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报告中的中国形象


2012-08-13 09:57:47 作者:张国刚 来源:《信德报》2012年8月2日,第28期(总第499期)

    中国传统文化在启蒙时代的欧洲主要是由耶稣会士传播的。耶稣会士塑造的中国形象由17世纪的书信和专著策划,并通过它们日趋成熟,而且那些重要的专著“在塑造欧洲人中国形象方面可能比他们的书信集更有影响”。
    17世纪前半叶所有的欧洲观察家都被中国的地域辽阔和人口众多所震慑。金尼阁说,中国的两京十三布政司都分别可以称为一个王国,它们又被进一步划分为158个府,大多数府包括12-15个大城市。所有这些区域中,有247座大城市被称为州,它们与其他大城市的区别更在于尊严和重要性,而不在城市大小。州以下还有1152个称为县的普通城市。金尼阁以后的叙述者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地重复或概括他对十五省及其隶属政区的惊叹式描述,当然卫匡国的描述之细,在17世纪无人能比。
    比国土辽阔更令欧洲人惊愕的是中国的稠密人口,任何一位观察家都不会错漏这一点。庞迪我说北京有20万幢房屋,人口比欧洲四大主要城市的总和还多。卫匡国感觉中国人口如此密集,以至整个国家就像一座被长城和大海环绕的巨大城市。曾德昭在中国生活了22年之后,仍然像初到中国时那样惊诧于人群的拥挤。几位耶稣会士根据税簿估计中国人口,其数量在5800-5900万之间,但他们都指出这份名单不包括女人、孩子、皇族、政府官员、士兵、太监、僧道等不可胜数的不纳税人,因此卫匡国估计中国的实际人口达2亿。17世纪后半叶的欧洲人关于中国地理的形象基本没有变化,无论是对府、州、县的具体描述还是数量统计,都在卫匡国和金尼阁的框架之内。人口和国土面积资料也与卫匡国的没什么差别。不过有不少作品补充了有关辽东的信息。
    大多数欧洲作家都报告说中国位于温带,气候大体上是温带气候,但中国南北气候变化程度却超出人们对北纬18-24度之间的地带变化程度的预期。曾德昭和卫匡国都觉得北京冬天的寒冷超出了北纬40度地区所应有的程度。而据卫匡国描述,中国某些地区又处于热带。
    17世纪的作家们对中国的自然资源都有深刻印象,他们不断用最好的词语描述中国的财富、产品、手艺和商业,后人又总是重复前人的描述,同时会添加许多细节和随着改朝换代带来的些微变化。资源丰富使中国看起来仍是地球上最令人喜爱的土地。卜弥格认为中国是世界的缩影,因为它包括了地球上其他有人居住地区的一切最美丽的事物。基尔谢奇怪为何上帝偏偏将人间的乐园赐予崇拜偶像的中国人。
    中国艺术家和工匠的天才与成果也不断引起仰慕。安文思称赞他们节俭,认为他们从不浪费东西,所使用的工具比欧洲同行的数量远少且简单。中国没有一寸土地被浪费,妇孺残疾都能找到生计。中国手工艺品的产量和品种也不断使欧洲人惊讶。但是在这大量的描写中,欧洲人对中国艺术和工艺的观点没有大的改变,关于丝绸、瓷器、纸张、火药、印刷、建筑、寺庙、宫殿和长城的描述被人用同金尼阁、曾德昭和卫匡国类似的语言一遍遍重复。无不称赞宫殿雄伟,对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福州、广州的描写,对道路、河流、运河的描述都大同小异,只是尽量添加细节和修改前人不正确的信息而已,总而言之是要呈现一个没有饥荒和瘟疫、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国度。
本文选自《中国传统文化在十七世纪的欧洲》

本文标题:明清之际耶稣会士报告中的中国形象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