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时评:不要把司祭职“神权化”


2011-10-14 10:55:38 作者:信德特约评论员 甘保禄 来源:《信德报》2011年10月13日(总第461期)

    近来,随着不断出现的教会弊病和丑闻,中国教会内掀起了一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数家教会网站和教会报纸,都在改变先前那种“只谈福传灵修,不论是非矛盾”的做法,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是呐喊。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并针砭存在于教会内的各种阴暗与丑恶现象,帮助教会割除顽疾,实现自我更新。
    纵观许多网友的评论和报纸的分析,许多的矛头还是指向了某些神职人员的粗暴言行、庸俗无为、权利欲以及性丑闻(尽管部分过程和细节尚待核实、确认)。身为司铎,笔者无不为或在媒体上所了解到的,或在身边所发生的诸多有关神职人员的坏表样而惭愧,尤其感到对不起的是那些虔诚事主、热心服务教会、尽力帮助神职人员的教友们。一连串的不幸事件除了提醒我“日三省吾身”外,也促使我不断地问自己:神职人员怎么了?
    记得数年前尚在国外学习时,欧美各国一些神职人员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也曾让当时还是修生的我有过这样的诘问。没想到如今身为神职人员的我,在自己的祖国教会中也不得不面对同样的拷问。然而,正如汉语“危机”二字所喻指的那样,有“危险”的时候也是有“机会”的时候。同样是神职人员的美国耶稣会会士乔治·威尔逊(George B. Wilson)神父,在耳闻目睹了诸多美国神职人员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及其严重后果后,经过痛苦的思考和反省,写下了《神权主义:司祭职的死亡》(Clericalism: The Death of Priesthood)一书。该书通过分析导致某些神职人员变质的前因后果,一针见血地指出,把原本是为了祭献和服务而来的司祭职(priesthood)“神权化”(clericalized)乃主因之一也!
    司祭职之所以会被“神权化”,除了有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因素外,也有宗教自身的因素。其根源在于因误解,甚至扭曲教会从“主基督——这位由人间所选拔的大司祭”那里所领受的司祭职,而制造出来的一种“神权主义”文化。该“文化”在过分强调神职人员的重要性的同时,也人为地赋给他们许多神权外的权力和地位。久而久之,此举不但淡化甚至剥夺了信友们因洗礼而获得的“普通司祭职”,也把为大众的利益而赋予神职人员的“公务司祭职”或“圣统司祭职”(参见《教会宪章》10)变成了某些人赖以炫耀甚至滥用的资本,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存在于神职界的虚伪腐败、争权夺利、脱离群众等现象……
    再回到我们中国教会本身。相比欧美各国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言,中国由来已久的那种“男尊女卑、君君臣臣”的社会文化思想,不但无益于除去“神权主义”的弊病,反而成了推波助澜的温床和土壤。再加上许多地方教会长期以来处于分裂和瘫痪状态,就更加让此错误观念和相应的病态言行有了滋生蔓延的机会,由此而带给广大热心服务社会人群、努力见证基督福音的神职人员及教友们的,无非是痛心疾首的打击和难以言表的迷茫。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得不说,移除造就并维护“神权主义”的温床和土壤,是帮助神职人员和信友们建立健康、平等、互助、友爱关系的第一步。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神职人员自身需要时刻警惕这种错误理念的危险,而信友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把神圣崇高的司祭职人为地“神权化”以后,不但会害了他们一向敬佩并关爱的神职人员,同时也会伤害到教会和自己——这也就是威尔逊神父痛定思痛后的观点和结论!
    换言之,营造符合福音价值的教会生活与环境,是神职人员和信友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而不是只靠单独一方提高个人修养、躲避陷阱和诱惑就能实现的理想——尽管这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不论是神职人员还是信众,都必须坦诚面对发生在教会中的各种问题,认真地分析前因后果,既要做到就事论事,客观公正,又要做到不因某人的身份和职务而对其盲目崇拜、袒护包庇,以免因讳疾忌医而酿成病入膏肓、贻害无穷的悲剧。同时,大家都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与灵命成长,努力纠正因误解教会的司祭职而留给我们的错误观念,让我们因圣洗圣事而共同拥有的“司祭、君王和先知”的身份与角色,借着来自同一圣神的不同神恩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标题:时评:不要把司祭职“神权化”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