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一位商人的信仰历程


2014-08-07 15:11:14 作者:林林 来源:《信德报》2014年7月31日,28期(总第592期)

    曾在一个心理学的讲座上听到过一句话:“人生要抓住重要的东西牢牢不放。”在繁忙的生活中,时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为我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值得我一生坚持不懈,值得我花费时间、消耗精力、努力坚持的地方。”对于基督徒来说,信仰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信仰会在我们灰暗的日子里增添亮色,在我们洒满阳光的生活中锦上添花,它更给我们的生活与行动赋予永恒的价值。因此,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也无论你身处何境、身在何方,信仰是唯一不能失去的宝贝,唯一值得努力坚持的一件事情。然而现在有很多的教友用金钱代替了信仰,在物质的享受中迷失了方向。本文中的黄人先生在经济的浪潮中,在物质享受的染缸里紧紧抓住了生命中这件重要的宝贝,牢牢不放,成为了一个智慧之子,一位真正的基督徒。已过中年的黄人,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在他18年的经商之路中,始终将信仰置于生命中的首位,他说:“走到哪里,生意做到哪里,信仰就要带到哪里。”信仰也在他繁忙的生活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13年,黄人在信德文化研究所召开的“城市化与移民及牧民”研讨会上发言

一、 少年时代 信仰扎根

    黄人,1960年出生,浙江温州龙港镇人。从爷爷奶奶那辈家里有了天主教信仰,因此黄人出生后不久就领洗成为了基督徒。曾经受基督新教影响的外祖父,认为天主教更正统,因此带领全家信了天主教。外祖父非常喜欢圣经,一有时间就用毛笔抄写圣经,黄人最早也是从外祖父那里接触到圣经。黄人小的时候,经常去外祖父家,每次都会听到讲圣经故事,感到非常有趣。他说:“我的信仰特别受外祖父的影响,打12岁起,从圣经的故事中对信仰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前只是跟着父母偷偷地念经(那时教会信仰还不自由),也不懂得其中的意思,对信仰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在那个不自由的年代,黄人的信仰,甚至整个温州教区教友的信仰,与当时的教区长王益骏神父是分不开的。黄人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温州教会,是他奠定了温州教会的基础。”王神父高瞻远瞩,热衷福传,在当时的情形下,他意识到要想发展教会、传播福音,必须培养一批传道员和一些骨干教友。艰难的信仰环境没有让他的牧灵工作止步,凭着对天主的大爱和完全的信赖,他暗地里把教友们聚到一起,给他们举行弥撒、讲道理,分享聚会,以此加深他们的信仰,培养他们的福传意识。王神父有意识地让骨干教友参与教会的管理,例如:通知召集教友按时间地点聚会,了解教友们的困难,传授教会礼仪,教唱圣歌,辅导慕道者候洗,弥撒前圣经分享、讲道等。就这样,一批传教先生被培养出来了。在神父自由受到限制的年代,传教先生们代神父管理教友。黄人说,在这批传教先生中他受董其体先生和薛安当先生的影响最大。林国权先生去世比较早,1983年黄人去宜山教堂买祭台上用的烛台,接待的正是林国权先生,黄人向他汇报了祈祷所的情况,当他得知是为新开办的县城祈祷所购置物品时,就免费慷慨赠送。这件事黄人至今记忆犹新。黄人的父亲也是那个年代培养起来的讲道先生之一。黄人会悄悄地看父亲写的讲道稿,然后请教一些问题。那时候弥撒常常是在夜间悄悄地举行,而且村子的路口派教友把守着,以防万一。神父不在时,他们的聚会常常有读经、讲道,以及除了圣祭礼仪之外的整个弥撒的礼仪。黄人所属的周家车天主堂是一个培养教友骨干的摇篮。黄人说:“当时我也是参加弥撒和聚会的一员,感觉很温馨、很开心,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培养了我对信仰的热情和执著。”
    黄人15岁的时候,每年的圣周四,王神父都会暗地里组织不同村庄的教友们聚到一个教友村通宵朝拜圣体。很多教友都划着小船前来,热情高涨,黄人也不例外,他说:“通过这样的团体活动,我对天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让我对教会的团体有了很深的感情。这也为我后来成立福传会和上海的移民信仰团体奠定了基础,我认为教会的团体活动非常重要。也就在这时,我也学会了和天主谈心,经常独自偷偷地、默默地向天主祈祷。”教友们在王神父的牧养下,信仰日益坚固,透过神父和传教先生们的努力,温州教会信仰的禾苗没有被圣教艰难的环境窒息,反而注入了一股顽强的生命力,信仰的生命更加茁壮。


1991年,青年学习班的教友们到海岛朝圣、旅游

二、 入伍当兵 遇到亲人

    1977年,黄人参加高考,全学校的文科生没有一个考上大学的,他的大学梦想夭折了。1978年,18岁的黄人走进了部队,被分配到了部队的医院,在那里开始接受医学培训,并主修了麻醉师专业。在四年的部队生涯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在那里,黄人从来没有怕人瞧不起或被视为另类而隐瞒自己的信仰。有一次,黄人为一个叫夏连忠的病人做麻醉时,看到他带着十字架,赶紧问他:“你是教友吗?”“我是。”“我也是。”当病人听到黄人的回答时,惊讶万分,竟然兴奋地从手术台上艰难地坐了起来,握着黄人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手术结束后,黄人亲自把他送回了病房。出院后,夏连忠教友邀请黄人到他家做客,“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家人,全家人都高兴得不得了,我也非常庆幸认识了他们一家。”夏连忠他们村95%都是教友,而且夏连忠是一位老师,同时也是一位传教先生,他带黄人去了教堂,见到了益都教区(山东)的孙智宾主教,同时也认识了聂文督神父,他们很快便成了朋友,在一起聊人生、谈信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人说:“在这里我就像找到了家一样,从此,每到礼拜天,只要有神父到驻地附近的教友村(青州市上院村)举行弥撒,我就向领导请假,到教堂参与弥撒,而且每次都是穿着军装去,在那个年代看到有军人去参与弥撒,教友们都非常惊讶,对我非常热情,也是在这个阶段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教会的大公性,整个教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从来不孤单。”

三、回到家乡 继续行医

    1982年,部队精简,黄人便复员回到了温州老家,到苍南县人民医院担任麻醉师。这时,孙智宾主教、聂文督神父和夏连忠先生经常给黄人写信,鼓励、关心他。在这些字里行间流露着关爱的信件里,让黄人体验到了天主特别的爱,再次深刻地体验到了普世教会一家人的深情。
    黄人到医院上班的第一个主日,就去寻找教堂,得知县城没有教堂,整个县城只有一户教友。黄人主动登门拜访这家教友,他们热情接待了黄人。这家教友说,县城还有一家老家是桥墩的教友和两户从灵江(新街)来县城做生意的教友,主日会到他家聚会。从此黄人加入了这个团体,每主日骑自行车带着妻子、孩子参加信仰生活。当时大家把餐桌当祭台,点上蜡烛,念经祈祷,黄人觉得没有祭台不够神圣,氛围不好,就自己设计请熟悉的木匠做了一个简易的祭台,没有烛台就到宜山教堂去买,没有对联,就自己写。黄人说:“我的毛笔字很差,当时不知道哪来的勇气,但教友们不嫌弃,还夸我写得好。”大家按圣教会的礼仪定期聚会、祈祷、读经,大节日的时候,请神父过来举祭,黄人就学习给大家讲圣经故事。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友的灵性生命不断地得到滋养和成长。后来外地来这里工作和做生意的教友逐渐增多,祈祷所的人慢慢地越来越多,今天这个祈祷所已经扩建成一座大教堂,教友也发展到了1000多人。
    这时的黄人还没向外福传的意识。他说:“我只是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出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在生活中流露出信仰的本质,例如:与教外朋友在饭店或公共场合吃饭时,我会当着他们的面做饭前祈祷,不羞于在他们面前承认我是基督徒。”
    黄人酷爱文学和中国文化,《人民海军报》曾发表他的一篇论文《刀钝怪肉老》。在苍南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在为一位文化局官员做麻醉时,为了缓解病人手术前的紧张心情,黄人就和他聊中国文化,聊唐诗、宋词,他的这份对病人的细心和爱心,以及他文学的深厚功底,感动了这位官员。黄人说:“当时我只有25岁,他很欣赏我,邀请我到他的文化局去工作,听到这声邀请,爱好文学的我心动了。”回到家后,黄人便和家人商量此事,除了父亲一个人外,都没有异议。因为他父亲是位医生,如果儿子弃医从文,他觉得遗憾。王忠法神父得知此事后也对他说,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帮人解决痛苦,医生的工作正好能实现这一目标,你为什么不去做呢?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他,黄人牺牲了自己对文学的兴趣,依然坚持在治病救人的岗位上。
    在十几年的治病救人工作生涯中,黄人本着基督的爱和福音的精神对待每一位病人,从死亡线上挽回了很多人的生命。
    黄旅奏是公社书记,对天主教没有认识,曾经带人砸过教堂,抓过神父和传教先生。后来他的孩子得了重病,教友们得知后,到他家为孩子祈祷,让他深受感动,从此,他对天主教有了好感,天主借大家的手传递了他的大爱,后来他带领一家人领洗入了教。后来,这位退休的书记得了严重的胆囊炎,被送到黄人所在的医院救治,当时他处于休克状态已有生命危险,值班医生一看病情马上建议转院,黄人说:“当时我也在值班,我知道,如果转院的话,病人一定会死在路上。于是我坚决要求就地抢救。外科主任和家属以及在场的教友们在我的坚持下同意了我的意见。在手术的过程中,我恳切地向天主祈祷,求主彰显他的光荣,天主俯允了我的祈求,最后手术非常成功,黄旅奏教友重获新生。”

四、组织青年 投身福传

    1987年,黄人与神父和传教先生们共同成立了“青年学习班”。由于缺乏教材,黄人克服困难,买到了50本由上海土山湾出版的《四福音》。通过学习,黄人开始爱上了圣经,并懂了更多的圣经知识,灵修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青年们在一起学习圣经,学唱圣歌,朝圣,乒乓球比赛、自行车慢赛、象棋比赛,每年夏季还和神父一起到海岛牧灵、旅游。青年学习班每年组织圣诞联欢晚会,因为没有任何教会文艺活动的参考素材,晚会上的相声、小品黄人就自编自导自演。就这样,年轻人愿意来教堂了,堂口的气氛也活跃起来了。
    1995年,在教区长王益骏神父和朱维方神父(现为温州教区主教)的支持下,在高新佑先生的统筹下,龙港成立了“福传会”,黄人任福传会的总会长,各个堂区有分会和分会长,当时约有会员500人左右。福传会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非常活跃,有圣经分享、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朝圣活动、各堂区分会之间的互动、还有乒乓球、野炊等活动,另外还有爱心探访,包括看望病人和孤寡老人、家访、劝化冷淡教友,当时青年们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走访家庭,如果这家有青年,就劝他们参与教会的信仰生活,福传会给当时的教会注入了一股活力。同时福传会还出版了自己的一份季刊——《号角》,黄人任主编,朱维方神父任顾问,遗憾的是只出了两期就被查封了。福传会后来也被取缔了,但福传会的精神深深扎在了青年们的心中,青年们以其他形式或基基团继续活泼的信仰生活。今天当年的福传会的会员,大多成了堂区的骨干。


学员们正在学习圣经

五、弃医从商 借机福传

    1992年,黄人与朋友合伙做起了生意,由于没足够的资金,他四处筹借了10万元,都放在了生意的运营里,没想到,因为合伙人以前欠供货商很多钱,这10万元货款全被供货商扣下抵债了,一分钱也没有拿回来。90年代初的10万元已是相当大的一笔,这一状况就如晴天霹雳把黄人那美好的梦想击了个粉碎,也打破了他原有的平安稳定的生活。他说:“如果没有信仰,我可能会一辈子生活在愤怒和仇恨中。但是,我想到了福音的教导和基督的宽恕榜样,对于坑害我的人,我没有想到报复,也没有怨恨,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现实。”然而他面对巨额债务,面对每天的生活,黄人感到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他的肩上,为了还债,为了生活,他只能放弃医院的工作,选择弃医从商。
    1996年黄人开始做的是礼品生意。这样的生意让他跑遍了全国各地,成为了一名游离的教友。黄人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我会及时找当地的教会,并和当地的神父联系,没有因为生意上的忙而误了信仰生活。”由于生意,黄人总是行走在路途上,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时,他开始有了福传的意识。他说:“每次坐火车、乘飞机都会巧妙地向我身边的人谈信仰,在与客户谈生意时,我也会选择合适的机会向他们传递我的信仰。”不过他发现在传达信仰的过程中,感到了教会知识的缺乏,随即立下志愿,要好好学圣经,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000年,黄人在山东潍坊居住了三年,他积极融入当地教会,协助神父在弥撒后组织教友学习主日圣经,教唱圣歌。周六还去黄埠教堂带领青年人学习圣经,主日下午到临朐水沟村带领圣经分享,这个村就是夏连忠先生的村。他还协助温州在潍坊经商的新教基督徒,当时30多人挤在一个民居里活动,他和大家帮他们租了一个厂房当作教堂,后来人越发展越多,现在已经发展到了800多人,而且他们自己盖起了一座漂亮的教堂。在黄人看来,只要能把人引向天主,能帮忙的地方,绝不推辞。


1996年,福传会筹备的演讲与歌咏比赛现场

六、定居上海 建设团体

    2003年,黄人举家迁至上海,成为了上海的移民教友。黄人所在公司的股东和骨干都是教友,黄人和大家一起每周六晚上学习圣经,分享生活。当时有神父就住在工厂里,和教友们一起吃大锅饭,生活在一起。黄人说,非常怀念那些日子。
    2005年春,一个主日,来自温州龙港的薛纪福、李绍彩、陈绍利、方明曹和黄人在参与了徐家汇教堂的弥撒后,在教堂花园见了面,5个弟兄在龙港时多是福传会的骨干,今天在异土他乡见面格外开心,大家聊起了温州教友在上海的信仰生活,意识到:离开母亲教会的游子,在信仰上很容易懒散,在老家时,母亲会看着你,本堂神父会牵挂着你,基基团会监督着你。现在来到上海,举目无亲、环境陌生,当地教会对于移民教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5个人经过认真商讨,决定在上海组织一个移民教友团体。
    移民团体在成立之初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毕竟教友的信仰认识程度有差异,再加上一些客观的原因,如:做生意很忙,抽不出时间;上海区域太大,有些教友离聚会点太远,无法参加;平日里大小都是领导,他们在新生的团队里有自己的想法,管理上有一定的困难;还有,现在的社会各方面的诱惑力太大,尤其是金钱、名誉、地位、享受等,对人的信仰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把这样一些人聚到一起,聊信仰、谈天主确实有很大的困难。但是在重重阻碍下,五人小组没有遇难而退、失去信心,因为他们相信天主的事业天主管,人只需尽上自己的力量。
    经过电话联系和走访,几十个温州人聚集到了一起,大家同心协力,出谋划策,“温州在沪教友联谊会”宣告成立。联谊会邀请光启社总编田愿想神父担任指导司铎,每周六定点定时圣经分享、学习圣歌。团体迄今已走过了第9个年头,9年来根据需要,团队里有不同职能的分工,爱心小组常到各大医院探望安慰病人,后勤小组是团队活动的保障,每年举行两次避静、两次朝圣之旅,圣诞节的文艺庆祝也是少不了的。大家给团队取了一个昵称:羊群牧场。团体现在成为了移民教友的一个温馨的信仰之家。(有关这个移民团体内容详见“信德”2014年2月27日第8期《回家记》)。可以说,这信仰之家使很多的移民教友重拾了信仰,灵性的生命得到了及时的滋养。
    温州的陈显士弟兄,在上海经商15年了,有一年圣诞节,想去徐家汇教堂参与圣诞节弥撒。由于圣诞节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每年吸引很多教外人前来,教堂常被挤得水泄不通,所以只能提前发票给人们,凭票进堂。陈显士弟兄没能领到票,守门人硬是没让他进去,十几年来第一次进教堂还遇上了这样的事,一气之下他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进教堂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兰英姐妹告诉他,在上海有一个温州的教友团体,圣诞节有几百人一起聚餐,当时他半信半疑地来到伯多禄堂,进入学习班会场时,看到了自己的很多老乡,乡情油然而生,之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团体。通过参加聚会和学习以及一些宗教活动,他的信仰复苏了,一个10年没有回家的浪子又重新回到了天父的怀抱,他说:“太好了,我终于找到天主、找到组织了。”重回教会重获新生的他,前后判若两人,由挂牌教友一跃变成了教会的活跃分子,现在已经是团队的骨干,出任了后勤组组长。圣经学习班的负责人徐明区是团队里成长最快的人,每次聚会他都会积极预习准备分享,记录重点和体会,现在他已经能带领大家开展圣经分享了。谁能想到4年前他只是一个“主日教友”,从来没有接触过圣经。
    当然,团体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黄人说,这正是一个成长的机会,让自己看到不足,承认自己的有限,在主的爱内学习信赖和交托。
    作为移民教友,黄人和他的团体积极融入当地教会,大家主动参加属地堂区的辅祭班、歌咏团、慕道班、后勤服务、以及堂区管理小组。黄人的爱人姜防修在光启音乐学校服务多年,夫妇俩还担任了上海夫妇恳谈会的主席夫妇,每年在上海举办三期恳谈周末,这几年还协助温州、南京开展夫妇恳谈周末,忙得不亦乐乎。

七、信仰事业两不误

    在当今金钱至上的时代,很多人挣钱却迷失了信仰,陶醉于享乐,痴迷于现世。然而黄人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在事业与信仰方面堪称楷模,他说:“信仰是我们人生的重中之重,在信仰内我们能找到人生的意义,也是在信仰内,提升属灵的生命,使我们在世的一切作为都能成为天上永恒的产业。”的确,就如同耶稣在圣经上说的:“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了自己的灵魂,为他有什么益处呢?(路9:25)
    黄人说:“生意做到哪里,信仰也会带到哪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本文标题:一位商人的信仰历程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