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从大画家到福传楷模


2003-05-06 09:27:31 来源:信德报(第181期)

    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最近出版的《西学东传人物丛书》的总序中说:“四百年前天主教传入中国,从表面上看,是宗教的传入,但实际上传入的是文化,是哲学,是艺术,是技术等等。没有这次的传入,我们今天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天主教所依的最初不是国主,而是大臣和艺术家学者。前者可以徐光启为代表,后者的代表当首推大画家吴历。”
    吴历,字渔山,常熟人,生于明崇祯五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632—1718)。因其寓所与言子墨井相近,故号墨井道 人,又号桃溪居士,画名恽草衣埒。
    吴历少年时,受经于陈瑚,学诗于钱谦益,学画于王鉴与王时敏。擅画山水,丘壑层迭,笔墨苍润。自澳门晋铎归后,画风变化,多用干笔焦墨,构图设色,更为邃密郁苍。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合称“清初六大画家”。他兼善书法,学苏东坡;好鼓琴,亦工诗,时称“渔山四绝”。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介绍吴历小传云:少年吴历与王翚同师王时敏。翚以清丽胜,而历以冷隽胜。其风格高峻,为四王所不及。书法学苏东坡,又兼工刻竹。
    可见他是画艺人中的全才。他的画竹,亦为同仁所佩服。诗意冷隽,孤高而有血性,具有屈原离骚的含意。
    渔山出身于常熟一户教外人家,父亲曾是明朝显宦,父在世时已为他完婚,并生有二子。据辅仁大学校长,史学家陈垣考证:渔山在45岁时,因与当时在太仓,常熟一带传教的鲁日满神父常有交往,受其劝导而奉教。不久,母殁妻死,他弃家去了澳门。原拟随柏应理神父去罗马,但在澳门他改变了初衷,于1682年进了澳门耶稣会初学院,攻读拉丁文,取名SIMON-XAVIER A.CUNHA。当时澳门耶稣会总院设在圣保禄教堂,当地人称“三巴寺”。它的遗址,就是现在的“大三巴牌坊”。他在那里读书期间,著有诗集《三巴集》。他读完神学伦理学后,于1688年8月1日,由国籍罗文藻主教祝圣为司铎。
    晋铎后,吴渔山神父重回江南传教。当时该地教友众多,而神父稀少。渔山神父以上海为驻地,往来于嘉定、常熟、苏州一带。他年岁已大,身体衰弱,但要照顾如此广大地区的众多教友,其艰辛可想而知。他曾作诗自述:“但愿长年能健牧,朝往东南暮西北。”又作《渡浦》诗曰:“冻骨年年似竹斑,土炉薪火且消寒。岂知暖觉超怀健,顾病不辞渡浦难。”看来渔山神父患有冻疮,每到冬天,常溃烂似竹斑。但他的传教神火使他“超怀健”,虽病而依然外出传道,不辞“渡浦难”。晚年,他致力于编写歌颂天主、圣母、圣体圣事,以及能激发信友们热心虔诚的圣学作品。“幼世光阴多少年,功名富贵尽云烟。若非死后权衡在,取义成仁枉圣贤。”这是他晚年的一首“圣学诗”。
    渔山神父对迷途亡羊尤为关注,定要引归圣栈而后安。例如他曾把清初六大画家之一的王石谷(即王翚),劝化重归牧栈。王石谷因康熙曾命他主绘《南巡图》而名满宇内。他与关渔山神父既是同里、同年,又是同学。王石谷自幼领过洗,但为名利所累,对牧灵大事却漠然视之。渔山本着爱主救人之诚,写信劝他说:
    “忆在苏堂相会,计有二十余年,人生几何,违阔如是!仰维先生之名与智,杰出于众,但百年一著(指救灵大事),为主备否?若得今忘后,得地失天,非智也!”
    吴历在清初画坛上,艺冠群英,正当获享盛名之年。竟敝屣世荣,弃俗修道,不辞跋涉,拯救人灵,诚不愧为福传之楷模!康熙57年(1718)2月24日,渔山神父卒于上海,留下了圣德美名,寿87岁。遗体葬在上海南门外的耶稣会墓地“圣墓堂”。(梅乘骏)

本文标题:从大画家到福传楷模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