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独家报导——外出务工教友信仰生活调查:莫让“群羊”成“亡羊”


2011-06-03 17:05:23 来源:2011年6月10日信德报第17期,总第(448期)


    近年来,为数众多的教友离开故乡,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开始了“新”生活。身居异地的这一特殊教友群体信仰状况如何?背井离乡的他们面临着怎样的问题?他们想要倾诉怎样的心声?教会是如何关怀他们的信仰生活的呢?在信德文化研究所的关注和建议下,“信德”编辑部就此话题采访了不同地区的一些神长、教友,期待通过这份调查,能够引起更多教会人士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倾力帮助已成常态的外出务工教友群体。
 

外出务工人员信仰状况堪忧

    “现在工作很难找,按说孩子找到工作了,做家长的应该高兴才对,但我真是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啊!”河南女教友吴玲花的孩子中学毕业后即将赴外省打工,作为家长的她有着非常多的担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人口由农村涌向城市务工。中国天主教会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有相当数量的教友成为外出务工洪流中的一支。信德文化研究所的调查显示,

全国所有的农村堂区均有教友外出务工;务工人数视经济条件的好坏而有所不同;务工去向一般而言,农村堂区教友多向县城、或经济发达的乡镇聚集,部分有条件的,则走向了中等城市,甚至大城市。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1年,中国大陆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总人口的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据调查,一些边远贫困堂区外出务工教友超过一半,甚至更多人口已经远离家乡到外地打工谋生。

    河北张家口张北县二泉井堂区原有教友近1500人,现在常居本地的已不足200人,其余教友分散到北京、天津、山西大同、内蒙呼和浩特和锡林浩特、张家口市及张北县城等,其中以县城居多。有的家庭已十几年没再回过老家,致使近年建成的能容纳近两千教友的教堂已近闲置。据本堂神父介绍,举家外出的教友信仰状况保持良好,而单独到远方城市打工的年轻人,信仰有淡化的趋势。张北县城教友人数原有几百人,因乡村教友的加入,现在已达3000余人。根据教友的信仰需求,当地教会正在建设一所能同时容纳3000人参礼的大教堂。

    重庆教区南川天主堂位于重庆市郊区,随着近年来“打工潮”的兴起,外出务工教友人数激增,堂区原有近2000名教友,现在只剩下不足500人。教友选择赴湖北、北京、广东及重庆主城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有的热心教友到城市后会主动找寻教堂,参与教会活动;有的则由于世俗生活冲击或工作环境等影响,逐渐疏离教会。当地神父也正致力于关注和关怀打工教友的信仰生活,帮助其在外地同样保持对信仰的热情。

    类似这样的堂区,全国各地还有不少。面对这样的现实,针对这样的状况,教会是如何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信仰生活给予关注的呢?又是如何为他们提供信仰生活的关怀和服务呢?

    河南安阳教区的牛怀中神父在接受“信德”的采访时感慨地指出,多数地方教会对务工人员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应对措施十分滞后。他认为教会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信仰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仰甚至物质上的帮助势在必行。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牛神父以自己服务的安阳教区辛村堂区为例,谈到自己的困惑:如何才能促使务工人员参与教会活动?离教会时间长了,信仰会不会下滑?“作为一个农村堂区,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外出打工,从事的是社会最基层的工作,如建筑行业等繁重的工作,根本没有休息时间。”牛神父感慨到。

    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活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但家庭支出负担越来越重。为了生存,外出务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也成为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据了解,辛村堂区有教友5100余人,18—60岁各个年龄段外出务工的男女都有。牛神父给记者算了一笔结婚账:“举办婚事是每个家庭都会有的一项重大开支,彩礼和名目繁多的礼俗开销及宴席等费用少则五六万,多则七八万,建盖婚房支出要十二三万。办一个婚事下来,每个普通家庭都会负债累累。”

    生活所迫成为了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在采访中,各地神父、教友们一致认为关注外出务工教友的信仰是教会应抓的重点,但也无一例外地指出“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更多的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

    很多外出务工教友寻找教堂未果,或根本没有去寻找教会,成了漂移在两地教会之外的特殊教友群体。也有不少人到异地后找到了教会,受到当地教会的关怀,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的信仰生活。

    浙江省慈溪市浒山天主堂活跃着一个“教友之家”,他们是由来自四川、贵州、安徽、陕西、河南、上海、江西、江苏、福建、广西等省市及省内周边地区的教友组成。慈溪本地的热心教友帮助这些外来务工的弟兄姊妹解决信仰所需。

    一直负责浒山天主堂“教友之家”的汪江北弟兄为给打工教友提供一个充满爱和喜乐的“家”而感激天主,另一方面也对外出务工教友的信仰生活表示了担忧:“现在有600多位新慈溪教友。教会会主动寻找留有电话的外来务工教友,请其前来教堂参与弥撒和活动,但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友主动愿意来,有的看在找他们的教友的面子不得已才到教堂,其他的则借口忙,很大一部分从不进教堂。”

    为让越来越多的失散之羊得到牧养,浒山“教友之家”曾借“信德”刊登了“寻人启事”,请在慈溪的各地教友来教会参与弥撒,度信仰生活。汪江北表示,他们还会采取多种方式寻找教友,同时他也希望输出地教会能协助提供务工教友的信息,以便于联络。

    河北元氏县是一个经济贫困地区,近年,也有大批的中青年教友加入外出务工的大潮之中。在一次堂区教友分享会上,大家均表达了对他们的信仰生活的担忧。这些担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味追逐经济利益,对信仰弃之不顾;在外找教外异性朋友,从而对信仰淡漠;在外沾染不良的社会风气,忘记教会的诫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

    辛村堂区牛神父也同样感到了“忧心”:“最可怕的是没有牧灵照顾信仰变得冷淡,堂区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春节期间举办了学习班,参加人数却差强人意。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小时还听家长的话进堂,但现在怎么做工作也不起作用了,家长干着急却没有有效的办法。”

    在记者对外出务工人员的采访中,“异乡人”的身份被他们多次提起。按他们的说法,中国人非常注重“叶落归根”,身处异地,教会这个大“家”的概念便被放大,有了更深层的含义。教会本是一家,对外来务工教友热情接纳还是不闻不问,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河北邯郸教友教利科从1996年开始就离开家乡,辗转各地打工,各行各业也都尝试过,现在内蒙临河务工。一晃16年过去了,教会这个“家”,对他意味着很多。他感慨道:“每到一地,我内心最渴望的是找到教堂。离开家乡和父母的人缺少安全感,所以更会去依靠天主,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外面打工,反而会更热心的原因。也有的时候找不到教堂,接触不到教会,心中变得空荡荡的。其实在外面的人,会感觉更需要天主。”

    教利科也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在他打工去过的很多地方,感觉教会对打工者给予的关注仍很不够,从进入教堂到弥撒结束基本上没有与神父、教友有过直接接触和交流,看着很多当地的教友相互嘘寒问暖,与神父探讨道理,心中总是酸酸的。“其实我们这些外出务工的教友,没有特别的要求,也许一杯热茶,一句‘欢迎你回家’的话,就能让我们体会到无论到哪里都有教会这个‘家’,感受到这个‘家’的温暖。”

    “其实外出务工教友的信仰生活与当地教会的态度息息相关。”谈及外出务工人员生活的酸甜苦辣,汪江北打开了话匣子。他说:“1992年的时候,我在广东打工,有个主日天,我怀着迫切的心情到当地一个教堂参与弥撒,结果很多教友严厉而冷漠地问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你是哪个教区的’‘你圣名是什么’‘你办过告解吗’,这种谨慎和盘问仿佛一盆冷水浇到了我的头上,让我有些害怕和想逃离。”

    自打到了慈溪后,他的一条建议被当地教会采纳,他的信仰随之大大改变,成了教会的一名积极分子。

    汪江北说:“方言让外来务工者十分头疼。到了慈溪,弥撒中神父仍然是用当地的方言,江浙方言非常难懂,一次弥撒后,我找到神父,问是否能用普能话。在主教、神父的一致支持下,很快改用普通话举行弥撒了。尽管当时外地教友只有四五十个,但是神父说:‘你放心,只要有一个人望弥撒,我也会用普通话。’”。

    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汪江北更加确信,当地教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态度,会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些远在他乡的教友是否能保持甚至提升自己的信仰。

    26岁的河南教友张恩4年前赴浙江义乌找工作,在杭州下火车后,看着行色匆匆的陌生人,心中顿时没有了方向。没有认识的人,也没有具体的目标,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于是,他决定随便找个人问问,看是否能够帮助他。他边祈祷边向身旁的一个陌生人询问“你去哪”,陌生人告诉他是去义乌的,张恩心里的石头一下子落了地,在几千人当中第一次询问就碰到了跟自己有着同样目的地的人,并且这人还非常乐于与他结伴。“我简直不敢相信,但想想这又完全合乎常理,天主总不放弃他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求就能得到。”这位好心的大哥不但把他带到了义乌,还给他留了电话,让他有困难时找他。

    后来,张恩顺利地找到工作。但由于家乡有隆重的圣体游行,为了参礼比原定的报到时间晚了两天,结果被辞退了。看着手里沉重的大包小包,举目无亲的他决定联系上次那位好心的大哥。

    张恩打通电话后,那位大哥不但热情地接待了他,让他把行李放到自己家里,帮助他找到住处,还给了张恩许多今后在义乌生活、工作的建议和经验。后来有一次两人一起外出,听到街上正在播放“平安夜”的钢琴曲,“大哥跟着唱起来,询问后我惊讶地得知,他也是天主教教友。第二天就是主日,我跟大哥约定一起去教堂,原来怕找不到教堂的担心也一并解决了。”张恩动情地说。

    张恩现在成了当地教会的青年骨干,融入到当地教会大家庭中,还负责青年团体的活动,帮助像他一样到义乌工作和生活的外乡人。采访过程中,张恩一直充满着感恩和对天主的信赖,他希望更多的外出务工教友珍视天主赐予的这份最珍贵的“礼物”——信仰,以开放的心态,回应天主的召叫,提防各种诱惑,主动地融入到当地教会。

    杨小雅来自山东农村,初中毕业之后到上海打工,基本上与教会没有了联系。她说:“我家境不富裕,只想早点儿给家里挣些钱。说实话一个女孩独自外出到陌生的地方真是挺害怕的。由于没有什么学历和文化,只能从最低级的饭店服务员做起,碰到比较挑剔的顾客还会被指点和嘲讽。受了委屈就特别想念在家的时候,遇到不开心的事,就跑到教堂去跟天主和圣母妈妈诉说,有时候修女也会开导开导。现在,心情不好了,就是去了教堂也没有了在家时的感受,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更多地选择上网跟网友聊天、听歌和看电影。有的时候工作累了,就不愿再走很远的路去教堂。”

    小雅还告诉记者,就她知道的自己身边的同龄女孩就有外出打工时找了教外男友,不再进堂的现象。她认为,这跟当地教会没有为外出务工人员建立良好的信仰氛围有关。

    关于参与弥撒和教会团体的活动,小雅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对于在上海上学的大学生,他们有双休日和节假日,进堂参与弥撒和各种活动有时间的保证,并且有专人为他们组织各种活动。但是像我们这样的打工人员,因为休息的时间不统一,具体的工作也不一样,很难聚在一起,要是有专门针对我们的情况而设置的一个小团体就好了,同龄教友们平时可以多联系,相互开导和帮助,这样也可以避免由于没有信仰环境而信仰变冷淡的情况。”

    通过对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采访调查,发现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都渴望能与当地教会取得联系。

    “最好事先通过家乡的神父获得所去地区的教堂地址和联系电话,或者两地神父打个招呼。”陕西的谷路加教友坦言,作为一名即将走上打工之路的青年教友,对打工地教会给予帮助有迫切的愿望。小谷的家长期待各地教会神长以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帮助像他儿子这样的外出务工教友。

教会对外出务工者的关注与关怀

    针对教友外出务工长期化的趋势,一些教区和堂区先知先觉,开始给予打工者关怀的有益尝试,通过几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规划。

    调查显示,这些地方或大或小地帮助解决了一些外来务工者在信仰上甚至物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收效良好。

    有的教区堂区已经意识到应该给这些特殊人群以关注和帮助,但具体的实施计划仍在酝酿阶段,对于如何给予外出务工教友切实有效的帮助依然没有具体的办法。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教会大多是成立一些团体,让外来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聚会,主动出击地寻找和联系还比较少。

    河南南阳的秦西满神父认为:目前,无论是社会还是教会,都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的心态浮躁,追求自由和享受,这也给教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如何拿出更新鲜更能吸引他们的东西,让他们喜欢到教堂来,如何给他们的工作减压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时间祈祷、分享、读圣书等,都应是考虑的问题。

    他表示:“堂区计划在修女、会长的帮助下细化具体的工作,整理和记下堂区所有外出青年人的联系方式,随时随地向教友提供圣经金句、教会动态、信仰咨询等,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联系,也让他们与教会建立积极主动的联系。逢年过节教友集中回家的时候,针对打工者的生活,为他们举办专场的培训班,及再培训和帮扶计划,在细节上给予他们关怀,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秦神父表示关怀外出务工人员的确有许多工作要做,并且要拿出具体的办法,真正落在实处。

    “如果我的孩子在得到与社会上同样工资待遇的情况下,我会支持孩子首选教友开办的企业,这样我就不用担心孩子没有时间到教堂参与弥撒,信仰生活没保障了。”陕西三原教友赵先生非常赞同教会报刊刊登教友企业的招工信息,但也表示这样的内容还比较少,他期待教会能起到桥梁作用,通过各种方式给教友企业和有计划外出务工的教友提供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

    高玛纳是饭店的老板,曾在“信德”上刊登招聘教会青年的消息,在接受采访时,她坦言:“用教友工作心里踏实。”她介绍,目前店里有十多个教友青年,大家信仰状况都不错,挺热心。每周末,只要他们提出去教堂,就会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去堂里参与弥撒、分享信仰等。之所以招聘这些教会青年人,另一方面也是为让他们的家人放心孩子们在外不致失落信仰。

    那么挤出时间让青年人去望弥撒,参与教会活动,是否担心会对店里生意有影响?高玛纳表示,没有这个担心,反倒是打工者常会为店里、为她祈祷,得知这些,她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快乐。

    “但是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教友企业家来关注关心这些打工教友,为他们提供帮助。”高玛纳教友向更多的教友企业家发出了呼吁。

    能选择有教堂的城市、去教堂方便的单位,是教友打工者家庭和打工者本人的普遍愿望。

    2011年春节刚过,陕西省扶风县劳动保障局组织的大型人力资源招聘会现场,来自周至教区扶风县、眉县的80、90 后新生代农民工,围观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用工企业招聘处,一边询问工作时间、工资待遇情况,一边询问用工企业离当地教堂的路程。这些教友出身的新生代农民工在看重企业工资待遇的同时,更注重了解在务工期间是否方便进教堂度信仰生活。

    “教会应该起到她的桥梁作用和引导作用。”河北邯郸教区曲周堂区的徐书文神父指出,“作为劳务输出地的教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与河南教友吴玲花对孩子外出务工有诸多担忧大相径庭的,是河北邯郸曲周23岁的小赵的母亲。今年正月初五一早,她边为儿子整理行李边催促他到总堂参加专为外出务工青年举行的“祝福礼”,并且领取一封曲周堂区给他的介绍信和一本瞻礼手册。

    小赵回想起当天的情况说:“正月初五一大早来到总堂就看见两三千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来自各村镇的男孩、女孩聚集在堂院里。大家根据所要去的不同城市分别进行了登记,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工作地点和QQ号、电子邮箱。登记完的领取了堂区给开的介绍信和新一年的瞻礼手册,有的还与身边的教友互相询问要去的城市情况,碰巧是一个城市的还会互相留下电话号码。”10点的时候,曲周总堂的徐书文神父为这些即将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的青年们给予新一年的祝福,并鼓励他们在新的城市相互照顾,与当地教会保持联系,使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固。之后,神父对因工作和正常原因,主日参与不了弥撒的情况给予宽免。小赵说道:“我觉得青年人比较适合这样积极和鼓励的方式,教会的关怀也让我们心里更加有依靠和安全感。”

    此举在曲周堂区已经实施四年,效果非常好。第一年实施的时候,介绍信上写的是:“这是我堂口的青年,请当地教会给予信仰上的帮助和关怀。”并附上当地教堂的地址、神父的联系电话。而第二年则增加内容:“感谢您对我堂口青年的帮助和关怀等,给予感谢。”徐神父告诉“信德”说,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回馈,两地教会一直保持联系,也保证了青年人的信仰,随时了解他们信仰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并给予指导,帮助解决。此举也得到当地教友家长的欢迎和大力支持。

    此前堂区担忧青年人离家外出打工无人关心容易学坏,不主张让年轻人走出家门。可是时代在变,与其堵塞年轻人步入社会的通道,不如对他们多些关心,给他们的信仰多些关爱与支持。“我觉得信仰生活也像‘大禹治水’一样,‘堵而不疏’是起不到作用的,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堂区应以更积极主动、开放、鼓励的态度来给予外出务工青年帮助。”徐神父说道。

    由于神父的指导到位,去年,十几个在山东打工的曲周教友不但没有信仰下滑,反而带动了当地比较老、旧、保守的堂区学圣经、唱圣歌及福传,使那个堂口变得异常活跃。

    除了外出务工教友的家乡堂区、本堂神父需要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信仰生活,拿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给予他们帮助之外,这些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教区、堂区也一样起着重要作用。河北元氏教友任女士赴浙江慈溪浒山天主堂“教友之家”学习和交流后表示,浒山天主堂为外来务工人员成立“教友之家”这一举措值得其他堂区借鉴。

    据介绍,“教友之家”成立于2007年6月,由众多的“新慈溪教友”,即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教友组成,现在“教友之家”的成员有600多名。

    无论是本地教友还是新慈溪教友都会特别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在教堂里看到有谁比较陌生都会主动上前询问,是否是外来教友或需要什么帮助,并及时留下他们的电话号码,随时与他们保持联系,主动邀请他们有时间来教堂参与活动、参与弥撒,有什么事情的话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现在,每年都会有一二十个外来务工人员领洗入教。

    “教友之家”会在一些节假日期间以最低的费用,组织新慈溪教友外出朝圣、游览当地风景区等,拉近大家的关系,丰富日常生活。也会为不能回家的教友举办新年茶话会,吃个团圆饭。

    2010年腊月二十九,来自黑龙江、四川、陕西、河南等地的教友早早就开始为“谢主恩,迎新年”的主题聚会准备。本地的10多位教友冒着严寒洗菜、烧饭、包饺子,与这些“新慈溪教友”一起过年。当地教友励央珠姐妹长期以来就一直在关心这些外来教友,她还特别用自家汽车把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接来教堂过年。金神父牺牲午休时间,为长期没办告解的教友听神工。神父和修女还拿出教友们送给他们的山核桃、开心果、巧克力等与大家分享。随着主持人张阿敏带领的一首首感恩的歌,教友们的心都火热起来,脸上挂满了笑容。

    新慈溪教友们深刻体会到了爱的氛围,他们表示,一定要把“慈溪精神”带回到家乡,努力传扬福音。

    令人欣喜的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河北、山西、四川、内蒙、江苏等地都以各种不同方式开展关怀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信仰的工作,且收效很好。

    据调查,目前,各地教会普便通过办学习班、成立小团体等关注外出务工教友的信仰生活的同时,也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为其解决各种困难。

    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近年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吸引了众多务工人员来到天津,这些务工的教友群体因此呈现出“多元”、“集中”的特征,他们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东北各地,从事不同工作。天津教区根据新时代新信仰模式下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需要,提供分类、细化的帮助。

    天津教区已与河北邯郸、沧州两教区合作,开设临时活动点,神父定时给教友送弥撒、听告解、行圣事,并为这些打工教友子女开设专场暑期要理班,为其解决子女信仰的后顾之忧。

    除河北教友外,山东教友来津主要从事建筑、饭店、家政等工作,河南教友多从事医院护工、卫生清理等工作,东北教友集中在美容美发、餐饮娱乐行业,针对他们的工作特点,有专门小组收集整理用工、求职双方资料,给他们牵线搭桥,帮助外来务工教友到教友所开企业、工厂、商店、家庭工作的机会,使他们的工作环境、薪酬得到保证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仰氛围。另外,为分散在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友,还设立了许多临时活动点,教堂也增加了不同时段的弥撒,使教友根据自己时间参与弥撒,就近参与弥撒。西开天主堂也专门为外来务工教友开设了书屋,周六、日全天开放,平日有教友来随时接待。

    利用春节,天津松树堂区神父召集出外打工的青年男女以及大学生,以“信仰要提升,伦理须反省”为主题,利用多媒体和形式多样的互动节目,提示大家,出门打工、就学,要保持好信仰,牢记基督徒的身份,作盐作光,光荣天主。

    河北的永年和河间两县教友都在万人以上,不少人举家外出,从事标准件和汽车配件生意,两地教会没有放任不管外出教友,而是把他们的联系电话、地址尽可能详细地登记在册,每逢节日瞻礼,神父本人或通过其亲属进行提醒和督促,参加所在地的教会礼仪。

    永年的几位神父还在经商教友相对集中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成立教友基层小团体,即“基基团”,定期聚会,神父轮流探望,以增强教友的教会归属感,保持信仰的热忱。

    河间所在的沧州教区,于2010年2月中旬举办了首次在外经商者培训班,在北京、天津、昆明、山东东营等城市经商的45名教友共聚一堂,商讨教区在外地经商教友如何善度自己的信仰生活。教区表示今后会不定期派神父到各个城市看望出门在外的教友,在信仰灵修上给予帮助。

    石家庄教区的宋虎斌神父自2008年开始就针对务工青年离家远,灵修方面得不到指导的情况,成立了专门针对务工青年的青年团体,每周六来参与活动的务工青年100名左右。此外,还成立了由28名外来务工青年组成的“爱心服务组”,除为堂区服务外,利用节假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07年5月,山西太原教区杨家堡堂区小店堂口,联合西柳林、洞儿沟、东蒲三堂区,为移居、工作在小店镇、开发区的教友举行了一次聚会,有50人参加,旨在强化和提升教友信仰。此次聚会探讨了移民和境内外务工青年如何在城市中实践信仰生活,构筑教会温暖的大家庭,防止“羊群”的流失。

    山西小店堂口现有教友500余人,经常参与弥撒的人数约在400人左右,而移民教友就有300多人,加上周边十几个村庄的教友约180人,因此联系教友、寻找羊群的工作繁重。该堂口已成立四区联络处,主抓联系教友、寻找羊群的工作;青联会则负责务工青年的信仰生活,使他们在小店得到信仰上的关怀,真正体会到“天下教友是一家”的温暖。

    内蒙乌海海勃湾堂区神长教友以实际行动帮助务工人员。2010年5月在某私营企业打工的教友夫妇,在工作中双双被热水严重烫伤,神父会同爱心服务小组教友前往医院探视,并送去慰问金1000元,给予其生活上的关怀和帮助。

    除了各地教区、堂区对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所做的关心和关怀,中国教会的几个社会服务中心也为此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

    2006年2月,进德公益希望之光防艾办利用寒假组织义工在河北邯郸、石家庄、山东淄博三地为300多位打工教友及未婚青年举办了“了解艾滋,消除恐惧”培训。希望之光成立以来,这样的活动每年都在不同的地点举办。

    2010年玉树“4•14”地震后,进德公益在海外合作伙伴的支持下,与陕西天主教社服中心、修会携手,为受灾同胞提供了为期半年的心理辅导、医疗救助、及赈灾物资等援助。约有30,000受灾藏民从此次赈灾活动中受益,其中外来务工人员为18,939人,占总受益人一半以上,他们因为没有当地户口,在领受救济方面往往被忽略,是特殊时期的边缘人士,所以进德公益把重点放在他们身上。

    2011年盈江“3•10”地震后,进德公益为33名缅甸在盈江务工人员发放了返乡的路费。

    在采访上海、兰州、西安和吉林社服中心后了解到,他们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包括进行培训、联谊活动,资助、辅导、陪伴留守儿童,组织其中的青年成立爱心服务组,周末开展青年团体弥撒。

    据上海社服中心的潘修女介绍,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补课是她们工作的一大项。另外,每年资助10-20名外来打工子女高中以上的学费,还不定期组织外来务工人员的朝圣活动。

    兰州服务中心的高杰介绍他们已为进城务工人员举办安老服务培训,利用节假日组织农民工开座谈会、开辟活动。

    西安服务中心的庞老师称,中心到进城务工人员家乡调查了解他们的当地需求后,正在策划务工人员家庭留守儿童资助项目。

    吉林服务中心的师艳辉修女透露,天吉社服成立了“务工青年联谊会”,发挥务工人员的资源优势,协助中心做一些项目调查、执行等工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合家团圆之际,更是外出务工人员情感波动比较大的时期。面对合家围坐一起开心聊天,父慈子孝的场景及社会上浓厚的节日氛围,他们心中会产生很大的失落和孤独感,这也是他们最需要教会这个“家”的时候。因此,各地教会通过茶话会、共融晚会以及“同吃团圆饭”等方式关怀外来务工人员,让他们的情感有了皈依。

    2008年中秋节期间,北京教区李山主教与外地在京打工教友在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共度中秋,这些年轻的教友都是“同路人之家”(一个在京打工教友的信仰组织)的成员。李主教带来了月饼,带来了节日的问候,大家一起吃月饼、包饺子,享受着相聚在主爱之内的喜乐。李主教说:“教会犹如一家,你们来到北京,北京教区就是你们的家。”随后,主教还称赞了他们对首都建设所做的贡献。李主教还与前来参加残奥会的辽宁籍教友运动员亲切交谈,鼓励他们刻苦训练取得好成绩,为祖国争光,为教会争光。

    同路人之家的成员都是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在北京的打工者,它的使命就是关怀来京务工教友,让他们在京能更好地度信仰生活,使他们感受到北京教区也是他们心灵上的家。

    2007年,一场54年未遇的大雪席卷南方大半个中国。江苏南通狼山圣母堂的本堂神父在了解到来自陕西周至教区的13位打工教友因交通阻塞而无法回家过年后,欣然邀请他们在大年三十来教堂一起欢聚。而本堂区的丁福清教友了解后,自告奋勇把大家邀请到女儿开的餐厅聚餐。虽然这些周至教友无法回家团圆,但他们与南通的教友在主内获得了团圆。

    同样遭受雪灾的上海,也有许多打工的外来人员,无法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当地教会的神父、修女和教友们积极行动起来,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堂口或自己家中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张嘉佐、李史宛、糜春红、朱国栋等教友家庭积极参与其中,当他们把丰盛美味的食物送给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时,深情地说:“因为这是我的兄弟姐妹们!”他们很好地诠释了基督仁爱的精神。

    四川南充教会2010年中秋也以茶话会的形式,温暖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心。中秋节当天,南充天主堂的教友们聚在一起,一边品尝着教友从家自带的美味佳肴,一边来畅谈自己的信仰和打工生活,正在维修教堂的10多个工人也被教友邀请参加。当地教友喜悦地表示,“对于这些离乡背井来到异乡打工的教友,他们生活拮据,有着很深的孤独感,他们是真正的‘最小的弟兄’,需要大家给予关怀、支持和鼓励。”

小 结

    通过对部分省市教区的神父、教友的采访和调查,管窥当前教会在对待外出务工人员信仰生活的态度和拿出的措施,总体来看,关注外出务工人员信仰生活的意识在不断提高,但是,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的手段和方法依然比较单一,帮助的范围有待扩大。从长远看,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劳务输出和输入地教区、堂区,本堂神父、家长、会长、教会企业家、打工者本人及所有教友的共同努力。

    关怀外出务工教友,教会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任重道远。期望更多的地方教会为之浸入更多的心血,让务工教友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家”,莫让“群羊”成亡羊。

本文标题:独家报导——外出务工教友信仰生活调查:莫让“群羊”成“亡羊”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