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廿四顷地天主教堂的钟声


2014-06-11 14:14:30 作者:李粉荣 来源:《信德报》2014年5月15日,18期(总第582期)

精美大钟中国“安家”

    早在19世纪末,一位精通美学与音乐的德国匠人花费了多年时间,造出了六口会唱歌的大钟。它们分别能发出1、2、3、4、5、6六个音阶。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友,他把这六口大钟献给了罗马的天主教堂。那么,其中的三口又怎么辗转到了中国的土地,并且是在偏远的土右旗廿四顷地天主教堂呢?
    20世纪初期,廿四顷地的教务发展迅猛。作为蒙古教区的西部重镇,它起着一个中转站的作用,将教义向周边各地扩散开来。廿四顷地天主教堂气势雄伟,建筑群高大壮美,教友人数庞大,享有盛誉。于是,教宗便指令把其中的三口大钟赠送给廿四顷地天主教堂。经过陆路水路的长途跋涉,历时几个月的辛苦转运,三口大钟终于在1905年运送至廿四顷地。在1906年7月5日,闵玉清主教为庆祝新教堂建成,把这三口钟挂上了三十多米高的钟楼。
    廿四顷地天主教堂的这三口大钟,从表面上看,与普通钟没有太大的区别,上小下大,钟芯成长方形。但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除了穿绳挂钟处有一个孔外,钟的全身没有一处小孔,下部也没有缺口。在这三口钟上,绘有“十四处”,即耶稣受难的全过程。每口大钟长约80公分,直径约80公分,重300斤左右。这三口钟在平时并不一起用,只有到了主日弥撒或重大节日才同时使用。每逢此时,就会有两个敲钟人爬上钟楼,抱起木棒,依次敲响排列为等边三角形的钟,发出3、2、1的乐音。在平日,则只用那口能够发出3音阶的钟。从钟芯穿出来的绳子直接垂到底楼,人无需上楼,只要站在底楼用绳摇动钟芯,使钟芯撞击钟身即可。这三口钟之所以没有孔,目的是让它发出的声响在钟内回旋,起到一个回音壁的作用,通过这一回音后,方圆几十里的村子都能听到这洪亮清脆的钟声。生活在廿四顷地周围的村民,伴着这钟声,朝起夕歇,过着平静却不单调的日子。但有一段时间,钟声却停止了。

有关大钟的神秘传说

    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与国民党以黄河为界。黄河以北的廿四顷地等村庄被日军占领,黄河以南为国民党统治区。
    有一个男青年从异乡来到廿四顷地教堂,与一个在天主教育婴堂长大的姑娘一见倾心,情投意合。但是,由于男青年没有良民证,也不是天主教友,所以不能进村与姑娘结婚。这对痴情男女于是去求神父帮忙,他们在神父面前长跪不起。老神父见他们彼此诚心,也有意成全他们,便长叹一声让他们起来。他对男青年说,教规不能破(所有在婴孩院长大的女孩必须嫁给天主教友),要想娶这个女子必须入教。青年听后,心中对神父甚为感激,情愿皈依。接受洗礼后,神父要求男青年敲响钟楼上的三口钟。“3、2、1,3、2、1……”由于这天并非特殊的日子,这久久萦绕的钟声,使人们深感意外。
    就在钟声响起的这个晚上,日寇关押犯人的监狱逃出两人,逃向黄河南岸。日寇对此非常气愤。在防守严密的监狱里,还会有人逃跑,着实让他们感到脸上无颜。第二天,钟声像往常一样响起。听到钟声后,日军怀疑这三口钟里暗藏玄机。他们推测,钟发出的声音就是国民党的接头暗号,出逃的人一定是国民党的人。于是他们找来专门破解密码的人,经研究后确认,“3、2、1”就是中文里的“嘀——叮——咚”,破译后为“进南军”。日军对此结果很是恼火,便立即派人逮捕了那个即将做新郎的青年,逼他供认自己是国民党军队的联络人。日军用尽各种刑罚,把这可怜的青年折磨得不成人形,之后关押在一个阴冷潮湿的地窖里。几天后,便到了复活节。当晚,起初明月当空,不一会儿却乌云密布,黑暗充斥着夜空,伸手不见五指。只见地窖中人影闪动,随即消失在夜幕中。天亮时分,地窖已空无一人,同样消失的还有那位美丽的女子。人们都说他们寻找幸福去了。

命运多舛的大钟

    这件事发生后,日军把所有教友集中起来,下令禁止敲那三口大钟。好长一段时间,廿四顷地教堂寂静无声,直到抗战胜利后日军撤出廿四顷地教堂,人们才又听到了久违的钟声。
    1958年大炼钢铁,这三口钟最终没能逃脱厄运。主教眼睁睁地看着好几个人爬上楼,切断绳子,卸下大钟,当钟触到地面时,发出巨大的声响,震得地面都颤抖起来。教友站满了院子,“圣父,圣子,圣神,阿们”,他们在胸前画着十字,口中呼求,看了钟最后一眼,之后闭上了双眼。
    从钟楼上走下来的第一个人没走几步就感觉身体不适,回到家中神志就恍惚起来,没过多久,暴病而亡。三口大钟很容易地被人抬走,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其中的两口敲碎,让他们不解的是这些钟的碎片不能熔化,根本炼不了铁,因此人们也就没再打烂第三口钟。到了文革时期,留下的那口钟连同被打碎的钟片一起从发彦申公社转至呼和浩特。经专家鉴定,被打碎的钟片是合金制成的,其中“十四处”是用白银浇铸后镀了铜的。之后,那口仅存的大钟几易其手,被一南方商人买去,至今下落不明。
    在西南蒙古教区,廿四顷地天主堂曾经盛极一时。沧海桑田,岁月蹉跎,廿四顷地天主堂的风云早已成为历史。虽然钟声不再,容颜已改,但并不能削减它在人们心目中的记忆。曾经逝去的,还会在心中封存对它的回忆;没有失去的,人们还将继续追寻。

本文标题:廿四顷地天主教堂的钟声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