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乞丐的葬礼


2012-01-19 10:04:59 作者:张埃亮 来源:《信德报》2012年1月12日(总第473期)

    我参加过很多人的葬礼,包括安葬父母、亲友和教内外朋友的葬礼,但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二十年前包头教区小巴拉盖神长教友为一位叫陈三的讨吃子(乞丐)举行的葬礼。每逢到教会墓地,总要到这位生的卑微、活的坎坷、死的坦然的主内兄弟墓前默哀致敬,并为他念经祈祷。
    那是1988年的炼灵月里,内蒙古包头小巴拉盖天主堂来了一位拄着拐杖的小老头,修女韩进贞会长把我找去,介绍说,他叫陈三,东后山人(指乌盟四子王旗一带),是咱天主教的老婴孩,无儿无女,光棍一条。这几年每逢大瞻礼都要来咱们堂里,烧火、打炭、掏厕所,力所能及的营生都抢着干。还说陈三得了病,让我帮助诊治一下。那时宗教生活刚恢复不久,原来的教堂被拆,两间旧房改造成临时教堂;破烂的大院,破旧的南房大炕头上经常有来住“娘家”的人(过去天主堂聘出去的女婴孩)。修女们看到来堂里的人很多,就专门给陈三在裁缝室临时搭了个床铺。我立即为这位天主堂收留回来的讨吃子陈三检查,发现他病得很严重,赶紧为他输液、给他服药,卢明生教友陪床伺候,修女们端茶送水,边神父嘘寒问暖。第三天,虽全力抢救,陈三还是到了弥留阶段。陈三示意说:“我不行了,甭治了,给我请神父吧,天主要接我去了。”并告诉我有话要说,我凑在他面前,含泪替他写下保留至今的遗书:
    我叫陈三,东后山人(指四子王旗一带),今年六十三岁,天生右腿残疾,丧失劳力。我自幼丧父母,又少兄弟,没有感受到父母亲人、家庭的温暖。我不知道小时候怎么活下来的,从记事起到现在一直乞讨为生,经常受人们斥责、白眼、甚至打骂。人们都说我命苦,我倒觉得苦中有甜,因为我奉了教领了洗,跟随了救主耶稣;懂得了做补赎、升天堂的道理,也使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我经常给难兄难弟讲我知道的天主道理,劝他们奉教、领洗、进堂、当耶稣的徒弟;我有时也把乞讨来的饭菜分发给他们,我觉得我这辈子没做什么坏事,也没做什么亏良心的事。
    小巴拉盖是个好地方,天主堂照护我,现在又收留了我,边神父就是我的亲人,天主堂就是我的家,感谢张大夫免费看病,感谢卢明生服侍我。
    我多少年就想死在有堂口的地方,尤其是想死在巴拉盖堂,这里的神父、修女、教友太好了,这里还有圣地(指墓地)埋着教友,也埋着外国神父、修女。我一直不断求天主给我这个恩典。
    我身上仅有三块钱,欠东河区支援店(收留乞丐的地方)三天店钱共九毛钱请代我还清,剩下的求弥撒;有一件烂皮袄送给卢明生给堂里下夜穿;我积攒了多年买了一块“最后的晚餐”挂毯寄存在昆区赵姓教友家中,请帮我取来,等盖起新堂挂在墙上,表我孝心也做遗念。我死了不用装棺材,随身衣裳挺干净,是李桂香修女前天给洗过的,裹上被子埋了就好了,最好埋在神父修女脚底下,追思已亡瞻礼好让上坟的教友看我一眼,顺便为我念经。
    太阳落山的时候,外出送弥撒的本堂边神父风尘仆仆赶回来了,马上为他开神工、送圣体、放临终大赦。陈三使出最后的力气把圣体咽下。韩进贞、陈德英两位老修女守在陈三身旁不断地提醒他,教友们也闻讯赶来了,在神父、修女和教友们诵念临终祈祷经文中,陈三嘴角上挂着微笑平静安详地回归天乡。
    陈三的家具体地址在哪里,有没有亲人,都不清楚,也无法联系。边神父说:“耶稣教导我们,你们为弟兄中最小的一个所作的就是为我做的。陈三就是我们的弟兄。尽管我们急需资金建新堂,但陈三的丧事一定要办好。”大家按照神父的要求为陈三的后事做了精心的准备。李桂香修女在遗体旁含着泪踏着缝纫机,为他赶制了里外全新的寿衣;教友们一起动手给陈三穿戴整齐。外套是蓝缎大棉袍,头戴绅士帽,脚穿围靴,胸前戴上边神父用过的念珠,周围放置了不少教友送来的鲜花。
    边神父出资买来当地最好的棺材。几天时间,教友们不断为他祈祷。埋葬那天,教友们有的送花圈,有的送挽联,堂区天神音乐会也来了,一千多名教友聚集在一起,胸佩白花,自动组成送葬队伍,十字架开路,神父修女在前,刘喜和几个年轻教友拉着灵车(按内蒙古当地风俗出殡拉灵车是孝子的事),天神音乐会和众教友紧随其后,步行送往三、四里外的天主教墓地。走出堂院时,燃起鞭炮,诵经声、鼓号器乐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送葬队伍空前壮观。教外人看了纷纷议论说:“这人死的比有钱有儿女的人还体面,还有尊严,还是人家天主教好哇。”
    陈三是不幸的,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陈三又是有福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真理和通向永生的道路,而且在神父修女和教友们的关爱和呵护中走向了圆满。 (王崇喜整理)

本文标题:乞丐的葬礼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