立了约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王国;土耳其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後进行了改革。因此,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这里并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多个民族、种族和群体曾经在这里一起生活。这种情况也造成了多种紧张关系,因为这些国家是按照西方国家的意愿成立的,不符合当地的需求。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解决,它在不同的时刻常常被拿出来当作抗争和索求的缘由。我们想想科索沃战争。说到底,科索沃是一个後建的实体;那里曾经生活着许多部落,他们从今天的伊拉克沙漠到科索沃沙漠丝毫不受阻拦。其它地区的情况同样如此。库尔德人觉得自己在这些国家成立时被出卖了,他们没有被认可为一个拥有国家主权的实体,这促使他们走上反抗。因此,我们所说的伊拉克不是一个单一的实体,而是众多必须生活在一起的群体,他们之间或多或少总有些摩擦。当然在现代的国家概念中,边境是非常相对的,我们应该自问:我们所说的这个伊拉克,这个从1920年起成立的伊拉克,在未来还存在吗?
实际上,13年前的海湾战争後,伊拉克在政治上已经发生改变,而内部的政治宗教本质保留了下来。我们想想主张自身权力的多数派什叶派;想想一直掌权的逊尼派,逊尼派肯定不接受由什叶派掌管政治和经济,让他们来领导自己。我们再想想少数群体,例如基督徒。很显然,基督徒始终生活在各个民族中间。在历史上、自伊拉克诞生以来,他们从没有过领土要求。可以说,他们一直所要求的只是:我们生活在这里,我们想继续按照自己的传统生活在这里。这不是政治的问题,也不是特殊的行政问题。因此,我们得走出仅仅通过边界来取得身份认同的逻辑,进入相互尊重、和睦共处的逻辑。和睦共处不是容忍,而是尊重权利。容忍指的是让步:“我允许你待在这里、拥有这个或那个”。如果我们能过渡到另一种逻辑,每个人都有权利度公民生活的逻辑、每个人都有享人权、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的逻辑,和睦共处就会实现。但是,也得走出多数派专横行使权力的逻辑:“我说话才算,因为我们是多数派”。因此,为解决问题还须改变思维方式,但这需要时间。这是我们有待努力的愿景,倘若缺乏和平,没有这种善意,显然伊拉克和中东将是难以生存的地方。

本文标题:斐洛尼枢机新书《伊拉克教会》:教宗关切英勇的伊拉克教会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