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开启心门,待主来临

—— ——参与明供圣体心得

2021-01-06 19:01:55 作者:雨景 来源:信德网

2021年1月2日,新年的首瞻礼七,每月的首瞻礼七是苏州常熟颜港天主堂的明供圣体日,明供圣体的时间为,6点40分左右早弥撒后开始至下午3点共同诵念慈悲串经后结束。全天候的明供圣体是为各时间段想参与的教友而设,时间不限,只要你愿意来看耶稣,哪怕是几分钟。修女还为参与明供圣体的教友制定了多个祈祷意向,尤其邀请大家为当下的疫情作恳切的祈祷。

自玫瑰圣月开启明供圣体以来,已是第四个明供圣体日,虽然当日天气寒冷,我也和其他教友一样,为了能够参与弥撒,赶早来到了圣堂,祈祷忏悔,参与弥撒。领受基督圣体后,大家诵念谢圣体经的时候,修女和两位教友就开始在祭台上布置,为前来参与明供圣体的教友,营造温馨和宁静的环境来等待主耶稣的亲临。

粉红色的纱布从祭台上从上而下似瀑布般向四周散开,犹如天主的恩宠源源不断倾注而下,修女在下面的纱布上撒上了几把小花束以作装点,祭台下马槽前的五盏蜡烛摆放成十字型,左右纱布上不规则地摆放着7盏蜡烛,象征天主用七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完成,神父恭移圣体至祭台上的圣体光中。

粉红色的纱布不仅给人温暖的视觉,也凸显了新年的喜庆,在灯光与蜡烛的映衬下,天主的殿宇愈显温馨、荣耀,顿感弥漫着天主的权威与慈爱。修女说,祭台就是天主的餐桌,无意间竟有种巧妙的感知,从祭台下的马槽到祭台上面的背景墙,基督建立圣体的晚餐像,整个布局给人展现的就是整个救恩过程,尤其是晚餐像与祭台间高低层次的衔合,熙雍山晚餐厅的餐桌与圣堂的餐桌竟近在咫尺,犹如主基督在亲手掰饼,亲手分施在我们圣堂的餐桌上,在我美好的遐想中,尚有基督的余温。

我不明白为什么平时缺少这种感知和感受呢?直至今天才有这样的感知与感触;相信在我们的生活中肯定也有很多的美好与奇妙,只是我们感受不到而已,我想应该是没有信德,缺乏真正的祈祷,更主要的是没有打开心灵的眼眸。正如厄玛乌二宗徒,耶稣“与他们同在,他们的眼睛却被蒙住了。”(路24:15-16)

神父、修女带领大家跪在圣体前,共同咏唱一首圣体歌后,修女以几句轻声诉说为牵引,让大家在静默中打开心扉,进入各自的心灵密室。

明供圣体是以最直接的方式来恭敬天主、感谢天主。前几次参与明供圣体,由于没有好好整合自己,出现了一些失误,静默时思想游离,注目竟变成了发呆,因此也没有能够好好地用心去感知天主。在这样的机会与氛围中,一定要好好地把握与珍惜,我也和大家一样,收敛心神,努力把自己的心神转向天主,静默片刻,轻轻拿起身边的周年经本,默默为自己整理需要诵念的经文,首选的是圣体祷文,依次是圣母圣心祷文、若瑟祷文、玫瑰经等。

诵念圣体祷文是为恭敬天主,祈求天主的怜悯,垂听我们的意向;首瞻礼七,也是特别敬礼圣母圣心的日子,我们需要圣母的看顾与转祷;今年又是当今教宗钦定的若瑟年,应热切敬礼大圣若瑟,祈求大圣若瑟来作我们家庭的监护,玫瑰经更是得恩宠的有力保障。

在诵念过程中,始终拿着经本,坚持意随字行,向天主表达感谢、赞美、祈求。当用心去诵念、体会经文的文字时,每一篇经文都是优美,就好像古诗歌,浓缩了我们的语言精华,又给予我们良好的感知,无需解释就已形成理解,就如《恭喜圣母诵》“申尔福,明稳圣三净洁之玉薽,上天华美,灿烂之玫瑰,天上之王,从尔胎生,受尔乳哺,我今恳尔以天上神味,养育我灵,亚门。”短短的几句不仅概括我们想要表达的赞美与祈求,也给予我们意境美与文字美的双重体会,我相信我们的先人一定是在圣神的默启下写出来的,天主经更是主耶稣亲自教授。

当用心神来恭敬天主时,思想竟不再游离,注视不再发呆,时间不再漫长,相反内心充满温暖,充满幸福,时间竟是格外的短暂……

在这次参与中,最触动我心灵的是,祂就是慈悲之父、宽恕之父、怜悯之父。祂的大爱我们无以回报,唯有上慰天主的是痛悔己罪,远离犯罪;让我深切感知的是:恩宠的来临是突然的、是意想不到、是措手不及的、是不会让人有心理准备的,总之,一切都是天主的恩惠。“因为你们得救是由于恩宠,藉着信德,所以得救并不是出于你们自己,而是天主的恩惠;不是出于功行,免得有人自夸。”(弗2:8-9)

本文标题:开启心门,待主来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