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吾长更亦吾师


2008-10-30 09:44:02 作者:木一 来源:信德报(总第354期)

    张绍林老师的身体一向很好的,前一个主日的下午我们还在一起分享圣经,谁想到一周后(10月13日)我们竟然两世相隔,先师已去,只留下无尽的思念。
    结识张老师是在信德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宗教与环保”研讨会上,作为特邀佳宾,张老师端坐在参加者的最后边,高高的个子,花白的头发,慈祥的面容,专注的表情,给人以很深的印象。休息时间,张老师见我是会务人员之一,就询问了我一些关于会议的问题,互报姓名后,我知道了张老师的大名。其实,1997年初到“信德”工作之后,就听人讲起过他,“信德”初创之时,几位石家庄的知识分子教友义务帮忙编书、校对,张老师便是其中之一。
    后来,陆陆续续地零星了解了一些张老师的身世。他1935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一个教友家庭,年幼即很聪慧,不仅学习好,而且信仰虔诚。长大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毕业后从事军事科研工作,为中国长征一号火箭的研发做出了他的贡献。后来又先后任职于河北省科委、河北化工干部管理学院(现河北行政管理学院)任教,科研、教学成绩卓著,屡获嘉奖。
    2004年我把家迁到石家庄,参与弥撒就在离家不远的谈固堂区,恰巧张老师也在该堂区,两人接触的机会于是多了起来。几年过去了,张老师依然精神矍铄,几乎每台弥撒都能见到他的身影,虔诚、专注、心无旁骛,倾心与主交融。渐渐我俩成了忘年交,不时我会送给他一些“信德”出版的书籍,而他也会把他打印好的新作交给我先睹为快。
    2005年5月,我们几位堂区教友谈论起学习圣经的事情,大家不谋而合,决定成立一个家庭圣经小组,省谷研所的杜瑞恒研究员愿提供学习场地,于是,张老师、李诚群老师、霍国华、李文芬、郑伯航、韩凤林、杜春燕等,加上我,便组成了一个圣经学习小组。
    三年来,我们每个主日的下午3点到6点,一直坚持不断地学习。张老师没有特殊的情况,几乎每次必到,每次总是很谦卑地坐在门口的一个小马扎上。我们的学习是先从宗徒书信开始的,每次分享一章。
    读经后,大家总会推举张老师首先分享,因为他逻辑缜密,分析到位,入题准确,给人以很大的启迪。虽然他的眼睛不好,不能读圣经,但他记忆力很好,每章的精要他都把握得非常到位。每次圣经学习,大家都能从张老师那里学习到很多东西。大家不但惊讶他文化知识的渊博,更惊讶于他圣经的稔熟,以及天主教要理、天主教法典、圣传、教史、梵二文件的精通。我常发感叹,对手拿放大镜才能看清文字的张老师来说,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获致这些大量的知识呀。
    退休后他尽力为教会服务,尽管年岁已大,老伴常年患糖尿病,儿子、儿媳工作又很忙,家里大事小情都由他承担,但石家庄教区、邯郸教区、邢台教区举办各类培训班,他总会不计报酬,应邀前往授课。反观自己,年纪轻轻,间或也会受到邀请,自认口才不佳,一概予以推辞,相比于张老师的奉献精神,深感惭愧。
    张老师对教会倾注了深情,他忧教会之忧,急教会之急,这一点身边人都感同身受。繁忙的家务之余,张老师更是拿起手中的笔,针对教会的各种现象,写出自己的思考,打印成册,分寄给各修院、各堂区和部分神长教友,使许多人获益。读过张老师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文中浸透着张老师的爱主之情,流露着对教会的拳拳之心,体现着对信仰的执着与忠诚。
    张老师去世前半月,几经要求,我的爱人“揽”到了为他的新作打稿的任务,但因为搬家之故,延误了数日才算打好。
    本想在主日学习圣经时交与张老师修改,可那天他却没有来。杜老师说,他的老伴马姨不慎摔伤了腿,张老师已经告了假。当日分享完圣经后,大家商量着到张老师家看看,但电话却无法联系上,只好作罢。没想到的是,次日,张老师为住院治疗的老伴送饭之时,在医院竟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人世。作品未能交到张老师的手中,实属我等的遗憾!
    现在回过头梳理记忆,体会最深的就是他对救灵的深切关注,在分享中他讲得最多的就是灵魂的得救问题。
    他在最后一篇遗作《醒寤什么》中写道:“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人生规律;‘个人的末日’也必然发生。这两个必然要发生的事件,我们是否常记心间?还有不可预知的猝死,是否常想到?我们每个人都是面向死亡而生活,死亡该是我们的老师:醒寤地珍惜在世的时间,善度每一天。”
    张老师时刻准备着自己的灵魂,从不懈怠,就像圣经中耶稣所讲的十童女比喻(玛25:1—13)中明智的童女,拿着灯带着油,满怀喜悦地迎接新郎的到来。
    今天,张老师接受天主的召叫回归了天乡,但他的精神仍然会鼓舞着我们在世的人,坚定信仰,为主作工。
    张老师,请安息吧!
    我要对天堂的您道一声:与您相识实为我幸,与您相交真乃我福!

 

本文标题:吾长更亦吾师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