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晚年在奉献中闪光


2010-07-02 09:32:31 作者:王崇喜 来源:《信德报》2010年6月20日,18期(总第413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内蒙古包头教区东河天主堂,始终活跃着一批老年教友,他们不但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劳动无私地奉献给教会,而且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喜乐、有意义。
    文革后,南瑞光神父和李孝义、王华英、梁秉忠、王崇喜等教友积极找政府相关部门,落实政策、恢复教会。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官井梁小学从教堂院内迁走,圣殿和教产回归教会,教堂正式恢复宗教生活。当时堂院野草丛生、垃圾成堆,房屋更是残墙断壁、跑风漏雨。目及所至,一片苍凉!这时老教友王贵、王华英、王志义、梁栋臣、张志诚、王福、马登英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马上行动起来:清垃圾、拔野草、修断墙、安玻璃、平整堂院、粉刷墙壁。他们早来晚走,一干就是一天,把堂里的88间房粉刷一新,教堂内外焕然一新。教友们心情舒畅地过上了信仰生活。
    从此以后,他们把教堂当成自己的家,每天早早来念经祈祷,参与弥撒。然后看堂里有什么活就主动干起来,根本用不着神父、会长吩咐。每年堂里和泥抹房、买煤倒灰、厕所掏粪、扫院清垃圾都是他们的事。特别年年秋天拉煤,从汽车上往下卸,卸下后要一块块地搬到炭房里码整齐,春天还要把烧剩下的煤面子筛一筛,把小煤块儿筛出来留着来年烧,每次都弄得黑眉花脸,他们还互相开玩笑。因为附近没有公厕,堂院周围的居民都来天主堂厕所方便,经常是粪满尿流。王贵就带领老汉们承担起这个脏活:夏天跳到粪池里把粪便掏出来;冬天用铁杵把冻成冰疙瘩的粪便刨碎再铲到外头,然后再去城外农村找人拉出去。大家不怕脏不嫌臭。
    1998年,他们看到堂院坑坑洼洼,刮风时风沙弥漫,下雨时泥泞万分,为方便教友进堂,就和神父会长商量买回几吨水泥和铁丝,自己动手加工了1000多块水泥方砖(一块方砖有六七十斤重),硬是把两千多平米的前院后院都硬化了。那个忙碌的夏天,老人们几乎天天一身大汗。
    东河堂是个百年老堂,又是教区主教府所在地,经常有外地神长教友来赶弥撒过瞻礼,有时多达几百人,吃住就成了大问题。老汉们就把里院18间房腾出来打扫干净,修整粉刷。王福老汉是木匠,买了一些废包装木板,大家七手八脚搭了一些大床铺。范神父拿出节省的3000元钱买回棉花和布匹,让范凤新、菅凤英、吕葡萄等女教友缝了几十床被褥,一些教友从家里拿来一些被褥、枕头,王贵、王志义还买回几套大火炉子,基本上满足了外地教友临时生活的需要。
    每逢四大瞻礼、神父祝圣、修女发愿或教区举行的其他重大庆典,老教友们跑里跑外忙碌。范凤新、吕葡萄、马淑玲、赵淑玲等妇女们要在瞻礼前准备好可口的饭菜、开水,老汉们也都热情地参加服务。内蒙古中西部有个习俗:招待客人最好的饭是油炸糕。所以东河堂的节庆日大都要做这个美餐以招待外地教友。炸油糕是很麻烦的:提前几天买回黄米,把米淘净,找磨房加工成面,把面蒸熟捏成不同形状,再到油锅炸好方可食用。王贵、范凤新等老教友们不怕麻烦、不辞辛苦,早早准备好,让赶瞻礼的教友都能住上热屋、吃上热饭、喝上开水,使大家都感受到教会的温暖和关爱。
    堂里的房屋大都是土房,年久失修,几乎每年都需要修整和抹房顶。堂里没钱雇人,老汉们就主动承担了这项很重很累的活儿。和大泥需要花大力,老汉们都六、七十岁了,仍然房上房下忙乎。2001年夏天,年已八十岁高龄的王贵老汉从两米多高的西墙上摔了下来,旁边的王志义想:这下可完了。可当扶起他时,没想到王贵拍拍身上的土风趣地说:“老胳膊老腿耐摔打,天主留下我还要继续服务呢!”
    1995年,主持建设修女楼的边振方神父把工程承包给工程队。王贵、王华英怕质量出问题,经常是脚手架上爬上爬下督促检查。教友们说他们是义务监理,王贵老伴埋怨他。王贵说:“堂里集点钱不容易,再说神父修女不懂这些事,我们不操心谁操心?”韩胜利会长说:“有这些老汉们把关,工程质量上的事我很放心。”确实,在老汉们帮助下,修女楼盖得又快又好又省钱,打造了当时的精品工程。
    老汉们完全把自己当成堂里的主人。本堂神父调了一任又一任,都说他们是教友的好表样;教管会选了一届又一届,都说有这些老汉们真省心,用不着会长们操心;教友也都尊敬他们,说他们是天主堂的老黄牛。神父、修女、教友都喜欢他们,大爷长、大爷短的称呼他们。神父、修女看他们干活辛苦,吃饭时叫他们,他们总是婉言谢绝,一般都是早上进堂时从家里带上饭,中午干完活热一下就凑和了。面对神长教友的赞扬,张志诚说:“我们是天主的工具,工具就是要忠实地听主人的。”王贵说:“我们年轻时不懂事,多次冒犯天主,现在天主给了我们做补赎的机会。”王华英说:“连耶稣基督都说‘他来不是为受人事奉,乃是为事奉人’,我们这些草木之人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
    老教友们发挥余热,把晚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会,同时,在这奉献中也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堂里,他们喜欢聚拢到里院的大炕上,或学一学经言要理,或分享一下人生、社会、家庭生活。他们无拘无束,谈笑风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错了无非引来同伴善意的笑声。当然也有争论,特别是谈起教会的道理来,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时就把精通五国语言、阅历丰富、学识渊博的李德信老师请来,经李老师一讲解,都心服口服。张志诚、王贵同是河北张家口老乡,一起来内蒙、一起参加工作、一个单位、一起退休、家住得又近,他俩总是乐呵呵地同来同往。张志诚说:“是好天主在教会最困难的时候扶助了我们,使我们坚持了信仰。”言谈话语中都充满了对天主的感恩和报爱。
    王华英是达拉特旗小淖村人(黄河南边有名的教友村),是一部塞外传教史的活字典,见证了各个时期的变迁,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年轻人都喜欢和他说个笑话,他也不断鼓励年轻人紧跟耶稣、勇挑重担,走好成圣的路。已是古稀老人的梁栋臣,诸如修锁子配钥匙之类的细活,都是出自他的巧手。他人生路上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考验,他总是从容面对、乐观豁达。他说:“天主用各种方式考验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对天主的依赖之情,腰可以弯,信德不能丢。”中午,到了吃饭的时候,大家把各自的饭盒摆在一起,不分彼此,共同享用。谁家头一天吃了好的,或儿女送来礼物,都不忘第二天给老伙伴们带一份。比他们小一轮的会长李孝义、王崇喜有时中午也来凑凑热闹,共进午餐,和他们倾诉一下教会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有时干活累了,中午就在大炕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下午再参与两台弥撒。王贵说:来惯了堂里,一天不来就感到寂寞、无聊、空虚和失落。一来堂里学一会儿圣经、出一身大汗、说一会儿笑话就觉得无忧、无虑、无愁,心灵更接近天主。范凤新去世前复活瞻礼还让人扶着来指导节日服务工作。2008年10月,包头修女矢发永愿庆典,王贵已是90岁的耄耋老人,他让人用小车推着来到现场,还惦记堂里房子漏不漏雨,厕所有没有人掏,外地教友来了在哪里住。前年,92岁的王华英去世前几天还给教友打电话让为他祈祷,还说他很怀念在堂里的日子以及快乐的晚年生活。
    这些老人大都是退休工人,他们完全善用了天主恩赐的大好机会,谦逊谨慎、诚挚纯一,全心爱主、全力爱教、笑对生活、喜乐常在。他们都是一些平凡普通的人,没有说过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却用自己的美言善行,彰显了天主的光荣和表现了一个基督徒的本色。
    全心全意爱天主,快快乐乐度晚年。在这些好教友的影响下,东河天主堂始终有一批老教友默默地服务,如李孝义、刘翠珩、刘焕文、霍桂梅、赵淑玲、阎太平、马淑玲、董祥云等等,他(她)们爱堂如家,无怨无悔、只知奉献,没有索取,实在是教友的楷模。

 

本文标题:晚年在奉献中闪光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