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与大自然修和——从基督信仰谈今日国内环保”


2019-05-21 14:03:59

与大自然修和
——从基督信仰谈今日国内环保

张士江

    目前环保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北方每年的沙尘暴袭击与干旱,南方因过度砍伐、开垦山坡所导致的洪涝都提醒我们,人类与大自然无法和谐相处,大自然受到了伤害了。基督教会重视修和,强调人与神、人与人间的和好。在中保基督内我们能改善破损的关系,当然现在我们必须与伤痕累累的大自然修好,改善人与大自然破碎的关系。因此,教会提醒人类不但要珍惜万物、还要善待万物。目前我国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及“休鱼制”等保护生态环境工程,事实上符合古老的基督信仰传统,科学的环保意识也有其神学基础。

科学的环保意识策略与圣经论述不谋而合

    旧约时代人们以每五十年为一禧年,在这一年中,一切没收的地产都应重归原主,奴隶获自由,罪债要得赦免,土地也要休耕。因是禧年,不但人和奴隶应获宽免,而且大地也应获得尊重、并获得休息的机会(肋25章),以至这要求被写入旧约法律,成为必守的诫命。
    旧约时代,这种“土地休耕”制和保护大地万物的法律与今日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休鱼制可谓不谋而合,所以,我们应尊重、珍惜、善待大地万物,保持大自然与人的和谐。
    新约时代,耶稣强调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及其价值:如他平息风浪(谷4:39;6:51),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他与野兽也能和平相处(谷1:13)。耶稣对天父的创造杰作——大自然充满了感情,甚至爱护一花一草,爱惜万物。“你们看那天空的飞鸟,它们不播种,不收割,也不在仓中积藏,你们的天父养活它们。”(玛6:26)“你们看看百合花是怎样生长的?它们不劳作,也不纺织。但我对你们说,就是撒罗满当他最光荣的时候,所披戴的,还不如这花中的一朵。田野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抛在炉灶里,天主尚且这样装饰它,何况你们呢?”(路12:27—28) “天主的国好比什么呢?我用什么来比拟它呢?它好比一粒芥菜子,人拿来撒在自己的田园里。它生长起来,成了一棵大树。天上的飞鸟也来栖在它的丫枝上。”(路13:18-19)耶稣透过天、地、人——大自然协调的一副人间天国画面,勾画出了上主与人类及万物间的亲密关系。 
    耶稣常赴宴,偶而也以饼鱼简单请人“野餐”,但他很节俭,餐后都将剩余收起来“免得糟蹋了”(若6:12)。耶稣可谓是上饭店“打包”不浪费食物的鼻祖、一位环保人士。

环保的神学基础:建设“人间天国”

    宇宙万物为上主所造,并为造物主所喜爱,他“认为样样都很好”。(创1:31)换言之,不但有灵之人,而且大地和宇宙以及万物也都有其价值和尊严,是上主所喜悦和爱护的对象。
    人是万物和地球的管理者,而不是主宰,所以,人类不应滥用自由,疯狂地占有、掠夺,而要珍惜万物、照顾好地球,当好管家。
    宇宙万物也会获得救恩:保禄宗徒认为宇宙是上主所创造,一定也会与人类一道获得拯救。我们从圣经上可以发现很多记载“将来的世界”不是毁坏,而是被“改变”(Transformafion)或“再造”(Transcreation)。今日的神学家们也同意世界万物获得救恩的理论,认为新天新地被理解成此世界被改变、更新、净化和成为全新的。将来的新天新地不是超越此地,而是在这个世界上,天国是从这个世界开始。造物主的神奇计划是把世界转化为一个新创造物,其动力在于一如酵母那样改变世界,因此,人应保护地球万物。
    其实,我们的地球是一个上天计划中用来展示创造物的地方。“天国”就发生在这里,在人类的事件中。从救恩角度讲,地球作为人类犯罪的三要素之一地点,也需要被救赎。因此,地球和万物也将分享造物主的最后救赎。其实受造物都是好的,在地球上,我们成为人,大家需要一起铸造我们整个受造物的命运。在人和自然之间有一个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
    当前人类急需与大自然修和。自远古上主就要求我们人类善待大自然,珍惜宇宙万物。可惜,我们人类取用大自然的太多了,甚至不择手段过度地掠取,比如无休止地砍伐、牧放、种植、捕捞…… 最后我们破坏了天地之间、人神之间的和谐关系,导致人类自食其果,身受其害,现在是人与万物修和的迫切时候了。只有我们人类珍惜万物,尊重大自然 —— 保护我们的赖以生存的地球,那么,我们才能获得大自然的慷慨回报,享受造物主的馈赠,建设人间天国。

    需要我们从自身作起,从身边小事作起,这些包括:尽量乘公共汽车,倡导步行、骑单车,买菜用布袋,不过分追求时尚穿着,节约用水、用纸,简化房屋装修,房前屋后载树,室内多养花草 ……举手之劳,功德无量。



本文标题:“与大自然修和——从基督信仰谈今日国内环保”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