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玉树赈灾手记


2010-05-09 10:28:12 作者:任大海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0年5月1日,13期(总第408期)

    灾后的玉树怎样了?忙乱中如何开展救灾?找谁帮忙联系?语言文化差异以及高原反应会不会成为救灾的障碍?4月16日,从西宁奔赴玉树的途中,带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我根本无心领略青藏高原的苍茫之美。行进在高原腹地,心中越来越理解“灾情就是命令”这句话的分量。一路上,心中不断默念:主佑玉树赈灾之行。

雪域驰援

    正常情况下,西宁往返玉树需要35个小时。17日上午8点半到达玉树后,马上开展调查,了解灾情。傍晚把四川灾区赶来做心理援助的卜俊景和张继敏两位修女安顿好后,晚8点整,又连夜返往西宁,回到西宁教堂时已是18日下午3点多。没有时间休整,立即召集西宁堂区的教友志愿者开会,分配物资采购、运输车、办理赈灾车通行证等任务。19日按计划完成了各项任务,晚上9点,装满23吨多的货车出发,奔往玉树灾区。成都赈灾办公室吴琦和抚顺韩丽娜修女押车;20日凌晨3点半,张占地、王国瑞、白英3位负责医疗服务的修女也从西宁出发。
    1300多年汉藏交流的唐蕃古道,承载着川流不息的救灾卡车,成了一条爱心之路。没想到,4月下旬这里依然下雪,银装素裹让高原愈发美丽,但给救灾车辆添了麻烦。在路上,就见到一辆来自四川的货车翻倒在地,幸好没有滚到山下。我们的车花了整整27个小时才平安到达。
    长途跋涉的劳累可想而知,而晕车加高原反应更让修女们难以承受。呕吐、头晕、头痛、胸闷,修女们呕吐完之后说:“真不好意思,满心要去帮助人,现在却担心会给别人添麻烦!”一边和修女开玩笑分散她们的注意力一边想:玉树曾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途经的驿站,不知道昔日的金枝玉叶如何适应了这高原反应。

爱心天使

    进德公益请修女帮忙不是第一次了。进德的安老、助学、艾滋等项目,特别是四川赈灾都有修女服务在第一线。这次,12位修女又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分批来到玉树。她们流露的爱心和真诚让朴实的藏族同胞立即感到了贴心的温暖。在赛马场白扎乡安置点,我们的帐篷刚刚搭起来,就有几位藏民进来寻医问药;心理援助刚刚开始1天,就有一位女孩子跟随左右,做翻译、帮助服务。但是,修女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高原反应、难以想象的大风沙、没电缺水无厕所、白天太阳直射、晚上出奇的寒冷,从17日到玉树直到23日才有了煤气炉,才吃上口热饭,结束了方便面度日的生活。
      20日晚上睡在帐篷里,外边凛冽的高原风呼啸而过,真想多留几天,与修女们一起同甘共苦。因为她们以爱心陪伴别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她们也需要关心。可惜不单西宁有事,四川的项目也要跟进,只有为她们祈祷,求天主赐给她们恩宠,让她们看到灾民身上受苦的基督,赏赐她们喜乐和平安。

进德的志愿者

    21日返回西宁的途中,和帮忙开车的教友讨论起教会的慈善工作来。谈及八方赶来支援的志愿者时,他提出进德也需要广招志愿者。他的建议很有道理,进德特别需要一些有专业技术的志愿者。但我突然冒出一句:进德不缺志愿者!这句话听来很伤人心,但我当时是从另一个角度想的:从进德的经验,到哪里都有很多教友主动奉献他们的时间、物质和精力;作为一个神父,我更从心底相信,我们每个教友都理所当然地是我们的志愿者!
    在西宁教堂,我看到教友们对教会奉献的心,看到他们那份对基督对人的爱。黄青翠、李铁刚、张群、薛鸿、唐翠玲、李菊红、陈菊眉、周方孟、张瑞杰、边宇诚、谷安华、田香瑞、魏姨、张姨、门卫程大爷……短短几天时间,大家都跟着我们紧张起来。一到西宁,就毫不客气地把你们每一位当成了进德的志愿者,你们不会怪罪吧?

和谐玉树

    我想“多难兴邦”这个词来源于在危难面前人们能够团结的事实。虽然存在着语言和宗教文化的差异,“4.14地震”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带到了一起。身穿迷彩服的子弟兵,披着红色袈裟的喇嘛,来自各地的白衣天使,操着各种方言的志愿者,甚至是高鼻碧眼的老外,都忙碌在废墟和帐篷安置点。通往玉树的路上,也会看到很多单位为物资车准备的茶水和食物。我们给老乡送食物,老乡帮我们搭帐篷。在玉树,你可以随意拦一辆摩托,搭乘一段。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壹基金、MercyCorps、Snowland等等,看到这么多弟兄姐妹一同参与爱心赈灾,彼此合作协助,不经意间,你就会被感动,觉得人间有爱真好。
    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到雪域高原,但“4.14地震”把我从正在开展灾后重建的天府之国一下子带到了唐蕃古驿。
    感谢天主帮助我们的紧急援助工作成功开展!但感恩的同时,内心又多了几份牵挂:祝愿那里的赈灾工作顺利,祈祷我们的神父、修女、教友平安,愿玉树长青!

 

本文标题:玉树赈灾手记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