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我们是否可以“温柔”一些


2012-05-24 11:37:52 作者:Christian 来源:《信德报》2012年5月17日,第18期(总第489期)

    复活前夕守夜礼那晚,我来到广场的祭台前,准备拍摄即将开始的礼仪。这时,一位背着相机的姊妹走到我面前,对我说:“你不能在这里拍照,只有我们宣传组的才能在这里拍照。”我知道,为了不影响礼仪,神父批准了三个人可以到祭台前拍照,其中有我。就在刚才,礼仪秩序的负责人还热情地把工作卡发给了我。但我还是耐心地向这位姊妹做了一番解释,我以为这事就这样过去了。到了圣洗礼仪的时候,主教要给慕道者一一施洗、坚振,我迈上台阶,正准备拍摄,刚才让我离开的那位姊妹走到了最佳拍摄位置后,迅速转过身来,盛气凌人地命令我退下台阶,言语毫不客气。我一语未发,委屈地退到了人群中。那一刻,我想到了敬爱的德肋撒姆姆,当一个乞丐将一天乞讨所得的29分钱慷慨奉献给仁爱会时,她没有不屑、没有无视,而是恭恭敬敬地收下了那微薄的捐献,并将自己随身所带的面包、衣物赠送给乞丐,这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一个最小兄弟真诚的爱与尊重。
    自入教以来,我一直在尽心尽力为文字福传工作服务,一直得到的是大家的支持、鼓励与尊重,这一次遇到的事情,却不得不让我反思。在单位,我是受领导和同事尊重的,我也常参加单位和社会的活动,接触了不少有学问、有地位、有能力的人,在与这些博学多才、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交往中,我得到的是他们的尊重。我也曾参加过几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奠基仪式和竣工典礼,无论是位高权重的省、自治区领导,还是敬爱的温总理,对我们的态度都是那么彬彬有礼、和蔼可亲。这是礼貌,是尊重。
    与此同时,我不禁想到了一次圣诞瞻礼的经历。在平安夜的礼仪中,前来参礼的教内外朋友人山人海,我也是站在祭台前拍照,一位维持秩序的兄弟冲着拥挤的人群出言不逊,引起了教外朋友的不满,我清晰地听到一位大姐的抱怨:“你们教会的人咋就这样?”这句话真的刺痛了我的心,我意识到这会对教会产生负面影响,于是,急忙上前,向大姐耐心解释、诚恳道歉,大姐激动的情绪才慢慢平复。我们维持秩序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在维持秩序的时候是否可以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是否可以用“请您”、“麻烦您”、“谢谢您”等文明礼貌用语?是否可以用自己的嘉言懿行为树立教会形象、为传播基督福音锦上添花呢?
    就在前几天,一位大爷噙着泪给我讲述了他的一次参与弥撒的经历。主日天,大爷进堂来,由于人太多,圣堂内座无虚席,大爷拄着拐杖向前走,看到有一个空位,于是就在那里坐下来,不一会儿,一个年轻人走过来,不假思索、毫无顾忌地对大爷说:“这是我的座位,我刚才办告解去了。”难道圣堂的跪凳还要对号入座?这委实让人有些匪夷所思。大爷只好起身,继续寻找座位,就在大爷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座位坐下后,和刚才如出一辙,大爷的座位又被办告解回来的教友“索回”。万般无奈,大爷只好找了一个塑料凳子坐在前面,不料,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又说大爷坐的位置挡住了通道,大爷不得不再一次起身……
    圣保禄曾说过:“现今存在有信、望、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爱不在言语,而在行动。
    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礼记》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即一切行为准则都要以敬为基础。又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意思是说,礼的基本精神,在于自己谦卑而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是一种礼仪,尊重别人是一种素质,尊重别人是一种修养,尊重别人是一种文明,尊重别人亦是人人皆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惟有赤真赤诚地关爱他人、有礼有节地敬重他人,我们才能更好地承行主旨、传播福音,为这一神圣目标,我们是否可以“温柔”一些?

本文标题:我们是否可以“温柔”一些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