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无论年味怎样,亲情没有变淡


2012-02-01 11:15:11 作者:赵志疆 来源:中国青年报

    1999年“春晚”上,一曲《常回家看看》叩开了无数人的心扉,瞬间红透大江南北、响彻神州各地。看似朴实无华的歌词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原因就在于其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老人对儿女唯一的期待——无关功利、不需反哺,仅仅是“常回家看看”足以慰藉老人孤寂的心。
 
    曾经看到这样一组漫画: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最开心的事就是陪着一个小孩子玩耍,看着他骑在自己身上采摘果实。孩子长大后离开了大树,当他回来时,大树开心地呼唤孩子过来攀爬树枝、采摘果实,但孩子告诉大树,树上已经没有果实了,而自己现在正发愁盖房子。大树于是叫孩子砍下自己的枝蔓去盖房子。过了很久,孩子又出现了,大树依然呼唤孩子来玩,孩子却告诉它自己想要出去闯荡,于是大树叫孩子砍倒树干做了一艘船。多年之后,成为树桩的大树看到已经老去的孩子,于是忍不住呼唤他过来坐在自己身上休息,孩子却告诉他自己感到很冷,于是大树告诉他,可以劈开自己点燃了取暖。
 
    我转述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这棵大树不正像我们的父母吗?

    只有我们的父母才会在我们年幼时以庇佑我们为乐,在我们成年后以不断牺牲自己为乐,甚至是在自己一无所有之后,依然会毫不犹豫燃烧自己为我们取暖。父母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他们可以不计较任何报酬甚至勇于做出任何牺牲,最大的快乐仅仅只是看一眼自己的子女。这分伟大的情感令人温暖,而其巨大的牺牲令人感动。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无论我们像风筝一样飞得多高多远,家就像线轴一样牢牢系着我们的心,如果因工作原因不能“常回家看看”,春节无疑是最珍贵的机会。基于此,我们不难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焦灼,不难理解为什么“阖家欢乐”这句貌似寻常的祝福,何以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返乡之路都不轻松,我们就像逆流而上的大马哈鱼,无论面对多少激流险滩,依然向着一个目标坚定前行,因为那里有我们的父母亲人,那里不仅是我们物质意义上的家,更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寄托。
 
    由于春节伴随着很多仪式,因此不可避免会被作为一种仪式文化来看待,贴春联、年夜饭、压岁钱、迎财神、放鞭炮……这些都是春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渐升温的“年味越来越淡”之类的感叹,也多是针对仪式的缺失而言。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千百年来,春节的外在形式也在经历着不停变化,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永远停留于繁琐的细节之中。春节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于其构建了强大的精神家园,也只有依附于这样的精神内核,外在的形式才会更加丰富而有意义。
 
    无需渲染、不必提醒,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年的味道”,甚至从人头攒动的火车站候车大厅中,也可以轻易嗅出“年的味道”。春节不仅是物质上的节日,更是精神上的庆典,这才是春节跨越千年的核心所在。无论年味是否变淡了,我们的亲情没有变淡,也只有当我们洗去一身疲惫,抵达温馨的家,才来得及细细品味“年的味道”。

本文标题:无论年味怎样,亲情没有变淡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