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一笔智慧与知识的大交易


2010-03-19 09:47:44 作者:梅乘骏 来源:《信德报》2010年3月20日,9期(总第404期)

    信德网讯 2009年12月20日“信德”记载:12月7日浙江省杭州天主堂建堂350周年庆典暨卫匡国学术交流会,在杭州市举办。来自海内外的6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表了演讲。
    巧合的是,我在8月20日“信德”上发表过一篇短文《耶稣会士与文化交流》。文中提到1972年10月,中意两国建交后,当时的意大利总理要来中国访问,并提出要去杭州探望于1643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卫匡国的坟墓,因为他是名闻欧洲的“中国地理学之父”。但是中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这位外国传教士的情况一无所知,也不知道他的坟墓在杭州何处。于是杭州浙江大学一位教师,在奉命寻找过程中,因到处碰壁,最后来到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寻求帮助。由先兄梅乘骐司铎予以接待,并向他提供了有关卫匡国的历史资料,又指出他的坟墓在杭州城外南方井,又称大方井。先兄的帮助,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先兄在这件事上得到启发,深感有必要让明清时代460余位长眠地下的英魂,重新彰显于天下。当时正值“文革”后期,教堂被封,神父们集中劳动。先兄利用每天劳动后的业余时间,把手头珍藏的《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由法文转译成中文,约90余万字。
    1997年,一本长达1237页的《列传》中译本,终于由上海光启社正式出版。译者在卷首的简介中说:本书以信而有征之史实,证明传教士们不仅是传播宗教伦理的道学家,又是学贯中西的科学家和文学家。“其中不少人又成为西方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国经典著作的权威翻译家。西方史学家认为:自利玛窦始,‘中国学’在近200年中,基本上是属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领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卓新平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古代文化》)
    前不久,2009年11月26日,有一位姓谢的华裔法籍学生,随身带着先兄梅乘骐翻译的《列传》,来到我的家里告诉我,他正在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一位姓周的历史系资深教授,向他推荐了这本梅乘骐的《列传》,作为他读博的研究课题。
    他的导师说,他读过不少同类型的译著,如冯承钧的《入华耶稣会士列传》节译本;荣振华著、耿升译的《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徐宗泽神父的《在华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等。但他认为“梅译本”是写得比较好的一本:文字简洁而有力度;所举考证都标明出处;附加注释,详细而又广博,可补原文之不足;已臻“信达雅”的要求。而且在会士人数上和传教时间的跨度上都比较完整。
    这本由耶稣会士费赖之著、梅乘骐译的《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原是一本内部发行刊物。这次由高等学府推荐的博士生研究课题,在历史意义上和现实意义上显然是一种升华。
    最近,杭州浙江大学陈富村教授说:“天主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杭州教区举办这个活动,利用纪念卫匡国的机会,展开学术交流,回顾历史,反省自我,找出不足,激励自己不断前进,很有现实意义。”
    人们还记得,在2007年10月14日至19日的一周中,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共8个国家的近30位科学家和学者,齐聚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为纪念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世界数学名著《几何原本》中文版400周年。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更是不可估量。
    正如德国学术界泰斗,伟大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写给梵尔儒斯神父的信中说:“我认为无论从光荣天主的事业和谋取人类的普遍利益,以及从加速科学与技术上的进步来说,在华耶稣会士所从事的传教使命,是我们这个时代一桩最大的交易。一笔智慧与知识的交易。因着这个交易,人类又飞跃地前进了一大步。”
    在纪念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期间,谨书此略表怀念。

 

本文标题:一笔智慧与知识的大交易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