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隐秘的梦影神踪 之十七:梦与寻觅(4)


2024-05-16 16:42:50 作者:王正光 来源:信德网

基督徒们常常传唱着一首广为流传的歌,开头几句是:“哪里有真情,哪里有仁爱,就有天主同在。……” “在一切人身上行一切事。圣神显示在每人身上虽不同,但全是为人的好处。”永勇、永宽,和他们的母亲的灵魂在上帝的操控下,用爱相连接,让这个母亲进入他们兄弟俩的梦境,做着同一个梦。

十九个春华秋实,不停顿的精神感应和纠缠,这种类型的梦,在本质上倾向预示有重大事情发生,乃至人命案的侦破。这是在由二个以上粒子组成的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现象,虽然粒子在空间上可能分开,但两个粒子互相纠缠,即使距离相隔遥远,一个天南,一个地北;一个阴曹地府,一个人间红尘,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当其中一个被操作(例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即使远在天边,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爱因斯坦将量子纠缠称为“鬼魅似的远距作用,神鬼级的远距离相互操作作用。”如果量子存在纠缠态,就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量子态进行叠加。量子纠缠说明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稳定的粒子间,会有强劲的粒子关联。这里有一个“纠缠度”的问题,所谓纠缠度,是指所研究的纠缠态携带纠缠的量的多少。纠缠状态所纠缠粒子数量越多,对经典物理学的偏离越明显,获得有用量子的机会就越大。所以,在量子信息领域中,纠缠常常被看作是非局域的信息源。

量子论承认“幽灵般的远程效应”,这些粒子间“交流”的速度是光速的几千倍。但人类却无法利用这种联系,以如此快的速度控制和传递信息。因此爱因斯坦提出的规则,即任何信息传播的速度都无法超过光速,此规则仍然成立。当干涉量子纠缠的时候,也无法利用这种能力发送信息,想必是天主不允许人间有如此神奇的速递。但天主却允许善良的人,受侮辱的人,向上主呼求的人,与神以互爱的心念交织在一起,实现“你在我内,我在你内”的量子纠缠,才能发生心灵感应,不约而同地“心”临其境,勾通并揭示那不为人知的隐秘。

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字:爱。爱的力量是神秘莫测的。

福建龙岩的一个监狱里,有一个少年犯叫郑江。他在快出狱之前的某一天,他梦见了特别不可思意的一个场景,在大雪纷飞的一个小溪旁,一个大人拉着他的手散步。他连着几个晚上,都做这个同样的梦,出现同样的梦境。他特别的不可思议,因为他是在福建长大的,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这种下雪的记忆,和这种场景。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这样的梦呢?

当时他快出狱了。当时组织上正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他无亲、无戚、无故乡、无家庭,他出狱后何处落脚?而且没有亲人是不利于改造的。当他做了那个梦之后,他确认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亲人,他不是孤单一人。所以组织上花了很大很大的力气,来调查郑江的家世亲人。调查中有一种说法是他是捡来的;又有一种说法,好像是贵州什么地方的。他们就根据这些线索,十分尽力的在报纸上发广告,登照片,这种寻亲方法无意异于大海捞针,能否成功就全靠天意了。

令人想不到的是,一天有一个人打来电话,说:“广告上的人,看起来有点像我当年被拐走的弟弟。是我双胞胎的弟弟。”做了DNA检查后,结果证明郑江真是他的弟弟。失散了多年的家人一下给他找到了。其实他的家人一直在找他,却没有找到。当他与家人谈起那个梦境的时候,特别令人震惊。就是他做梦的那几天,正好是他的父亲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父亲最后的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能找到自己失踪的儿子……

郑江在父亲的墓碑前,看着父亲的照片,想到梦中的与他牵着手散步的人,嚎啕大哭。人间有真爱,这个爱的量子跨越了空间,在这生死之际,父亲的灵魂竟然穿越到了儿子的梦里。让他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也让他儿子意识到这件事与己有关系:我也有自己的亲人,我的老家就在那潺潺流淌的溪水之边!

警方不辞辛劳的为其东奔西跑,寻踪觅迹,多方打听,其中也充满着一爱。爱是永存不朽的,因为“爱”不属于这易逝的世界,而是属于天主的本性本体,因为“天主是爱”。(若一4:8、16)爱,超越一切。

(四)寻找景点

①应梦山

 应梦名山是雪窦山的一处古迹。亭正中有一石碑,上刻“应梦名山”四个大字。关于“御书亭”和“应梦名山”石碑还有一则流传颇广的故事。

据宋代雪窦寺住持广闻禅师所撰的《御书应梦名山记》记载,北宋仁宗皇帝赵祯曾梦游“八极之表”,醒来后,深为梦中美景所吸引,就派人到全国各地画天下名山以进呈,供仁宗对照梦境选择,最后确认。当他看到雪窦山“双流效奇,珠林挺秀”的景观,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认定雪窦山就是他梦见的“八极之表”。于是派内侍张履新携带沉香木雕山一座,龙茶三百片,白金五百两,御服一套,赏赐给雪窦山及寺内僧众,并且下令免除山民徭役,禁止上山采樵,以保护山林美景。从此,雪窦山声名大振。

淳祐五年(1245),南宋理宗赵昀为纪念先帝梦游雪窦之事,追书“应梦名山”四个大字,派人送到雪窦山。住持广闻为宣扬和保护理宗题字“传示万古”,特在雪窦寺南建造一座亭子,将“应梦名山”四字勒之于石,置于亭内,并题以“御书名亭”的匾额。亭子屡经毁建,现存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所建,宋理宗题字和广闻禅师撰文仍保存完好,成为雪窦山的一处古迹。

②应梦井

应梦井,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麓白鹤岗。据史书及《安庆府志》、《潜山县志》记载,“应梦井”是为应了唐玄宗李隆基常常“梦游于此”所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一天夜里睡得正香,恍惚间,一座雄奇秀丽的山峰出现在他眼前。他正惊异时,一朵祥云从天边飞来,缓缓落在山前的一个小坳里。从云中子走出一位白发仙翁,指着身旁一块巨石,对唐明皇说:“我乃九天使者,今受天帝之命,来天柱山巡视。天柱山山奇石怪,洞幽水秀,是司命真君的栖身之地。这块巨石有一眼山泉,如果你虔诚从道,就将此泉开出,并在井旁建祠,日后天柱修道者必将兴盛。”说完又乘祥云飘然而去。      第二天,唐明皇派特使王越宾至天柱山寻找那眼泉水。王越宾在天柱山找了数日,也没有找到。这天,他来到浣水之滨,远远望见前面山岗上,有两只白鹿,便引人向白鹿走去。行到岗下,白鹿忽然不见了。再看这里的环境与唐明皇所描述的梦境毫无二致,旁边也有一块巨石。王越宾大喜,当即下令搬开巨石,石下,果然有一眼清澈碧透的潜水喷涌而出。

王岳兵回朝后,将情况禀报了唐明皇。唐明皇大喜,说道:“此景应我梦也!”从此应梦井便流传开了。后人在应梦井上筑有“明皇亭”。唐朝著名词作家王越宾在《使至灊山》(注:灊山即潜山天柱山)一诗中,情景交融地写道:“碧坞烟霞昼未开,游人到处尽裴回。凭谁借问岩前叟,曾托吾皇一梦来。”

虽然有井为证,时过景不迁,但年深月久,当年明明白白的事,今天未必都清楚。在天柱山境内,因白鹤岗一带共有三眼古井,到底哪一眼该是应梦井,多年来几说并存。近年,央视编导和专家实地考证,确认道教真源宫遗址旁的那口井即此井。其理由是唐玄宗笃信道教,加上民间口口相传,据此推定应为“应梦井”。此井井圈由石块砌成,直径约2米,深约10米,四周荆棘丛生。此井位于白鹤岗高处,但常年有水,堪称神奇。

③应梦寺

有一种神秘的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应梦寺是北京延庆古代北山八大寺之一,位于延庆县张家营镇靳家堡北山山顶,距县城18公里,海拔1005米。与三角的垂直落差为515米。相传这个寺庙为辽代的萧太后应梦而建。根据《隆庆志》记载,辽代萧太后外出住在泸州,也就是如今的延庆,她做梦看到了北山上有座辉煌的寺院。萧太后乃辽代掌门人,然后,派人前去寻找,只见山势层峦叠嶂,奇花异草烂漫山谷,青松翠柏繁衍溪径,到处耸恿着爽心豁目的灵气,但就是寻找不到太后梦中的大殿阁楼。怎么办呢?太后说北山有座寺院就必须要有,于是大臣们就根据萧太后的梦境幻象,在山上建造了应梦寺。它与众不同的是先有梦,后建寺,按“梦”施工。

应梦寺历史上曾经经过多次毁坏与修缮,几经废兴衰隆。2008年,延庆县政府决定启动应梦寺旅游观光区建设项目,历时三载,应梦寺焕然一新,打造成了国际一流的旅游休闲区而闻名中外。游人纷至踏访,千年古刹焕发勃勃生机,再现昔日的辉煌!也许这里妙境如幽梦,神韵若灵动,神不忍心让其继续处在深山穷谷,无人问津的状态;才在梦中让萧太后捷足先登,到此选址建寺呢!(全文完)

连载四

本文标题:隐秘的梦影神踪 之十七:梦与寻觅(4)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