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我可以给她爱,给她一个家”


2017-01-23 11:10:33 作者:孔喜慎 来源:《信德报》2016年12月15日,45期(总第703期)

    家是幸福的摇篮,一个个幼小的生命,从这里享受呵护,健康成长;家是人生的避风港湾,在我们饱受风霜雪雨的洗礼时,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安全。然而对人生如此重要美好的“家”,为许多以各种原因被父母抛弃的孤儿来说是一种奢望,他们刚刚走进这个美丽的世界,就被无辜地扔在了大街小巷、教堂门口,甚至厕所里,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了冷漠的天空,让人心碎。河北唐山的沈智德教友在教堂看着1岁多就被遗弃的孩子动了怜悯之心。在自己已拥有两男一女,且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把孩子搂进了自己温暖的怀抱。他对笔者说:“当时我想,至少我可以给她‘爱’,给她一个‘家’。”这份人间大爱给沈智德的日子虽然带来了艰辛,但也带来了满满的收获。

一、家庭背景 懵懂修道
    1979年,沈智德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一个热心虔诚的老教友家庭,由于村里没有教堂,孩童时代的沈智德经常与父母赶着马车或骑自行车到15公里之外的卑家店教堂聚会祈祷参与弥撒。每遇大节日,凌晨3点就要出发。信仰也是从那时起,在沈智德的生命中留下了烙印。
    1993年,沈智德由于经常请假去参与弥撒,老师说:“你别上学了,回家念经去吧!”从此,沈智德告别了学校。这时胡勇神父对沈智德说:“你去修道吧!”沈智德的父亲对儿子说:“去吧!修不成别回来。”沈智德说:“当时15岁的我并没有分辨清楚圣召的意义,就本着‘听命’的精神走进了唐山备修院。”修道生活一晃就是11年。

二、分辨圣召 走出修院
    耶稣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除非有天主的特别召叫,修道之路才能稳固前行。因“听命”而走进修道院的沈智德,在11年的修道生活中,因为体验不到奉献生活的喜乐,修院的一切为他成为了形式化,他说:“在修院中,只是按着钟点走,到什么时间就机械式地做什么,但总觉得天主离我很远,生活没有意思。”沈智德酷爱音乐,唱歌成为了他打发时间的好帮手,也是修道生活中唯一让他开心的一件事。走过了6年的大修院生活。2001年,沈智德神学毕业。
    走出修院的沈智德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说“神学毕业后,我感觉没有方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沈智德有了想去天津进修音乐的想法,计划日后圣神父后也在这方面发展。于是,2002年9月,他与河北献县教区的杨合朝修士一起到天津师范大学音乐系进修音乐。然而音乐的学习并没有给他带来实际意义上的快乐,他说:“在此期间,我对圣召越来越没感觉。”2004年,由于各种原因,沈智德不想再在圣召的问题上欺骗自己,“通过认真地分辨后,我选择了世俗的道路。”沈智德说。从此,他走进了人生的另一片天地。


沈智德开办的足疗店

三、外地讨生 收养弃婴
    2004年,沈智德认识了现在的妻子田红霞,二人的相爱却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反对。最终他们还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然而婚后的日子可谓捉襟见肘,异常辛苦。
    2005年,田红霞的父母叫二人来内蒙(田红霞的父母及全家都在内蒙),于是他们来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夫妻二人竭尽全力为生活打拼。为了维持生计,两人当过服务员、做过业余的手工,给饭店打工等工作。但收入甚微,入不敷出。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6年。
    沈智德在备修院时,利用业余时间曾经学过足疗,在这方面有着一定的经验。2011年,经人介绍,沈智德在呼市主教府门口开了间足疗店,经济这才稍见好转,但为这个5口之家来说,只能说是能够维持生计,直到今天仍然租房子住。
    2012年5月23日早晨5点多钟,在教堂门口,看门的老大爷发现了一个纸箱子,里面躺着一个弃婴,一岁左右。弥撒后,这位老大爷在教堂内问大家,看谁愿意收养。当时田红霞和沈智德的叔叔和叔叔家的妹妹都去看了这个弃婴,都想抱回来。可是当场有位教友表态收养,上午9点多就把孩子接走了,然而下午3点多钟出乎意料又送回了教堂,原来到医院检查,发现女婴大脑发育不全。当时沈智德自己已经有了儿子安健和女儿安心,且经济拮据,但妻子看到如此可怜的一个小生命实不忍心。沈智德却不冷不热地说:“你们看着办吧!有你们麻烦的。”当田红霞把孩子搂进自己的怀抱时,孤苦的弃婴第一次感到了人间的温暖。时间不长,妻子迫于压力对沈智德说:“如果孩子能给别人更好。”首先是经济上的压力,两个孩子已经让他们很吃力了。其次是来自父母的压力,因为娘家是很讲面子的一个大家族,二人婚姻已经让父母尽失颜面。“我们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岳父岳母还算喜欢,但当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他们就接受不了了,想把孩子送人……”至今沈智德说起这些,仍有两行热泪滑过面庞。再收留一个这样的孤儿,更是竭力反对。“当时我想,孩子的亲生父母都舍弃了她,又有谁会要一个脑瘫的并和自己没有半点关系的麻烦孩子呢?”沈智德说。
    这时沈智德想起了他曾经跟吴若石神父学习按摩时的情形,说不准这孩子的病通过足疗有治愈的希望。而且吴若石神父讲课时,总是穿插一些信仰的东西:“我们对人必须要有爱心、信心和耐心。的确,天主教最基本的核心就是‘爱’,爱高于一切。”想到这里,沈智德觉得无论如何应该把孩子留下,不能再一次让这弱小的生命遭到抛弃。于是他对妻子说:“我们啥也没有,可能给不了孩子什么,但我们可以给她‘爱’,给她一个‘家’。”这句话再次拨动了妻子怜悯的心弦。爱,让他们战胜了一切困难。于是背着岳父岳母毅然挑起了抚养弃婴的重担,并为孩子取名“安琪”。

四、爱心传递 收获祝福
    刚开始,沈智德为了暂时隐瞒岳父岳母收养孩子之事,先让自己的叔叔和妹妹帮忙带一段时间孩子(当时他们都在内蒙一起帮忙开足疗店)同年11月,生意渐衰,叔叔和妹妹都要回老家,他们想把孩子一起带回唐山,沈智德也顺意行之。“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早晚我得接回来。”沈智德说。
    生活渐渐好转后,2013年中秋节,沈智德从唐山把自己的父母和琪琪一起接来了内蒙,他说:“我相信这是天主给的,天主给的我都要。”沈智德夫妇把琪琪视为己出,为了她,全家甘愿过着清贫的生活。父母接来后,穿的衣服多是教友们捐献的,孩子们更谈不上什么零食,教友们有时给点糖果,这也是他们唯一的零食。一家七口一日三餐相当简单,教堂的本堂神父常说:“看你们一家每天吃素,不吃点肉哪行?”
    沈智德夫妇收养孩子的艰辛,感动了周围的教友们,呼市的一些教友每月固定给沈智德家一些经济补贴,其他教友如余忠慧等人经常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每逢过年过节,都会送去大米和钱。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为这个孩子奉献爱心。一双双爱之手,一颗颗爱之心,形成了一个温馨如画的感人画面,为小琪琪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园。现在小琪琪在沈智德的耐心按摩下,已经恢复健康。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沈智德说:“不论在身体或心灵上,都要让琪琪有一个健康的发展,不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被遗弃的孤儿。”
   
五、爱心付出 积怨消除
    自从沈智德收养这个孩子之后,渐渐地,岳父岳母被这份无条件的、无声的、默默的爱心感动了,慢慢地对女儿女婿拒不接受的态度也改变了。同时也从心里接受了琪琪。2016年春节时二老还给了小琪琪压岁钱,二老态度的转变,让沈智德夫妇无比欣慰。
    通过这些年发生的每一件事,沈智德深深体验到了天主那双爱的大手时时刻刻扶持着他们,为他们遮风挡雨,替他们披荆斩棘。“收养小琪琪后,感觉天主离我越来越近了,天主让我经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我在每一件事上去体验他的爱和照顾,我越来越相信天主,信赖天主,越来越离不开他。”

本文标题:“我可以给她爱,给她一个家”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