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从吕蒙正的对联思考慈善爱人


2013-07-22 09:49:20 作者:方聪敏 来源:《信德报》2013年7月11日,25期(总第542期)

    吕蒙正,河南洛阳人,北宋时期(977年)考取丁丑状元,曾任过北宋两朝丞相。他小时家境贫寒,布衣不能遮体,淡粥不能充饥,少年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白天上山打柴,晚上苦读诗书。有一次过年时,家中无一物,悲伤之余,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奇怪的春联贴出之后,围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大伙猜不出对联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上联是“二、三、四、五、”缺一;下联是“六、七、八、九、”,缺十。这是一种谜语联,有意漏掉了“一”和“十”两个字,“一”与“衣”、“十”与“食”谐音,其意是缺衣少食,而横批是“南北”,他表达的意思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以此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讽刺,同时也请求他人施救。可是,在那个年代,穷人家贫如洗,富人又有哪个看得起这个不起眼的穷小子呢?他只好忍饥受冻、苦度春秋。
    后来吕蒙正金榜题名当上了大官,过去那些有钱的邻居、亲戚便纷纷携带财礼来巴结,吕蒙正见了百感交集,又写了一副对联,此联78个字。上联:回忆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口,赊不得、借不得,无论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下联:侥幸今年科举,衣禄有指望,夺取五经魁斗,名也香,姓也香,不论张三李四,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这些来客看罢,羞得无地自容,自觉无趣,一个个灰溜溜地走了。
    自古以来,欺贫爱富、奉承拍马的人不少。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街头无人问”。一切向“钱”看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为了一个“钱”字,有些人竟丧尽天良,不顾道德情理,干出伤天害理之事。2011年10月,13名中国籍商贸船员在湄公河泰国水域遭特大贩毒集团首犯糯康等人无辜杀害,无非是为了一个“钱”字。我们也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不少贪官身陷腐败深渊,社会上也有不少不法分子利用偷、抢、骗、盗等恶劣手段,都是为了一个“钱”字而费尽心机。
    今天这个社会,穷人还是被人看不起,被人冷落和抛弃。但我们的教会却一贯遵循主耶稣的教导,认为穷人是伟大的,穷人是可爱的。众所周知,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印度德肋撒修女,她把所有贫穷者、患病者,都当作是“受难基督”的化身。从1948年以来,德肋撒修女为加尔各答街头的“穷人中的穷人”服务,并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全世界五大洲有160多个会院4000多位修女,还有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和众多的义工,在她创办的收容之家、孤儿院、养老院、麻风病院、艾滋病患者之家无私地奉献。一次,她们从阴沟里救起一个人,当时这个人的半个身体已经被蛆虫吃掉了,她们把他带到救济所。被救者说:“我在街上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现在被你们救起,我将像天使一样地死去,接受天主的爱和呵护,我已心满足了”。
    德肋撒姆姆和她的修女们帮助很多困难潦倒的家庭,为他们送去食物,也给他们带去希望。她们将许多街头浪浪汉、乞丐召集起来,给他们上课,组织他们按照她们的计划组成自然家庭,并收养被遗弃的小孩子。在加尔各答仅仅6年的时间里,这样的自然家庭就收留了612373个弃婴,用她们的双手从垃圾堆中捡过无数的弃婴,清洗麻风病人的伤口,抬过街上垂死的穷人,抱过伤心绝望的孤独者,紧握过无数个临终时无人过问者的手并合上他们的眼睛,陪伴他们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凭着她们无比的爱心和毅力,为那些无法走动、无力乞求与奄奄一息的可怜人做出无私的奉献。
    1979年,德肋撒修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举世震惊,正说明了她那种为爱而奉献、为和平服务的大情操,值得世人敬佩和赞颂。当年,她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说:“我本人不配,我是帮穷苦人代领这个奖。”她把全部的奖金,都用于救济贫苦病弱的事业中。
    1997年9月5日,德肋撒修女在加尔各答蒙主恩召,享年87岁,消息传出举世哀悼。印度替她举行了国葬,出殡的那一天,身上盖的是印度的国旗。遗体抬起时,在场的印度人统统下跪,包括印度总理。这位在生前有“印度之星”、“世界最伟大的乞丐”、“当代活圣人”、“慈悲天使”等多种雅号,表达了人们对她的敬爱与钦佩,2008年天主教会将她列入真福。
    笔者在本文开头用吕蒙正的对联联想到穷人在社会上受人歧视、冷落、抛弃,富人就有人巴结、奉承、溜须拍马。世上雪中送炭的人少,锦上添花的人多。为了纠正社会的不良之风,提倡慈善爱人,向德肋撒修女学习,千万不要欺贫爱富。
    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谨遵新教宗方济各在就职典礼上所说的“誓保护穷人和弱势群体”的训导。

本文标题:从吕蒙正的对联思考慈善爱人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