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用爱与宽恕克除仇恨报复


2014-05-07 10:10:35 作者:张公显 来源:《信德报》2014年3月27日,12期(总第576期)

    生活在人世间,谁也不可能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与世隔绝,必须和别人相依为命,相辅相成,彼此交往联系。即使一个国家,其政治、经贸、外交等也离不了和邻国发生碰撞、制约、联盟或调整。正因为要相互来往彼此纠缠,所以产生矛盾磨擦也就在所难免。一旦冲突升级,争吵打斗也会随之而来,伤害仇恨报复也会如影随形不期而至,而且因着报仇雪恨情绪的不断加深蔓延,争斗的双方谁也休想获得安宁。小到个人恩怨、大到民族纠纷,哪一个能通过针锋相对的斗争而将矛盾”摆平“?
    近年来,中东一些国家的战争就是非常明显的事例,今天你用非常的手段对待我,明天我就用更残酷更毒辣的方式对付你,仇恨的火焰在各自的胸中燃烧,自杀式的爆炸也就随之频繁发生,致使许多无辜者因此陷入更大的痛苦灾难之中!民间自古就有“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感叹,但是除了耶稣基督所倡导的爱与宽恕之外,恐怕就再没有任何消除仇恨报复的仙丹妙药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流毒不知害了多少英雄豪杰,使他们在报仇雪恨的刀光剑影中顷刻便命丧黄泉而从人间消失,而这种受到伤害便力求报复的心理确实是难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祸根:你报你的杀父之仇,被杀者的儿子过几年再报他的杀父之仇,你的儿子长大后再报他的杀父之仇,这种恶性循环何时才能终止?人的最大失误就是常会指责、记恨别人而忽视反省自己;常会觉得别人都错了而自己没有丝毫错误;常会将别人对自己的伤害铭刻在心,耿耿于怀,但对自己为别人所造成的伤害却常是视而不见或找更多歪理谬论敷衍搪塞甚或以恶为善。正如俗话常说的“人不知自过,蛇不知自毒”,所以也就很难宽恕别人。耶稣基督深知人的这种劣根性,因此也特别强调让我们常常诵念:“求你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别人一样”。如果我们真的具有自查自省的真诚,真的领悟仇恨报复总会无限循环难以休止,那就必须尽力克制而让嫉恨愤怒止于自己。
    记得一位圣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警言:“你想报仇吗?你该知道耶稣的仇还没有报呢!”这句话的寓意非常深刻,如果我们要报自己受屈受冤受辱受害的仇,那就首先要想想自己罪的凶恶,正是因为我们的罪而将耶稣置于死地,使他受苦受难而被钉于十字架上殒命,但他并没有找我们报仇,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怜悯宽恕我们,我们又怎能忍心对自己的兄弟姊妹狠下毒手?即使对那些杀害自己的人,耶稣依然以无限的宽宏大量对待他们:“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路23:34)
    我们是耶稣的门徒,又怎能与他的训谕和他以身作则树立的表样背道而驰?首先致命的圣斯德望紧随耶稣足迹,同样也用超越凡俗的爱与宽恕为那些用石头砸自己的人大声向天主呼求饶赦说:“主,请你不要向他们算这罪债。”(宗7:60)童贞致命圣女玛利亚·葛莱蒂,即使在生命末刻,依然牢记耶稣爱仇教训,为杀害她的青年亚历山大祈求天主宽恕。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遭到枪击后同样也以基督的爱仇精神宽恕向他开枪的凶手说:“我为那个枪击我的弟兄祈祷。我已经诚挚地宽恕了他。”待他痊愈之后,竟专程去牢房看望那个正在服刑的青年。
    特别是在自己遭遇不公、屈辱、伤害或丧失生命的考验中,要真心宽恕确实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强化信望爱三德和对基督圣训反复实践,并常祈求天主赐给我们战胜仇恨报复的圣宠和力量,如此才能在“缺爱症”日益严重的环境中缔造和平。
    社会媒体也曾有过这样一则报道,题为:“人在流泪,心在宽恕”。其中叙述了吉林市年轻母亲张艳伟宽恕杀死自己儿子凶手的感人情节:杀害她儿子张猛的主犯王某,从小被离异父母抛弃,由奶奶捡垃圾拉扯长大,这位老人曾无数次在法庭上向张艳伟下跪希望留孙子一命,而张艳伟也曾想过:若对老人同情,那就对不住死去的儿子,因此更希望主犯能立即被枪毙。在过后的两年里,她被痛苦折磨着,最后终于想到了宽恕;如果这个杀人的年轻人被处死,是不是又会多一位老人像自己一样生不如死?后经法庭调解,主犯由死刑改判无期,她的“宽恕”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赞许。这位仇恨与报复的终止者,更加值得我们这些号称有基督爱仇精神的主内兄弟姊妹,在四旬期内学习和效法。

本文标题:用爱与宽恕克除仇恨报复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