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似女儿,胜亲人


2008-03-18 09:45:45 作者:刘逢春 来源:信德报(总第332期)

    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红河州皮肤病防治所龙潭田疗养院里,居住着4位来自甘肃的修女。4年来,她们不计辛劳、默默地照顾着这里的60多名麻风康复者,用博大的爱滋润着颗颗枯竭的心,让这些康复者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沐浴着阳光和春风。

    红河州皮肤病防治所龙潭田疗养院,1953年始建于石屏县冒合者那村附近的龙潭田,距县城38公里,1962年云南撤个旧市、开远县、蒙自县合办的旧禄丰麻风院及石屏县麻风病院,成立石屏龙潭田疗养院,现居住在这里的,还有63名麻风康复者。他们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34岁。长期以来,他们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痛苦,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期盼亲人的关爱、社会的理解。一辈子的孤独、歧视与隔阂,让许多麻风康复者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和家人团聚,过上开心的日子。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谈麻色变”,对麻风康复者躲之唯恐不及。有许多青春年少的麻风患者,无奈住进了麻风村,几乎与世隔绝,在他们病好后因为曾是“老麻风”的身份,依旧遭到社会的歧视,不被人们甚至自己的亲人所接受,所以只能一直在麻风村长期居住,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也无法重新回到社会,开始新的人生。
    这些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备受红河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经州卫生局、州外事办牵头,得到了国际慈善机构——澳门利玛窦社会服务机构的援助后,麻风康复者们的生存状态大大改善了。龙潭田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还修建了“花园式”的康复疗养院。而4位修女:徐菊花、董翠花、徐香萍、张永贞,最早的在2003年夏天便从甘肃来到了这里。她们受澳门利玛窦社会服务机构及全国修女总会的统一派遣,专门来为红河州皮肤病防治所龙潭田疗养院的麻风康复者服务。
    龙潭田疗养院里一张张被病魔折磨后的脸,似乎已失去了知觉,但奇怪的是他们的嘴角依旧挂着笑容——虽然全身皮肤已溃烂不堪,肢体残缺不全,但他们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修女们的到来让麻风康复者像久旱逢甘雨一样惊喜不已。他们是不幸的,但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得到了修女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自从甘肃的修女们来到龙潭田疗养院后,这里就变了个样。这里的麻风康复者是两人一间房,房间被修女们收拾得很整洁。她们每天给麻风康复者清洗溃疡、包扎伤口、做饭、洗衣和搞卫生。

    在护理的康复者中,有的嘴脸歪斜变形,面容狰狞可怕;有的两脚残疾,只能靠双拐代步;有的双目失明,失去与生活接触的“窗口”;有的两手伸出来,指掌全无,像两根深山里砍来烧火的“树疙瘩”……。他们在忍受肢体痛苦的同时,流露出要与正常人一样生活的强烈渴望。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修女(左)
在为麻风康复者的溃疡换药(潘春枝 供图)

    修女们被深深震撼了,面对麻风康复者,4位年轻的修女把爱心化为勇气,每次给麻风康复者清洗溃疡时,她们既不戴手套,也不戴口罩,她们熟练的动作,成了龙潭田里一道旖旎的风景。一次麻风节,有人问徐修女:“难道你们不怕传染吗?不怕臭吗?”回答质朴而又充满人情味:“不想让患者看了心里难过”。问:“来之前,有没有想过到麻风村是照顾肢体残缺、面容狰狞可怕的麻风患者?”回答时,徐修女的目光落在了周围的山峦间:“想过,我觉得我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非常需要别人的帮助,疾病已经使他们的身体备受折磨,而因无知产生的歧视更让他们失去生活的勇气。他们需要别人的关爱,需要心灵的慰藉。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就是他们的女儿。每当给老患者洗脚、清理溃疡时,也会想起自己的父母。而照顾好每一位老患者都能让我们感到一种慰藉。”多么质朴而真诚的话!
    是啊!自从修女们的到来,“麻风村”充满了尊重、理解和情意,60多颗枯萎的灵魂渐渐有了久违的笑脸,有的康复者还开垦荒地种菜,绿油油的菜苗、禾苗不正代表着麻风康复者顽强的生命力吗?
    (摘自2008年1月24日《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

 

本文标题:似女儿,胜亲人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