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创办“希望康复中心”的说明


2004-12-01 16:17:25

    编者按:适逢2004年艾滋病日,我们整理了张士江神父在2002年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提纲,从提纲中可以看出“希望之光”的发端缘起,以及教会对艾滋病的深切关注。艾滋病是一个社会问题,有赖于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最终战而胜之。希望大家用祈祷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支持“希望之光”的工作。

               
    1998年12月,我和任大海神父在香港与乐耀星(Fr Bob Astorino,Fr. Saucci, Fr. Scott)等朋友一起谈到国内日趋严重的艾滋病问题,大家都非常忧虑这个新的社会问题。当时,虽然国内的艾滋病问题还不突出,但大家都知道一旦艾滋病爆发,其后果和危害将不堪设想。当时我曾经考虑北方进德开始这方面的社会服务工作——就是如何在国内预防艾滋病,帮助人们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尽可能地帮助艾滋病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减少艾滋病对社会人群的危害。但由于北方进德和社会环境的条件所限,我们一直无法付诸行动。
                        
    一晃4年过去了,当时设想过的一个机构,如今我给她起名“希望康复中心”(后更名为“希望之光”LIGHT  of HOPE—A Chinese Catholic Aids Initiative 编者注),希望她在大家的关心下,能有效地服务这群特特殊的弱势群体。这是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新尝试,是对当前严重的艾滋病发展局势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回应。

艾滋病的快速传播

    从1980年10月在美国发现第一批5人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以来,到1988年美国又发现了5万多的艾滋病患者。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预言,2000年时全世界的艾滋病人将达250万,但这个预言远远低估了艾滋病的传播速度。据联合国艾滋病防治组织最近发布的疫情报告,当人类跨进2000年之际,全球感染艾滋病毒的人和艾滋病患者已达3400万。该组织发布的1999年艾滋病报告说,艾滋病被发现以来,全球已经有至少1880万人丧失了生命。艾滋病造成的孤儿已达1320万。艾滋病是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疾病。
    如今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艾滋病已经从爆发泛滥期转入了相对稳定期,艾滋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但对于我国来说,由于很多人还不了解和认识艾滋病的严重危害性,不知道防范,艾滋病仍然处于非常危险的爆发期边沿。
    我国在1985年发现了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根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至少有1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有专家学者预言,如果中国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中国将成为亚洲爱滋病感染者第四多的国家。联合国的报告则称,艾滋病流行在中国是个“巨大危险”。人们担心艾滋病的爆发。
    目前,由于艾滋病仍是不治之症,其群体不被社会所接受,倍受社会歧视,因此发现艾滋病患者及其病毒携带者相当困难,其传染的速度也相当惊人。

积极开展和发动预防艾滋病的行动

    艾滋病的流行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使许多国家和地区丧失了大量劳动力,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各国政府都在加大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的力度。
                        
    虽然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艾滋病被公认为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换言之,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方法,但艾滋病可以预防、可以控制,所以,宣传教育是最好的疫苗。因此,我们要唤醒公众的防病意识,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
    鉴于这样一个严峻的艾滋病危害形势,北方进德决定成立“希望康复中心”。我们将通过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向人们提供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与社会联合与艾滋病作斗争。

神学基础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不是因为他们是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携带者,所以我们关心爱护他们。而是因为他们也是人,只不过是社会最边缘的人,但无论如何,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关心和接纳。
    基督降生成人的使命:“派遣我向穷人宣讲福音,向俘虏报告释放,向盲者报告复明,解放被压迫的人,宣布上主的恩赦之年。”(路4:18—19)
    修和:耶稣每次治愈那些传染病人,就是将他们与社团修和。
    在他们身上发现十字架上痛苦的弱者基督。

宗旨和任务


    宗旨就是“笃行仁爱,践行信仰。”
    任务:首先,做好宣传工作,以预防为主。其次,我们将与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举办预防艾滋病的培训班。第三,将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照顾艾滋病人的服务。
                        

张士江神父
北方进德
——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
2002年12月1日

本文标题:创办“希望康复中心”的说明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