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谨防被潮流同化

—— ——兼谈教友神贫之德

2018-05-30 09:58:23 作者:师春喜 来源:《信德报》2018年5月7日,17期(总第767期)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物质充裕,我们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迅猛的经济建设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如同为人类打开了一只百宝箱。
    千百年来,不论处于何种社会,人类的认知形式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分彼此地对富裕、幸福的渴望。现时代,全面快速的发展态势对人类的震撼很大,机遇与风险并存。拮据的生活可能因一注彩票、股市、拆迁、商业活动而宣告结束,也可能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受当今思潮影响,现实生活中少有坚守清贫之道但并不缺少苦苦挣扎的人。在川流不息的“名利”大潮中,大家清一色的忙碌、追逐,大鳄赚得沟满壕平,小巫足勤勤恳恳也可赚钱,但都疲惫不堪心力憔悴,让灵魂跟不上前进的脚步。
    一篇“当前中国十大社会病态分析报告”揭示了中国社会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国家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转型,产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各方面交叠变化,生活其中的人难免“上火”,不能明辨是非而盲目随从等问题出现。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共享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吮吸着“大气雾霾”。
    报告整理出的13种公众反映较多的病态中,娱乐至死、享受主义、无所畏惧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就人性而言,从众心理很容易激活人的原始欲望。在经济的强烈刺激和对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下,按捺不住的心会使任何一个人盘算着拥有多套宽大的住房,坐享财产的红利;驾驶崭新的私家车流连于购物场所,或网购应有尽有的物品;钟情在朋友相聚之中,或以一种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的冒险精神,靠短平快的途径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等等,力图过上舒适、安逸、奔放、说走就走的生活。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超前消费意识浓厚,欲望膨胀,陷入不良网贷的陷阱,为自己及家人带来灾难。因此,从外表上看,大家已变得难以区分,我们可能正在被同化。表现突出的地方如:恋爱关系中物质性、功利性被放大;娱乐形式花样百出;消耗于手机、网络、电视、健身、美容的时间比例增大,大家都认可当下社会的这种生活方式。人类正悄悄成为享受和娱乐的附庸,这其中一定隐藏着危机。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加防范久而久之就会习以为常,被物质吞噬还自以为是,可是,人的生命本质并不因社会财富而有所改变,人对于天主教导的实践也并不因时代特点和潮流有所折扣。看似正常实则不健康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正以我们能够接受的尺度侵蚀着心灵,这就如同一个人一心赚钱用来改变生活并无过错的道理一样。其实,耶稣在福音中早已告诫我们“因为你们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必在哪里”(玛6:21)。我们必须清楚,事业成功,物质雄厚,仅仅是生活的手段而非目的,如果一味地以攀比心理去追求生活质量,就难以约束自己,很可能不择手段积蓄财宝而沉溺于享受之中。这样看来,就算我们在基督内,也很难活出永恒的生命。
    风起于青萍之末。在这个消费至上,看似正常满是影像的社会思潮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云里雾里忽隐忽现,虚的东西太多。我们有迷失自我,或被潮流“裂为碎片”的危险,人心一旦被撕裂,就会降低对不良影响的“免疫”。越是身处飞速发展的时代,越需要我们在内心深处构建一个稳定的中心,并依此中心在社会潮流中调整出一个正确的生活方向,这个方向可能与社会主流发生交叉,甚而远去,这时候,我们需要明确知道自己将走向哪里。依据圣奥斯定的教导,人不能从身外环境中寻找这个中心,而要着眼于生命的内心深处。在那里,任何人都能透过所处的时代找到天主。也只有在与唯一主的关系中,我们才可以清晰地整合已有的经验教训,在社会中明辨是非,不盲目随从、跟风;在繁华中实现超脱,翕合天意,从而奠定生命走向的基础。
    从宏观上看,生活在当下,获取和享用时代的一切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快速发展下所滋生的经济乱象丛生,鱼目混珠。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故此,教友的生活准则必须区别于常人,不可“人云亦云”,应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本着善尽本分,勤奋劳作的精神,自然会获得相应报酬和平安时光。即使过上富裕生活,也应妥善使用和正确支配钱财。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要有所节制,避免贪婪和过分囤积财富,因为“财富终将成为道德的累赘”。尤其在行为方面应多加检点,力求通过我们的言谈举止彰显基督精神,活出信仰而荣主益人。
    社会发展是必然的,由此带来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多彩,陷阱也会越多,诱惑也会水涨船高。作为当代教友,要确立自己的生命中心于灵魂内,要有所保留地活在当下,留住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田净土,方可做到防微杜渐,才有足够的意志力去管控欲望,抵御诱惑,实现超脱世俗,历练的神贫之德。

本文标题:谨防被潮流同化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