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胡阳:是限号离婚荒唐还是盲目离婚可怕!


2014-08-20 11:55:27 作者:胡阳 来源:中新网

    针对西安市长安区民政局办理离婚每日“限号”10到15个,排完不再办理引多方热议一事。当事方回应称,他们不干涉婚姻自由,采取此项措施旨在挽救盲目离婚家庭。从2012年3月实行至今。

    “限号离婚”的规定好像不是什么新闻,这样的做法,与几年前一些地方民政部门推出的“预约离婚”异曲同工,出发点是善意的,其实也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良苦用心。本不想写这篇博文,只是网上看到一篇“揭开‘限号离婚’背后公权力的荒唐逻辑”的博文,觉得有点夸大其辞,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问题的表面,更要看到问题背后的真相。由此,我们就得换个思路看问题,也就是说“限号离婚”看似天方夜谭,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式离婚”已经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

    众所周知,“结婚和离婚”是每个公民的自由,政府的职能部门不能横加干涉。我想,作为民政部门的领导应该比谁都清楚。正如长安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一位领导所说:“民政部门不会干涉或阻止夫妻双方办理离婚,采取‘限号’措施,是希望挽救一些气头上冲动离婚的家庭。因为有的夫妻虽然排了号,最终有时间冷静思考,没来办理离婚。”看后,不知你会作何感想?是公权力荒唐还是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可怕?不过,笔者倒是觉得民政部门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

    此话怎讲?我们看看如今一些年轻人“闪婚闪离”的做法就知道了。按面前中国的法律,无论在哪里,只要双方愿意,只要材料齐全,半个小时内就可以办完离婚的手续。这不能不引人深思!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我们这个曾经号称是世界婚姻最稳定的国度,以崇尚传统美德的古老中国,为何离婚率反而比性开放的西方还要高?为什么如今一些年轻人吧婚姻当儿戏没有一丝责任感?我们的婚姻怎么了?中国传统“白头偕老”的婚姻观念哪儿去了?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我国离婚率一路攀升,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独生”的特性让他们视婚姻为儿戏,一旦双方发生摩擦,谁也不愿意迁就包容对方,矛盾就这样激化了。于是,“哪个怕哪个”大家分开过!这就不能不说独生子女的弊端了,他们在家过惯了处处受宠的生活,少了忍让和体谅,他们大多任性骄横。随时独生子女存在的弱点已经使社会担心,他们这种弱点一方面来自“独”的本身(政策决定),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教”的偏差(家长和学校)。以至于近几年来,独生子女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俨然成了一个绕不开的公众话题。

    还有,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些做父母的也不消停,参与子女的离婚战斗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推波助澜”。古语云:“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不要说,意思已经明了,在小夫妻的家庭问题上,老两口子最好能少一点掺乎,装聋作哑才是最好的做法。老实说,这些道理他们不是不懂,而是觉得自己就这么一个孩子,生怕孩子会吃亏,一些父母的态度甚至比子女还坚决,要么不能受这个委屈!要么离婚是“必须离!”。于是,受父母的影响他们离婚也就变得更加坚决了。

    当然,离婚的原因很多,强烈的个性、价值取向多元、家长过度宠爱等,笔者不信作过多的解读,只是觉得,如今一些年轻人离婚大多都是非原则性的“内因”居多。所谓的“内因”就是指没有婚外情之类的外部原因,“内因”都是什么生活习惯、个人爱好、家务分配等等。可以说,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据民政部门的人士称,就是这些细节小事,却“击溃”了不知道多少对原本关系亲密的小夫妻。而这些,又让那些负责离婚登记的工作人员们都觉得惋惜,才出此下策!

    而婚姻生活又多是“财米油盐”的小事,“锅碗瓢盆”的碰撞就在所难免,没有了忍让,没有了包容,有的只是“谁怕谁”的冲动,如此斗气,自然就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嚷着要离婚。加之按中国现行的法律,离婚的成本太过低廉,现行的法律对妇女儿童保护的力度不够,手续太过简单。自然就让中国式离婚愈演愈烈,这就不能不让民政部门的人感到惋惜。于是,尽量能“挽救一些因为盲目冲动离婚的家庭,能挽救多少算多少”的善意下“限号离婚”的举动,可以说实属无奈之举!

    老实说,离婚自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但比较高离婚率又折射出社会情感一种扭曲和不稳定,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何况在现实中,没有一个人单纯到为了结婚而结婚,但现实又不得不结婚。加之,如今离婚的比单身的受欢迎,单身的比离婚的更尴尬,这何尝不是社会的悲哀?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在如此语境下的“限号离婚”了,在笔者看来,有时适当的公权力介入,也未必是坏事。要知道,人的一生,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弥补一次婚姻失败带来的恶性循环。

本文标题:胡阳:是限号离婚荒唐还是盲目离婚可怕!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