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基督信仰在网络时代


2012-03-14 11:46:38 作者:牧羊棍儿 来源:《信德报》2012年3月8日,第9期(总第480期)

    十年前,我和朋友说:“我对网络这玩意儿没什么兴趣,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上网。”
    十年后,我几乎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接触互联网。
    这就是时代的变化,这种变化拥有着巨大的力量,身处其中的人们无一例外地会被这股力量影响。而生活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日常生活如是,信仰生活亦如是。
    互联网为今天的人所带来的实在是太超乎想象了。人们在互联网上发现那些遥远角落的事以及自己身边的事都可以向整个世界展现。不断延伸的网络,就像被无限拉长的手脚,方寸之间人们突然可以触摸到整个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人们热爱这一奇迹。就日常生活而言,站在这个认知平台与自我展现平台上,人们发现生活竟然可以如此丰富多彩。与此同时,不断延展的网络还令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将有限融于无限的快乐。因此,很多人愿意称这个时代为互联网时代,也许这是对的。
    人类是生活在沟通之中的。从某个角度来说,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可以被形容为“一连串自我表达的集合”。因为一个人必须在不断自我表达的过程中,使自我反映在自我以外的存有之中,并被自我以外的存有所接受。当这个自我表达中断,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有也就随之中断了。因为人类是不可能脱离与自我相对的存有而独立存有的。换言之,人类不是自存的。因此,当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出现的时候,人们总是兴奋不已,因为这将使人类的存有以一种崭新的形式进行表达。这同时意味着人类的自我存有空间被拓展了。今天,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沟通平台。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人们以互联网来命名这个时代便是顺理成章的。既然,互联网作为载体已经承载了今天人们的生活,那么它也就必然成为信仰生活的一种表达途径,因为信仰是作为生活的基础而被置于生活底层的。
    但是这种认识与自我的展现是否可以被简单的平移到信仰生活中呢?互联网所提供的平台是否可以成为完整的信仰平台呢?面对这样的问题,一部分神长教友以行动做出了回答:他们正在竭尽全力地开展“牧灵福传”——查经、祈祷、分享、见证。这些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于上主的渴望必然促使一个基督徒更多地去寻找信仰交流的途径。但是,我们必须指出,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只能作为基督信仰生活非常小的一部分存在于整个基督信仰生活之中。
    应该说网络作为交流媒介是不健全的。我们这里提到的不健全并非技术原因,而是交流对象的缺失。这种缺失是不可能用技术手段弥补的。以网络为媒介展开对世界的认识和自我的展现,看似广阔实则狭小。因为,事实上通过网络所实现的并非是使自我融入世界,而是世界被自我以及自我选择地展现于自我期望的臆想世界范畴。换而言之,网络只是使我们以网络形式存在于自我之中,我们从没有通过网络走出自我的存有。这意味着在网络中我们真正沟通的对象是我们自己。但是真实的沟通却必须发生在我和我以外的“你”之中,没有了“你”,“我”便只能宣泄。
    当我们在网络中与他人发生沟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非常尴尬的误解,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常常被曲解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意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网络语言缺少环境,而没有语言环境时,相当多数的语言是不能被准确理解的。这种情况虽然可以通过网络的音、视频技术加以弥补,但是效果是有限的。因为语言环境并非仅仅限于声音和动态表情、肢体语言、心理暗示、互动的情绪、对话开始前的准备、甚至是室内温度等等都会语言表述。要知道,视频电话仍然是电话,只不过在语音的基础上加了一些花边,而这些花边虽然可以使人的心情愉悦,但作为全面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种情况下,话语仅仅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于情感的表达方面,多数时候则只能呈现为主观情感的连续表达。而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站在网络的一端,所能获取的“我”以外的信息太少了,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以主观去臆测我以外的信息。而这种由主观臆测得到的信息事实上只是自我的另一种表现。这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奇怪的图景,网络的每一端都是一个独立的“我”,这些“我”又都无法成功地为对方提供一个真实的“你”。这种尴尬并非因为“我”不愿意展现“我”,而是网络对面的“我”只能在他自己之中看到由他想象的“我”。这种情形最终导致了每一个“我”都只能尴尬地不断表述一个他人永远不可能正确理解的“我”,而交流的另一方便被忽略了。
    由此看来,网络只是一个更加快捷的信息传递平台,同时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形式。
    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便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信仰生活于网络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信仰生活包括了很多网络无法真实表达的东西。不仅如此,即便在那些能够表达的层面,由于网络本身的缺失性,其所表达的也并不准确。我们以网络福传为例就会看出问题。首先由于福传者并不清楚慕道者的内心需求,其福传就必然是主观的。其次,慕道者在网络环境中是无法体验与福传者的互动。再者,慕道者在根本心态上也无法进入一种“圣言敬礼”的信仰气氛中。此外,任何的福传事实上还需要不断的连续跟进才会最终达到效果,而这在网络之中是不可能有效地实现的。这一切使得福传会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有关宗教的学术讲演或生活故事,而牧灵的价值却并不大。再比如网络中的祈祷,基本上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人们透过网络,将自身所遇到的问题彼此交流并寻求代祷。但是这种代祷事实上并不能称之为完整信仰意义上的祈祷生活,因为祈祷并不是一种为了解决个人问题而有的宗教行为。它包括了信任、希望、共融、反思、静默、超越等等诸多元素,而这些祈祷中的因素在网络祈祷中是无法真实实现的。
    既然如此,我们如何面对信仰与网络这一组关系呢?我想,网络应被当作一种对传统交流媒介的补充来对待,它的作用在于弥补和拓展原有的信仰形式,并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但是由于信仰本身的内在核心是永恒的,那么网络便只能作为一种现代手段,而其作用便是为了使现代人更好地进入传统信仰的核心。
    我们应当相信,网络是上主赐给今天人们的礼物。但是这份礼物需要善用,决不能将信仰沉迷在网络之中,更不能将信仰都藏在网络背后。更重要的是,信仰的真实性,不能被网络的虚拟性所冲淡。当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展开真实、有效、具备替代其他信仰表达形式的信仰生活并开始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那实在是信仰的灾难,因为一切主基督的美善、仁慈、荣耀、盼望都将随着电脑关机的音乐声而消失。

本文标题:基督信仰在网络时代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