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社论:佛山小悦悦惨剧呼吁同情及良知回归


2011-10-24 11:22:53 作者:信德报 来源:信德网

    2011年10月13日傍晚的广东佛山一条街道上,2岁女童小悦悦先后被两辆机动车碾压,事发后7分钟内,有18个人从小悦悦身边经过,竟无一人出手相救,最后还是一位拾荒妇女伸出了救援之手。数天内,让国人震惊的这段视频成了舆论的中心、关注的焦点,小悦悦遭遇到的路人的冷漠无情,刺痛了每一位有良知者的良心。随即,广东省开展了“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的大讨论。
    10月21日,小悦悦终因伤情太重抢救无效而离世,再度引起中国社会各界的深度反省。人们在用鲜花、烛火和祈祷哀悼小悦悦的同时,更强烈谴责当前世风日下的社会道德滑坡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以及缺少相互信任等可悲现象。10月22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文章“小悦悦事件引全民反思 危难面前人心如何不冷漠”。当代中国社会的症结何止只是外在的冷漠问题,更重要的是大众良知和同情之心的死寂。
    中国社会的确到了需要深刻反思的时候了。这些年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狠抓经济没有错,但一味地重视GDP的增长及追求物质财富,而忽略了心灵道德建设,缺少了净化心灵和提升心灵的宗教信仰的熏陶、追求及其约束,这才是真正的危险。如今,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物质化和冷漠无情;炫富、炫耀权利和享受特权成为一些人的时尚;从勾兑酒和醋到往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从瘦肉精到流到饭桌上的地沟油,一些人对于没良心的钱敢赚,对于伤天害理的事也敢做。同时,一些国人的麻木不仁和冷漠无情震惊社会……
    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因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让世界瞩目,但富裕起来的中国至今鲜有因为爱心奉献和分享及慈悲同情而感动世界。相反,中国的某些具有官方背景的公益慈善基金会却因负面形象而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质疑对象。其实,虽然物质条件相当重要,但精神建设和信仰追求同样重要。一个社会忽略和缺少了后二者,后果会不堪设想。广东佛山小悦悦的悲剧再次重复诉说了这样的严重后果。
    在医院抢救小悦悦的期间,10月20日悲剧事发地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一次党政会议上做出了深刻的反省,提出“要认真反思出现悲剧的根源,要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我们身上的丑陋,要忍着揭开疮疤刮骨疗伤的疼痛,唤起全社会的警醒和行动。” 当然,包括执政者在内的全社会都应该反省和觉悟。
    小悦悦不幸离世后,中国社会就“见死不救”该不该入罪以及“即便入罪,就能根绝惨剧的发生吗”的议题展开了全国性舆论大讨论。其中,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人们提出了众多意见和见解……
    其实,早在2000年前通过“谁是近人”的讨论,耶稣已经回答了这个道德和良知问题,其要求更影响了后世一些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尊重、珍惜和同情生命以及救死扶伤的道德基础。(如,法国刑法中有“怠于给予救助罪”;在美国遇见陌生人受伤而不打“911”犯有“疏忽罪”)。在慈善的撒玛人的事件中(路10:29—37),耶稣指出了在灾难危机面前,无需关注讨论受伤者和救助者的身份、性别、民族等问题,而只是充满同情地集中于灾难救助,一切都要让位于刻不容缓的紧急救援,首要选择的是救助。耶稣将“爱主”和“爱近人如爱自己”定为获得终极目标永生的方向和责任义务,形成了人类文明社会的道德基础。

    今天即使中国将“见死不救”入罪立法,但若仅有法律,而没有来自道德和良知及信仰的约束,法律毕竟武无力约束良知 ,社会风气问题终将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我们呼唤中国社会的良知回归。 
    从13日小悦悦不幸被车碾直到21日逝去,无数的人们都在为这个可爱的小生命虔诚地祈祷。尽管奇迹最终没有发生,但过去的一周,人们以爱和同情陪伴了这个弱小的生命。
    最终大家将这个脆弱的小生命寄托给了天乡:“在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也没有冷漠。” 但愿随着这个小天使的离去,能唤醒社会大众的良知回归,珍惜和同情生命,让此类悲剧不再在我们身边发生! 


第一个人:白衣深色裤男子,左右张望,似乎看不到小悦悦,然后径直从小悦悦脚边经过


第二个人:摩托车男,小悦悦躺在其正前方,他往下看了一眼,一拐弯绕过伤者。

 

第三个人:浅色长袖衣服男,走进监控范围后一直盯着小悦悦,却走得离孩子越来越远  

 

小悦悦靠呼吸机辅助呼吸,护士说“她全身冰冷”  

(以上图片均来自:羊城晚报  记者 蔡弘  摄)  

本文标题:社论:佛山小悦悦惨剧呼吁同情及良知回归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