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一个学者眼中的圣本笃(续)


2009-07-27 10:06:56 作者:心岳 来源:信德报(总第380期)

三 工作与时日中的纪律与自由
  前面主要围绕修会整体来看对于组织的启示,而我们不能忘记,修院所成就的不仅是一个个不断传承下去的修院,其常青的基业更是体现在一个个在精神和德行上均有着超凡脱俗成就的人,而他们的生活,是一种平衡的,既是平和和静默的,又是充满激情和亮色的;也显出令人尊敬的气质和风范,代代相传。某种意义上,这是真正的成功,通向不朽,通向幸福。
  以此对照当代人的职场生涯,颇让人寻思。比如,许多职场成功人士依然觉得痛苦不堪,甚至有人这样问道:“为什么有些人在爬到顶端之际却突然崩溃?”许多人在生活中寻找新的意义,他们也在寻找精神上可以获致丰盛的地方和方法,甚至还有人关注到了物质性的工作场所的精神维度问题,把工作按照区域来划分为:“蜂巢”,紧张活动的地方;洞穴,在那里,小团体聚集起来,一起从事集中精力的、深度的交流;咖啡屋,交易和生意得以秘密进行;密室,个人可以在那里独自反思,进行创造性工作。对在这样的工作世界中或生意场上的人们来说,本笃规程又有什么帮助呢?
  本笃规程对日常生活节奏做了具体规定。修士的基本任务是神工,每一周,要吟咏一遍《旧约圣经》中的150首诗篇,还要唱其他圣歌,阅读《圣经》和早期基督教著作。从凌晨直到入睡,有八个时辰是被规定要祈祷的。在印刷出版发明之前,修会是重要图书、手稿和信息传播的安全处所。许多修士费很多时间来制作手抄本,甚至插上精美手绘插图。整段整段的记忆在修士中也是常规。祈祷时辰之间,还有被本笃称为“手工”的其他作工时间。在修会,劳作是必要的,既是经济上的必须,也是为了服务于修会内外的人们。本笃规程中,突出手工劳动,与当时罗马文明中的闲情雅致构成鲜明的对比。手工劳动还是修会的建筑、装修和土地得以维护的手段。
  看了修士的基本生活日程,生活在“时间就是金钱”时代的人们不禁要问,每天花数小时祈祷和敬拜岂不太浪费了?以《本笃规程》为生活准则的修士其实比现代人更珍惜时间,他们之所以祈祷和敬拜是为了让“我们必须决心把每一个小时作为最稀有的礼物来对待,为那让我们体验到时间的意识心存感激”。忙碌不堪的工业人要拓展自己的心胸,真正认识到,那些看似毫无价值的默想时间恰恰是力量的源泉,是接通生命源头的必经之路,也是确保生活平衡的最主要环节。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生活的秩序与灵魂的秩序十分相关,而灵魂秩序的建立尤为艰难,无论祈祷还是敬拜或是经典阅读,都关乎灵魂秩序的建立,在这方面花时间自然也就很要紧了。
  或许,对宗教缺乏了解的读者对此会有疑惑,我在此尝试用日常语言稍作解释。按常识,人是有灵的活物,而灵这部分恰恰是接通本原力量的器官。各大传统都发展出对人的自然的看法。人有植物性和动物性,但还有人之为人的“心”或“灵”,而根据人的内心体验和反思,人可以知道,这“心”还不能被理解为现代心理学的心理,像感觉、情绪、认知、意志,甚至无意识、潜意识之类,都难以真正抵达灵性层面。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励志”的名著几乎都有宗教背景,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同样根据传统,人的心灵境界是要靠修炼的,这些修炼方法大多在宗教传统得到保存,像禅宗、瑜伽,都是心灵修养途径。或许是时代使然,很多人被不当意识形态干扰,忘却了心灵的养护。
  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徐光启就是很好的榜样。他在京当官期间,依然不忘“修身”,每天过着严谨的宗教生活。我国在50年代出版的《徐光启集》摒弃了文定公(“文定”为崇祯帝所谥)的论教文字,是件遗憾的事情。
  现代社会却只关注人的效率和个性。许多人还用工具理性的旗帜来自我安慰,却遗忘了像谦卑、忠信、温和、勇气、正直、耐心等等品质一再被无数的人体验为永恒的卓越因素。因此,许多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就整体而言,是不平衡的生活。以“七个习惯”著名管理大师斯蒂芬·柯维就曾抱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管理的注意力背转向了个性,“谈的都是如何运用社会形象的技巧与如何成功的捷径。但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效药,治标而不治本”。科维指出,比较而言,更早期论著强调“品德”为成功之本,《富兰克林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他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写道:“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只是后来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一是鼓吹积极进取心态。由此衍生出的行为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却也毫不避讳地鼓励玩弄手段、欺骗他人。例如运用技巧以赢得好感,伪装自己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标。品德只不过是用来妆点门面,要紧的还是速成的技巧与捷径。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商界先进已经开始转向品德和修养,一些修院被邀请举办培训班,让那些忙碌的职场人士,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连续六个周末在修士指导下探索人的问题,学习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培养品德,甚至学习领导艺术。这里顺便指出,目前在海外学习性组织运动中推广的“仆人领袖”的观念和实践,恰恰与宗教密切相关,被誉为管理名著的《仆人型领导》(格林里夫著)也是在一家天主教出版社问世的。
  修士关心的是通过在一个稳定的共同体中生活,在德性和品格上取得发展。《本笃规程》最为强调培养人的品质和品格,同时强调互相的顺服和尊重。“相互顺服”是许多人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在用自我利益来激励个人的组织,因为,相互顺服是受对他人的爱和尊重激励的,这种顺服是在一种安静的对话中出现的。这也是一种宝贵而罕见的能力,即出于爱讲真话,而不用担心被拒绝。是以爱还是以恐惧为底色,这是共修会这种组织与某些现代组织的根本性区别。本人在单位体制下的组织工作过许多年,深深体会到这种体制背后的逻辑是利用人们害怕被打入另类的心理。那里有一种强制性的“新人”标准来划分人群,迎合标准的,被称为“积极分子”,不屑于此的,就被归到“落后分子”。后来的变化是不太强调“新人”,而是变成赤裸裸的权力运作,某些在位者靠着“解聘”大权威胁人,几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修院吸引人的,乃是根本原则上的爱和尊重。
  也正是因为这种爱的恩典,修士视劳动为克服懒散(懒惰是灵魂的敌人)的途径,所以,本笃认为,工作不好也会导致祈祷不好。而大部分现代人的工作观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不喜欢工作,工作是“苦累”的同义词;另一种是工作狂,工作起来就停不下来,以工作为生活的全部。这种工作与生活完全割裂的观念,容易导致个人生活的失衡。古代的《本笃规程》告诉我们,工作本身就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全文完)

    注:选自《等待另一个圣本笃——寄语学术中国》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标题:一个学者眼中的圣本笃(续)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