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从“全能”记者到修女教授


2012-08-02 10:41:34 作者:明艳 来源:《信德报》2012年7月26日,第27期(总第498期)

导读:
    从事记者工作七年且颇有成就的美国姑娘鲍芭德,因一次与同事电话交流的经历,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毅然决然放弃令人羡慕的生活,走上圣召之路。作为修女的她,又将视线放到了更远的领域……


    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多明戈回忆起他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相遇时曾说:“真庆幸,我能数度同他相遇!最后一次是在梵蒂冈……当时,我们还唱了一首以他的诗为词,意大利作曲家马可· 图尼诺(Marco Tunino)谱曲的歌。在他的感召下,我萌生出想读到他更多诗作的愿望。我知道在服务于教会之前,年轻的若望·保禄二世曾是一名演员和作家。”


修会的“多面手”——鲍芭德修女

    对来自美国童贞圣母仁爱修女会(Sisters of Charity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的鲍芭德修女(Sr. Patricia M. Bombard, BVM)的采访显得异常轻松和愉快,因为与爱好广泛的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一样,面前的这位修女也是位“多面手”。
    灰白头发,神采奕奕,眼睛透露出睿智的鲍芭德修女,以“主啊,在这里真好!”的感慨为她的当了近七年记者之后毅然投身教会的举措做了最真实的注解。

小镇的“全能”记者
    1980年代,20多岁的鲍芭德是个标准的美国姑娘,漂亮、聪慧、活泼,身上充满了青春活力,特别受到邻居、朋友们的喜爱。除了漂亮,她的工作能力也令人赞叹,作为记者,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小镇上,到处都有她活跃的身影。
    这是美国典型的乡村小镇,依傍着雄伟的山脉,人口不多,地方不大,小镇干净整齐。街上没有太多的行人,在阳光的照耀下,偶有悠闲的人在家门口坐着晒太阳,小狗慵懒地趴在主人的长椅旁半眯着眼睛打盹儿,阳光通过树叶的过滤,细细碎碎地洒在人的脸上。鲍芭德修女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我为一个非常小的报社工作,所以被锻炼成全能型,既当记者又当编辑,写各种各样的文章。”她经常出没于小镇的大街小巷,参加各种政府会议,写各类新闻、人物故事、影评、音乐专题等,基本上一个人包揽了整个报纸。
    鲍芭德相信,天主触碰每个人的时间和方式都不同,“我很难想象自己会成为修女,当天主给你一个直抵心灵的触碰的时候,你会变得勇敢,迫不及待地想要追随他。”
    鲍芭德生于一个虔诚敬主、和睦欢乐的家庭,很小她就被父母送到天主教会的学校读书,修女老师给她小小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们亲切、和蔼,充满了爱心,微笑总是挂在脸上”。像所有孩子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鲍芭德也开始考虑人生的意义。她内心很矛盾,向往学校中修女老师的生活,却又害怕,因为读了很多圣人传记,圣人们虔敬至极的苦修生活看上去是那么让人心生敬畏。“我如何承受的了?”在反复质询及踌躇当中,鲍芭德毕业后还是走上社会,成了一名记者。
    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辗转于几家不同的报社工作,忙碌的鲍芭德开始变得迷茫,旧日的生活又浮现在眼前。“我发现自己虽然衣食无忧,还有着不错的工作,但一切都是表面的、肤浅的。”鲍芭德深感身边的同事、朋友充满了抱怨,抱怨工作、生活、家庭、社会等一切能抱怨的。同事之间除了工作,并没有太多的亲情、友情。直到有一天,因为一篇稿子需要尽快联系到编辑,当她把电话打到这位编辑的家中时,是一个小男孩儿接听的,这个小男孩儿就是编辑的儿子。鲍芭德不禁惊叹,与这位编辑一同工作了多年,自己竟然不知道他有一个儿子,再仔细想想,除了与这位编辑有工作上的接触外,自己对他的家庭却一无所知,这绝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应有的模式。“人际关系如此的冷漠直指我的内心,我想,这一定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很有些失落。”
    在那段时间里,鲍芭德一直很沮丧,心中相当矛盾,痛苦的灵魂“自我对话”之后,少年时代懵懵懂懂的梦想逐渐又浮现在眼前,并且变得清晰,“无论如何也要尝试着去体验一下修女的生活,也许这将是与以前人生截然不同的一片天地。”天主的召叫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消融了她埋在心里的胆怯和疑虑。
    那天早晨,年轻的鲍芭德早早就来到办公室,整理好桌上的书、本、办公用品和文件报告,又给窗台上的植物浇了浇水,站在门口,有些留恋地回头巡视了一遍每天工作的地方,近七年的记者生涯在门锁“咔哒”响过之后盍然划下了句号。从明天开始,她的人生要开启另一扇门——成为一名修女,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天主。

倡导正义和平的大学教授
    宽广的密西西比河是爱荷华州、伊利诺伊州及密西西比州三州的分界。鲍芭德加入了童贞圣母仁爱修女会。修会1833年由爱尔兰来到美国的传教士所创立。修会的总会院在风景宜人的密西西比河畔,郁郁葱葱的植物、蜿蜒穿行的河流、弥漫着甜味的阳光……清新舒畅的环境让鲍芭德心中再无阴霾。
    修会在瓜地马拉、加纳及拉美设有分会院。现在,修会共有450名修女,而且多为上了年纪的。鲍芭德修女介绍说,最多的时候修会有过2500多名修女。修女人数下降,年轻修女减少,“尽管从全美修女会来看修女人数在下降,但我觉得整个社会都在发展变化,因此,这样的情况也属于正常”,言谈中,鲍芭德修女透露出把一切完全地交托在天主手中的那份淡然和平静。
    美国修会的很多做法都很人性化。鲍芭德修女介绍,在初学的时候会有专门的课程和谈话,老师会把修会最真实的一面告诉初学生们,让她们了解到修会自身、人际关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教授解释应对这些问题的技巧,以避免因入会前对修会所持的神圣感的消失而产生失望和退却。正式成为修女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从事工作,在初高等教育、堂区牧灵、医疗及推动公平贸易等领域都留下了修女们的足迹。
    童贞圣母仁爱修女会的神恩是“在世界上创立正义与和平”。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反种族歧视游行及最近的反伊战争游行,修会的修女也都有参与。她们起初是通过教书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修女们也逐渐涉足各个领域。
    鲍芭德修女表示,呼吁世界和平并不像人们认识中的是“闲散人无所事事的消遣”,“如果在我们的团体中没有正义与和平,我们自己不先去度这样的生活,我们就没有权力去给别人宣讲。”因此,她们在实践宣讲和平与正义的神恩的同时,一定要先在自己的修会中建立和平,并不断学习如何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由于特别喜欢和致力于修会的神恩,从2008年开始,鲍芭德修女受聘任教于德宝大学(DePaul University),教授“领导力”课程(Vincent on Leadership)。除了在美国之外,她还赴巴黎、马尼拉、都柏林及印度开设此课程。以帮助更多的团体和个人修和,从改变自身开始影响整个社会。
    “我想这些内容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一样可以延展于教会团体的培训,帮助教会团体处理好各种难题,激励团体的成长和发展。”鲍芭德修女说,喜乐的信仰、执着的爱让她如参禅悟道一样透析奉献生活及教育工作,“一切事物都有很多相通的道理,无论修会、教会或者社会团体都可以借鉴。”
    在当代修会团体,修女们在召开的全体会议中有些话不方便说出来,于是形成了一个惯例,邀请非修会内部的人参与到会议中,并且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建议性的意见,帮助修会健康发展。在大学教课之余,鲍芭德修女开始了她的一项特殊工作,为各个修会作“观察员”,客观地提供建设性意见。鲍芭德修女认为,无论是在教会内、修会团体、社会环境中,还是在个人身上,以非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致力公平、正义都是可行的,且是必要的。


位于风景如画的密西西比河畔、三州分界点上的美国童贞圣母仁爱修女会会院(图下部的红色建筑群)


满眼看到的都是希望
    第一次来到中国的鲍芭德修女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很惊奇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如此迅速,中国人远比想象中的更加勤奋、热情。修女表示,她自己以及欧美很多朋友谈起中国,还是停留在印象中的保守、落后,负面印象居多,但“亲眼见到亲身体会之后才发现,现在的中国与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说起中国教会,鲍芭德修女说最能表达她感受的词就是“希望”,这种希望源自从中国的神父,特别是从那些年轻而有朝气的神父和教友们身上看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所有神父、修女的学历的提高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整体素质的提高。印象中,中国的修女除了做些洗衣、做饭这样的杂活儿,就是念经,跟人是没有交流的。但是最近一些年,不断地听到,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修女聚在一起,走上社会,服务各种人群,甚至在欧美留学。这些都是非常让人欣喜的。
    “我想我已被中国、中国人、中国教会深深地吸引,如果可能,很想再次来这里,融入这里的生活。”她满怀期待地说。

本文标题:从“全能”记者到修女教授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