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认识愤怒 改变自己


2021-09-16 13:55:03 作者:林红艳 来源:信德网

旧约中说道:易怒的人,常引起争端;含忍的人,却平息争论(箴15:18),不要选脾气急躁、易愤怒的人为友,你很可能学他们的样子,改不过来(箴22:24)。君子若不知控制自己的怒气,就如无墙又不设防的城市(箴25:28)。

发怒,是古往今来非常常见的事情,骆宾王曾写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岳飞也写到“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红楼梦》中贾政怒不可遏,“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只打的宝玉“面白气弱”,“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三国演义》中张飞听闻关羽被杀后“切齿睁目怒恨”,“酒醉,怒气愈加。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

愤怒在家庭生活和求学生涯中,是最常见的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感觉。愤怒的父母、老师对孩子来说,无异于可怕的猛兽,绘本《我妈妈》中,作者用一头怒吼的狮子代表妈妈的愤怒,顽皮又发人深思。教会将“愤怒”列在七罪宗第四位,可见其对愤怒的重视和警惕,因一时愤怒而酿造不可挽回的惨剧时有发生。

愤怒的催化剂一:饥饿

有资料显示,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大脑运转会迟钝、注意力涣散,因为大脑的主要“食物”是葡萄糖,饥饿的时候血液里血糖含量变低,大脑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就会命令身体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一方面可以促进肝糖原水解,补充血糖,但它也是人紧张或恐惧时产生的应急激素,会让人产生“逃跑或战斗”的行为,有时会让人不由自主的产生攻击行为,吃饱饭后人的血糖补充上去了,情绪就会好很多,这也是网上有人提出“化悲愤为食欲”的生理原因。 所以,无论是上班还是居家,都不要让自己处于饥饿状态,随身携带一点饼干或者点心,快到饭点了提前吃一口,可以有效缓解“饿气”,周围的人如果在饭前怒气冲冲,产生各种矛盾冲突,最明智的办法不是去争执,而是赶快让这个“怒气冲冲”的人酒足饭饱,再去解决问题。

愤怒的催化剂二:困乏与疼痛

无论男女老少,因为过度劳累、焦虑、生病时,精力都处于虚弱状态,会无精打采更容易发怒。生病的孩子、产后的妇女、久病的老人都是非常容易生气的,甚至产生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无理取闹,其实都是因为其身体更需要营养、休息、照顾。身体用这种方式呼唤人去照顾它、爱惜它,要多一点理解和爱护,身体好了精神自然就好了,不容易动怒了。很多女性患上“产后抑郁症”的根本原因是产后身体极度虚弱,却还要昼夜照顾一个柔弱哭闹的婴儿,再加上周围人的不理解不帮助,有的家人甚至打骂产妇,就会让产妇的愤怒积聚起来,无法向外发泄,怒火转而冲向自己,产生抑郁甚至自杀的可能。《约伯传》中约伯在遭受重大损失、生患毒疮的时候也变得沮丧、懊恼,发出“人生在世岂不像在服苦役?”的感叹。

愤怒的催化剂三:他人目光

在有人注视的环境下,有的人更容易生气,因为对方的语言很可能刺激了他内心深处隐藏的自尊、过去的失败、委屈等。民间谚语“当众教子,背后教妻”的原因就是当众表达不同意见会让对方“下不了台”,失去面子尊严,更容易让对方愤怒,不但于事无补反倒更加恶化,其实无论妻子还是孩子,有问题都要顾及对方的尊严,悄悄的说、背后说、关起门来说,这样对方更容易接受和改变。

如何应对别人的愤怒?

一、偶然性愤怒

有时候,我们自己本身心平气和,但是也会突然遭遇别人的愤怒,例如前段时间的正黄旗大妈,高铁霸座者、挑剔的顾客、傲慢的办事员等,面对他人的突发攻击性愤怒,首先要心平气和,面不改色。如果因为个别人素质较低或者一时愤怒,让我们自己也卷入其中的愤怒,多半只能引来更多的围观者,于事无补。再则有理有据,有礼有节,表达自己的诉求,声明自我需求、自我利益维护、规章制度等,以静制动,让对方的怒气唱独角戏,其嚣张的气焰只会越来越弱最终熄灭。偶然遭遇愤怒,就宽恕他人的冒犯,如《箴言》中所说的 “明智的人能忍耐怒气,宽恕别人的过失是他的美德”(箴19:11)

二、常见性愤怒

对于自己经常面对的愤怒者,例如伴侣和孩子、父母亲人,则要避其锋芒,循循善诱,顺藤摸瓜,解决问题。放弃自己的控制欲,承认已经存在的事实,“世人的脚步,由上主支配,人那能了解自己的道路”(箴20:24),命里一尺,难求一丈,不指责不抱怨,寻找解决方法,寻找合适的时机,委婉指出对方的愤怒,让对方渐渐平息怒火,“良善言语如蜂蜜,使人精神振作,身体康乐”(箴16:24),最终趋近理智平和。

如何应对自己的愤怒?

一、正视愤怒,接纳愤怒

中国文化中是压制人直接表达愤怒的,《论语》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迁怒,不贰过。”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诸葛亮曾著书说“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更多的诗人将个人愤怒转化成诗意朦胧、似有非有的“愁”,表达的婉约温柔,含蓄委婉。曾经在民间流行的《莫生气》也是说:“为了小事发脾气,回想起来又何必。他人气我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生气百害无一利,气坏别人伤自己。气出病来自己医,花钱受罪人讽讥。”,但是情绪也不能凭空消失,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积聚的愤怒必须去接纳它并正视它,才能疏导它,逐渐减轻它的危害。

心理学上将愤怒定义为:愿望或者利益一再受到阻值、阻碍或者侵犯,内心紧张和痛苦逐渐积累而导致的带有反抗和敌意体验的情绪。美国作家罗纳德在《制怒心理学》中说“愤怒不是敌人,它是生活的真相”,遇到自己愤怒的时候,拒绝为自己的愤怒找冠冕堂皇的借口:“我都是为你好”“都是你把我气成这样的”,要诚实的面对自己,到底什么事情导致我愤怒了?然后认认真真的将自己的愿望罗列出来,分析可以改变的部分,放弃不可控制的部分,正如日本作家宇佐美百合子说的:“目标别放在完美上,要放在全力以赴和心满意足上”。 

二、坦坦荡荡告诉人,我希望你怎样做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放弃这样的幻想——即使我什么也不做,你也应该明白我的想法/我的准则。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现象,过节日时妻子明明想要收到化妆品,却不直接告诉丈夫,然后不断的抱怨自己年龄大了,皮肤没有光泽了,后某某做美容花了多少钱,等着丈夫“恍然大悟”猜对自己的心思,作出让人满意的决定,曾经有首著名的歌曲就叫做《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讲的就是这种现象,实际上正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样,人和人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是很不一样的,坦率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准则,自己的意见,要比压制自己再做满腹牢骚的抱怨者有用的多。

三、大大方方做自己,拒绝“老好人”

在生活中,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对某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拒绝意识,不做哼哼哈哈的老好人,《制怒心理学》中所指出的“怯懦型愤怒者”,就是表面上答应别人,但是实际上内心十分抗拒,用拖延时间、敷衍了事、寻找借口等方式表达自己反对,造成不必要的愤怒积聚。

有的人生活中总带着一副老好人的面具,什么事都不反对,生怕的得罪别人,受到人排挤、孤立等,实际上是将愤怒存储到了自己的意识中,长此以往必然危害健康,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线,正如冯骥才所说:“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有的人自我价值极低,总是认为我不够好,我不值得爱/尊敬,没有存在感,对此,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认真思考自己心情、需求、优点、长处,合理展示自己,寻找快乐和自信。

四、不断提高自我修养

因为众所周知的复杂原因,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有许多人给我们造成伤害,而这种伤害既得不到承认也得不到“伸冤”,例如20年后殴打自己当年的老师的常林,当年的痛苦挤压在心理成为被包裹的“脓疮”,时隔多年也不会自然消亡。成长中,谁没有被歧视、没漠视、被冤枉、被殴打辱骂的经历呢,那些过去的人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更不可能为自己的行为抱歉,我们只有将愤怒转化成前进的力量,寻找更广阔的天空,不断充实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在经济上知识上思维上更加强大,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同时原谅自己在当小树苗时受过的风雨,践踏过我们的小羊,最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文标题:认识愤怒 改变自己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