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佛在中国

—— --站在基督徒角度看中国禅宗

2017-06-02 11:08:31 作者:金大虎 来源:信德网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华文明特别是儒道文化相互融汇,生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其代表就是禅宗。自达摩开始,禅宗在中国兴盛达数百年,影响达千余年,远播至日本、朝鲜半岛。禅门香火代代相传,五家七宗灯灯相续,演化出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公案。在中国人的眼光看,禅家文化中的开朗与宽容,禅师语言中的奇志与灵巧,禅宗精神中的破除一切执见,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深深影响了我国人的精神世界。那么我们就从著名的几个公案看看禅宗对我国人追求真理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讲公案之前我们先谈谈“禅”的基本概念。

一、何为“禅”?
    所谓“禅”是潮涌潮汐中始终镇定不改的“湿性”,作为人生智慧的“禅”,它并不要取消生活的意念和现实,它是想在因外力而流宕腾翻的情波意海中,找到那个寂然的不动者。并在这不动的“自性”的澄明中,恢复心灵的整体与和谐,将他律的生存,换成自律的。因此,说千到万,禅不过是将智慧的心智,配置给“在世”的人生 。“禅”,本人的认为是在多变的现今世界中,把自己的那颗“跳动不安的心”先静下来,以不动应万变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从而使真正的“我”不被这个世界及烦恼所污染。最终,跟真正的“自我”结合起来,达到自觉、觉他的境界。这跟我们天主教灵修所讲的“与主合一”的过程是相似的。都需要“炼路”―禅宗就是以坐禅的方式把自己的那颗“心”先定下来。“明路”―等你的心定下来,开始了悟到原来一切“色即是空”-天主从“无”中创造了天地,从而世界(色)的本质是无(空)的,从而不再对“色”那么执着,摒弃一切因“色”而所产生的烦恼,最终进入“合路”-就是佛家讲的开悟-“佛”的境界-我们天主教讲:认识到了万能的主,与祂合一,就是保禄宗徒所讲的“我生活已不再是我生活,而是天主在我内生活 ”的境界。

二、“禅的”来历
    现在了解了禅宗的“禅”,再看看它的历史。“禅”的兴起于唐的衰朽之际。中国王朝的寿命以五百年为大寿,中国的思想之流以一千年为志期。这数千年的思想历程中,我们有过两次可以称得上是创造的时期。一次是西周盛世瓦解时的春秋战国,另一次就是在自信中改造外来宗教的禅宗运动。中国第一次的理性高潮,其全部的努力,重在以人间秩序的安排给出众人的幸福的话,那么第二次则是对这种试图的改弦更张。“禅”向当时的人类提出问题时,它已经彻底告别了原教旨主义的逃避作派,而质变为“入世”的热忱。“禅”的“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可以使当时人类在跌宕中保持静寂,冲创而又守一。不管外在环境怎样,秉有自己心灵的自在。这种洒脱的自在,本人觉得也可以用在主的“传福音的事业”中。我们现今世界不断地发展,因此,有些传教士心中浮躁,认为传教无希望,跟不上潮流,教会世俗化了,没治了。但为何不把中国佛教留给后代的中国人的那份“潇洒自在”继承下来,并发扬在福传事业上来呢?更何况我们还有天主圣神在前面为我们引路呢,怕什么?在这跌宕起伏的社会中人们很容易失去灵魂的寄托,这正好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传播福音的上好的“市场”。让我们这些传播福音者,保持那份天主圣神给我们的喜悦、那份热忱,世界再怎么变“天主的法律一笔一划 ”也不会变,为何我们就不能像古人那样把那份“禅”的领悟中积极“入世”的生活状态活出来,不要只传天主教道理,而是把那份在天主内的爱的领悟-喜乐传播给人世间,让更多追求人生真理者回到天主的羊棧上。
    继续回到“禅”的公案上,从公案中让我们细细品尝一下里面的韵味,从而领会高僧大德们的智慧。最有名的公案中,不能不提《菩提达摩见梁武帝》这一公案 。
    案一:达摩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期间,从海路上来的南印度僧人。它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印度的香至国王的第三子,家里供养过一位般若多罗的高僧,般若多罗见王子其根性极佳,又诚敬佛法,便建议他改名“达摩”,意译是通大义。他从师父那里精习佛法后,领法旨到中国传教。当时,正好赶上梁武帝兴佛。到处建塔寺,精研教理,创下“三教同源”一说,硬派孔子当佛祖的学生,贬低儒道。甚至三次到寺里舍身,皇位、国家、后妃都不要了的时期。这位梁武帝设大礼迎接了远道而来的菩提达摩。武帝觉得自己在佛教上卖了不少力气,便问这位印度高僧:“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化僧众不可胜数,有什么功德?”达摩却回答:“并无功德。”武帝愣了,问:“怎么会没有功德?”“这仅是修的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不过像随身而动的影子一样虚幻不实,哪里谈得上什么功德”“人天果”是指三界轮回中的果报。“漏”是漏泄,佛家用“漏泄”指代“烦恼”。达摩的意思是你修的这一套,仍是俗界烦恼之事,根本摆脱不了因果、生死轮回 。还在修“福”的层面,达不到修“智慧”超脱轮回的地步。这等于把武帝的自衿自喜的业绩,一笔抹杀了!“那什么是真功德?”武帝追问。“不染烦恼,圆融妙净,身心中一切念头空空寂寂,这样的功德,是不能靠在世俗间做些善事就求得到的”达摩回答。梁武帝不懂问:“空空荡荡,本来就没有什么圣谛”“没圣谛,那对着我说话的是谁?”达摩回答:“不认识”。
    这个公案引用我们所熟悉的圣经章节解释是这样的。当梁武帝问:“我做的这些善事有什么功劳时,他其实想得到的答案是达摩的《称赞》。这就像圣经里的假善人一样,爱在会堂及十字街头立着祈祷为显示给人 ,为的是人们对他们的《称赞》。这样他们的“赏报”—“功德”已经领受完了,所以达摩说:“没功德。”梁武帝不懂这个意思,继续问什么是“真功德”,耶稣说你们祈祷时,应关上门,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祷 ;,即“功德”只让天主知道就行了。如梁武帝做那些善事如不按着“功德心”去修,而是“无追求心”去修,不把那些功德当成功德,那么他也许离修大智慧-即开悟的道接近了。但梁武帝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追问:“何为真功德?”从这开始,用现在话讲:俩人已经不在一个境界上,如同圣经上讲:“他们看是看,却看不见;听是听,却“听不明白”达摩回答“不染烦恼,圆融妙净,身心中一切念头空空寂寂”这句话,就更让梁武帝抓狂了,因他只停留在修福这一层面,还没进入修真智慧层面,这跟现今教友们“只要我不违反“十诫”就是好教友”的想法一样,要想修得真智慧,必须先进入那不可言语的寂静当中体认“自我”,就像我们要真正跟随主,必须进入耶稣圣心与主建立同一感,亲自体悟到那从耶稣圣心中向我们的心传递的那份真爱时,才算正式进入修道的路途当中一样。“那对着我说话的是谁?”梁武帝说:“一切都不是空吗?那现在跟我说话的人又是谁呢?”“不认识”这句话正说道了佛家的精髓。因佛家不讲实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我们的身体只是四大 集合而成的。所以达摩说的“不认识”跟休莫说的¬:“所谓‘自我’(或‘精神’)与‘物质’一样是不可知的 ”是一样的理论。“我不认识这个‘四大’怎么会聚成我肉身,我真的不认识啊!”就是这个意思。
    达摩有这么过人的智慧,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那就得从他的言行来看一下:


三、怎样修禅(炼路)?

    例子一:达摩北上至洛阳,当时正是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达摩寓止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默然无语,一坐就是九年。众人都不知这位僧人整天面墙坐着,有什么道道,便戏称他为“避观婆罗门”。

1、修禅第一步,学习方法
    那么达摩老祖对着墙看什么呢?这还得从什么“禅”说起。前面已经概况的说了概念,现在更加深入地说。“禅”本是古印度语,意为“静虑”,所以坐禅的用意就是要清静自己的思心杂念。清楚杂念的最好办法就是“止观”,就是看住一件东西,守着一个念头不动,其他念头也就无从生起了。到禅宗寺院会看到“念佛是谁”或“讲话是谁”这四大字。这个就是话头。什么是话头呢?(问念佛是谁?参啊!到底是谁?谁在念?嘴巴在念,嘴巴还在,气没有了。这人死了,他怎么不念,气也不出了?是心在念?心在念,只是意念,意想也可以。但是是哪个心?是颠倒妄想心吗?你找一找。念完了问:念佛是谁?这是无我观的。念佛是谁?究竟是谁? 。)就是这样把一个“谁”字中的“疑”抓住,不停地寻求答案,但目的不是为了答案,而是定在“疑”的氛围中。就是让你的那颗“跳动不安的心”从“疑”中慢慢放下其他。进入这种“静”的境界有很多法门,最简单实用的有净土宗的呼吸法门:就是一吸气,念:“阿弥”,呼气念:“陀佛”不停地念,从而“不念胜有念”的境界。就像加尔默罗会倡导的耶稣祷文(THE JUESE PRAYER)一样都是一呼一吸之间不停地念“耶稣”或“耶稣,天主之子,求你怜悯我!”都是一个道理。为了与主深入见面,而在祈祷中不停地称圣号,使得你的心专一在一种“静”的境界中。

2.“禅”第二步,就是“放下”。
    佛家讲:“万缘放下”,我们天主教灵修讲,要让无限的天主进入有限的“我”内,先必须摒弃自我的感觉、情感、意志、记忆等等 。

3.禅”第三步,进入“静”
    “暴风大作,烈山碎石,但是上主却不在风暴中;暴风以后有地震,但是上主亦不在地震中……,但是上主仍不在烈火中;…,有轻微细弱的风声 。只有在了无生息的静谧中,才能依稀听到天主那湿柔的声音 。”正如圣经里讲要见到天主,必须先得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一样。佛家也讲“静”。这样的“静”,会让你变得极为敏感,具有惊人的洞察力 。连地下的蚂蚁叫声都能听得见。

4.“静”中得“定”
    达摩在洞中,面壁了九年。这九年就是定的状态。可以说他身体的所有器官都进入冬眠状态,他的意识已经不在现实世界,而是在佛界里与佛来往。直接从佛听取教诲。

四、修禅到开悟(明路)
    禅宗发展到五祖弘忍时期,宗门盛集。这时来了一位慧能,此人姓卢,祖籍为河北涿县人。他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忽有感悟,所以后来出家到了弘忍门下。现在我们看看以下公案。

公案二:
   有一天五祖觉着该传法选嗣了,便对徒众说道:“大家各作一首偈子 来,表示一下自己悟道的成绩”。这时,他的大弟子神秀写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让人写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悟到“空的概念”
  在上面公案中,神秀悟道的境界可以说已经到了“定”的状态,因他已体会到心像光明透亮的“明镜台”,只要能常常拂拭“镜子”一样保持心灵的清净,不要让心粘上“尘埃”,就能够悟道成佛。但这还没到悟道“得慧”的境界。佛家讲一切皆空,哪有什么菩提树?哪有什么明镜台呢?本来万法皆空,没有什么物,又到哪去惹尘埃呢?慧能悟到这一点。量子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普朗克Max Planck曾说道:“世界上没有我们所谓的物质”这跟佛家讲的“空”的概念一致。我们所谓的这个“色界”是空的。

2.不仅是思想的悟,还有身体经验到“悟”
    慧能后来接了衣钵,但没有立即接位,为何呢?因为他只是悟到“空”的概念,还需要“体悟”。真如之心,体悟它必须实修佛法。最後,再把“我执”“法执”全部“空”掉后所得就是真心。那时你就是大成就者。慧能为了这个缘故,跑到深山跟猎户们住了十五年。经典上没有详细记载这个期间他做了什么,估计像我们认识的耶稣十二龄讲到到三十岁出山,没有圣经记载一样是一个迷。但本人推想,他既然悟道“空”的概念,已经有正确的方向,那需要的就是按着自己悟道的去实践的阶段了。这也跟我们天主教灵修“明路”里讲的,你的方向天主已经找到了,现在需要你自己去跟天主来往,空掉自己的知觉、情感、记忆等。完全空掉自己就是圣经里讲的“舍弃自己 ……”,让无限的天主来带领你“背着你的十字架跟随主”。慧能在那段时期应该也在心里把“悟”的“本来无一物”再一次去“细嚼慢咽”呢。
   那真正体悟“空”是怎样的状态呢?这需要有心人士自己去悟。本人有一些小小体验,参加打过四个七 后,打开眼睛一看,自己面前那堵高高的墙,瞬时间化为碎屑,化为“无”。原来“色”就是“空”啊!

五、农禅并重(合路)
   那历代高僧大德,已经悟道的人具体做些什么呢?我们看这个公案。

   公案三: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妙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从中看到悟道人第一做的事情,就是让更多众生都悟道。这是头等大事,现在话说就是搞“心传心”的教育。其实耶稣也是这样做的,他知道要完成的使命期间快到,所以首先做的就是收徒弟,然后,传福音。其实都是做同样的事情,佛家说最好的修行就是“慈悲”。在这里讲的“慈”就是“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就是“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这就是博爱,我们天主教讲:“你们爱仇人 ,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 ”是一个道理。但这种大智慧怎能一个人独享呢,大德们肯定愿意分享,所以大乘佛法里讲,不仅自己修也要与众生一起修。这“众生”不只包括人,还有畜生界的,地狱界的,天界的神仙,阿修罗界的。那这范围就广了,不只我们这个三维空间的人、畜,还有其他空间的佛祖,神仙甚至恶鬼,鬼怪,等等。所以寺庙里每天下午三~四点左右专门为那些恶鬼,鬼怪“施食” ,让那些恶鬼吃饱饭,早日脱离恶鬼道。那些只愿意自己成就的,叫“小乘佛法”。它的最终果位就是“罗汉 ”。“罗汉”虽然脱离了人道,已经有了成就,但他还没有佛的境界。所以大乘佛法讲:人人有佛性,人人能成佛,大家共修一同成佛。这跟中国人骨子里的“天下一同”思想是大同小异,所以能在中国人的思想界中引起巨大的反响。直到现在很多禅宗寺院里还在坐禅。“没有禅堂的寺院,不值得去”的说法还在流传。他们把禅堂说成佛家的“大学”,在寺院执事的,如没有从“禅堂”里出来,就不配当执事。坐禅还有一套很严格的规矩,因我在这里只是简单介绍,所以不多引申了,有意者可到禅宗道场坐坐。
    禅宗的种种,其实跟我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禅宗发展到近代,最有名的大德就是“虚云”老和尚 了,他出生在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活了一百二十岁,可以说是禅宗泰斗了。他把衰败的中国佛教发扬光大。在那动荡年代,他在江西云居山上重建了禅宗道场,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禅师 的作风贯彻到底。在山上,“农禅并重”保住了慧能大师从达摩那里传下来的“心心相印,教外别传”的中国禅宗法印。他继承了近代五宗法脉。他也是在坐禅中顿悟的。对这位老和尚有兴趣者可以阅读“禅修入门”这本书。
    以上种种,都说明“禅宗”在中国,不仅在学术界,还是在一般老百姓心中,都深深扎下了难以磨灭的“根”。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真如本性”,在劳动中体悟宇宙的奥秘。这正符合了“生活就是灵修”的天主教灵修观念。我想如果有人真心修禅,真正开悟了,他肯定会来找我们的智慧的根源全能的天主。愿天主引导这些人到主的怀抱中来,与教友们一起传播天主的爱。

本文标题: 佛在中国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