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一个学者眼中的圣本笃


2009-07-16 09:56:41 作者:心岳 来源:信德报(总第379期)

    编者按本月11日是圣本笃纪念日。1964年10月24日,教宗保禄六世前往本笃会时宣布圣本笃为欧洲的主保,赞扬他“是和平统一的使者,西方文明的大师,尤其是信仰的先锋和西欧隐修生活的始祖。”圣本笃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本笃会规》一书里,本期的“一个学者眼中的圣本笃”,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本笃精神对国内现代知识分子的吸引,这是否能够引起我们在“司铎年”的思考。为了喜迎“司铎年”,“信德”专刊已刊登了一些神父关于“司铎”的文章,本期的“给国内神父们的一封信”,你将看到一位海外教友对“司铎”的忠告与关爱。

一 引言

  最早知道《本笃规程》,是多年前从旧书摊发现的英文《中世纪历史资料集》,其中收录了《规程》的一部分。当时留下的印象,那仅仅是西方基督教修会历史上的一份文件。后来在基督教历史著作中了解到该规程对于整个西方修会制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还是认为,这规程和当代人的生活丝毫无关,尤其是与我没有关系。
  几年前读到一本字数仅相当于三万字中文的小册子《周而复新:本笃式的生活之路》。作者约翰·麦奎斯顿是美国一位涉世很深的律师,却从中引伸出对于当下生活的诸多启示。
  前些时候翻阅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在结尾处发现如下一段文字:
  “现阶段最要紧的,是要去建构各种地方性的共同体形式,使得文明、理智与道德的生活能够在已经来临的新黑暗时代中持存。而且,既然美德传统能够在从前的黑暗时代的恐怖中幸存下来,那么,我们应该有理由怀抱希望。然而,这一次,野蛮人不是远在边界上伺机进犯;他们已经统治了我们很长时间。而我们对这一点缺乏意识,恰恰是我们陷入困境的部分原因。我们正在等待的,不是戈多,而是肯定属于不同寻常的人,那就是另一个圣本笃。”
  或许有人要问,圣本笃是什么样的人?《本笃规程》写些什么?那就让我们一道来探访。
  本笃480年生于现在的意大利的努西亚,主要活动的时期是被称为黑暗、艰难的6世纪。其时,罗马落入蛮族之手,政治权威和宗教权威都已堕落不堪。本笃年轻时被送往罗马的学校接受古典教育(这可能非常重要,因为他撰写的《规程》处处体现了古典希腊哲学对于人的自然的洞察),对罗马的荒淫无度感到震惊,在经历了一场信仰转变后,做起了隐士。因其修行得法,圣洁之名远扬,被邀担任一所修会的会父。他锐意整顿,但改革热情不久就受阻,有人甚至在酒中下毒,想毒死他。原因在于,当时的修会没有严格的院规,也没有真正的权威,修士也大多是自由自在的独修者,不愿受约束和管教。他只好回到岩洞,但他的门徒蜂拥而至。于是,他开始在罗马南部80英里的卡西诺山创办自己的修会,并亲自写下修会规章制度,要求每个自愿加入修会的修士严格遵循。就在这样经济、政治和社会混乱而无序的时代,本笃修道规程出现了,而他的修会也成为人们建立有秩序生活的中心。本笃吸收的最初一批修士甚至有来自罗马富贵家庭出生的学子,当然也有曾经的奴隶,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本笃就根本不容忍按贫富来做社会区分。到了9世纪,《本笃规程》已经成为西方大多数修会的规程,直到如今,世界上依然有约二万六千名修士或修女遵循《本笃规程》生活,而本笃会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际修会”之一,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长青基业”。至于从这份至今已有近一千五百年历史的经典中汲取生活智慧的人,那些类似于佛教之“居士”的在俗修习者,更是不计其数,遍及各界。而在大学,《本笃规程》也是经典研读课程中的“大书”之一,继续滋养着年轻学子的灵魂和日常生活。可以说,这本小册子是至今活着的“大书”。
  本笃创办的修会属于共修传统,即修士们在一起组成一个精神追求的共同体,或者说,这是一个柏拉图学院意义上的精神城邦。《本笃规程》合一篇序文和正文七十三章,原文字数约九千字,仔细规定修道院中不同位置的人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的运转程序。若要以中国传统作比,也许类似礼经。下面选取几方面来看对于当代人的启示,包括学术社群的启示。

二 使命中的组织和结构

  作为教会组织的修会,有着独特使命。其使命可以表述为:提供一所“为主服务的学校”。共同修炼的生活必然会有高低之别,修会也因此有着明确定义的层阶结构,在其中,每个人知道自己的位置所在。会长(Abbot)是从修会的修士中被选出的,是共同体之精神领袖,也是“暂时的”。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会有其他修会的修士被选上或安排当会长。会长就是首席执行官,由他挑选副会长和若干教长,这些高级官员向会长提供修会每日运营的建议。会长还指定其他官员,如,管家(负责食品采购、保存和分配等)、司库、守门人、护理员(照看病人)、见习指导,甚至还有专门负责庄稼收获的。修院特殊之处在于,平等精神也有体现,比如,大家统一穿修士袍,除非特殊情况,每个人都要参与厨房工作。
  对任何修士共同体的福祉来说,会长的指定和角色以及他的整个管理团队是十分关键的。本笃规程此方面着墨较多。关于会长的品质,本笃使用了父亲和牧羊人的形象——也可以说就是当代著名管理思想家格林里夫所说的“仆人领袖”,最重要的工作——领导——是为了彼此服务而做的,当领导是为了服务人,通过服务而成就领袖。本笃提醒当会长的人:“会长因此必须知道,若一家之长发现羊群根本不出产,牧羊人要承担责任。”会长还要知道,当一个人越是被信任,他或她也就越是被期待。毕竟,会长承担的重担十分艰巨和费力:他要指导诸多的灵魂,要服务一群有着不同脾气的人,要在恰当的时机,对他们劝告、责备和鼓励。他还必须去尽力适应每个人的个性和智力,不仅要让“羊群”保持对他的信任,接受他的照料,不至于走丢走散,而且还要让“羊群”对好群体的发展充满喜悦。合格的领导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劝说的方式领导温良的人,用更为谨慎的手段领导悖逆性格的人。尤其要避免走极端,因为“抹灰抹得太重,他也许会破罐子破摔……让他力图被爱,而不是害怕。”
  修道者在入院以后必须经过一年观察期,然后发愿终身居于隐修会,在会长监督下遵守规程。年轻修士在修会生活,无论是祈祷读经,还是劳作,都需要顺服会长的全面带领。这样做才能合乎随从的长远利益。一个人选择跟随某位领导,他要为这一选择自己承担责任;毫不迟疑地接受上级的命令,并照着去做。
  尽管本笃式共同体的管理风格倾向于家长制,但其决策过程在许多方面来看是参与式的和协商式的。《本笃规程》中规定,采取任何重要行动或者做出任何重要决定的时候,要尽可能仔细协商。我们的行动总会影响别人,受影响者应当参与会影响他们的决定。我们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观点来看世界,我们平等地参与宇宙竞赛。为此,要在所有重要事务上进行磋商,这样,才会既有效率,又正确。被咨问者应当不加争辩地提出己见,并应当以善意接受最终的决定,尽管这决定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要用正确原则的精义而不是字句,来治理所有的事情。
   《本笃规程》对不同职务的人的规定把“人的自然”与工作相结合。对于副会父和教长(有点类似董事会或执行局成员),就强调授权的重要性。副会父要以尊敬的方式执行会父指派的任务,所行不能违背会父的意愿和安排。担任副会父和教长,最重要的美德的生命和智慧的教导。《本笃规程》中有关管家或司库的教导特别重要。管家或者司库要有头脑,行为持重,敬畏上主,对整个修会来说,他就像是当父亲的,不能惹人生气。如果某个弟兄不巧向他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他不能用鄙视的态度来拒绝,导致兄弟精神痛苦。受托管理物质财产的司库或管家,应该既不贪婪也不吝啬。他或她在决策时必须现实和审慎,应该把财产视为信托。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谦卑是管理者最重要的品质。伴随管理者任务的是权力,而他或她必须不断警惕自得和自负。管理者常常需要别人的相助。应自由寻求帮助,并切记,权力和财富都不应该被隐藏。
  从我们的所有,应当给出的东西就当自由地和毫不拖延地给出,这样做的话,就会没有人因财物而不满。让我们时时想起,我们在此生使用的每样东西都只是曾经在我们面前,并将在我们走之后还在这里。此世,以及其中的每样东西都是暂借的,是委托给我们在此生看管的。作为受托者,我们有着对受托人职责上的最高和最严格的要求:不把分分毫毫用于自己的利益;审慎管理;要让先前我们保管的一切在我们的悉心看顾下处于更好的状况,并在到时候归还。东西对我们来说,唯一重要的是我们与它们的关系。必须彻底根除这样的思想:我们拥有什么,或者,我们创造和拥有那些特点,就使我们成其为人。(待续)
    注:选自《等待另一个圣本笃——寄语学术中国》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标题:一个学者眼中的圣本笃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