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从王徵的墓寻找历史


2005-04-07 11:29:16 来源:信德报(第234期)

    王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城北60公里处三原县张家坳乡官道村。是一座明代墓葬。1962年当地修渠时,墓上碑石遭到破坏,墓也被夷为平地。1990年,文物部门调查证实时补修了陵墓封土。墓高3米,底部周长25米。现在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徵(1571—1644),字良甫,号葵心,晚号了一道人,西安府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人)。父亲是个擅长数学的私塾先生,舅父通晓兵法,善制器械,这对他后来热衷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和从事发明创造产生了直接影响。王徵在入京赴试的数十年里,适逢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传教,他与传教士金尼阁、汤若望、龙华尼、邓玉函等交往甚密,并向传教士们学习拉丁文和西方科学知识,这使他开阔了眼界。根据邓玉函口授,王徵自己笔译,于1627年写成了《远西奇器图说录》,以达到他科技救国的目的。同年受洗入教,圣名为斐理伯。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王徵至北京,当时传教士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在北京修改历法,他便朝夕向他们请教。有一天,王徵提起以前他看到艾儒略的《职方外记》所记的机械,他们三人便把带来的有关机械的书籍给王徵看。王徵十分欣跃,但自己的拉丁文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看懂,乃邀邓玉函一同翻译。邓氏本是医药专家,机械工程不是他的专长,但因王徵再三请求,便答应了。王徵此时虽已五十多岁,但天资聪明,数学是他的家学,机械更是他从小便感兴趣的事。于是由邓玉函口授,王徵笔述并编图,共同写成一部《远西奇器图说录》,天启二年刊于北京。
    王徵中进士后,曾任直隶广平府(今河北永年县东南)、扬州府官和山东按察司 事监辽海军务。他对明统治集团的腐朽残暴统治表示不满,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寄予关怀与同情。在做官期间,注意发展生产,体恤民情,保持平易节俭、廉洁奉公的作风。就是晚年闲居乡里时,对当地官吏的横征暴敛,也亲自出面干涉。尤其是在扬州做官时,对魏中贤阉党一伙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并大胆抗争。当魏忠贤的生祠在扬州建成后,王徵和另一陕西三原人来此,不避风险,拒不朝拜。被时人誉为“关西二劲”。这种刚直不阿的精神在封建官吏中是难能可贵的。
   王徵还有志于抵御满州贵族的入侵。在他入京会考时就曾以举人身份上书皇帝,原以“布衣从戒”报效国家,积极练兵备战。后来,根据这一时期练兵的体会,并参考古代诸家兵书,写成《兵约》一书。不久又著《客问》一书,具体地提出了制敌方略。
    王徵做官以前,在家乡以著书讲学为务,精研理学,并开始从事一些农具和日常用具的改良和发现。他这一时期的科学成就,后被收入《新制诸器图说》一书。其理学著作《两理略》、《辩道说》等,均在这一时期完成。
    后来,王徵将《新制诸器图说》和《远西奇器图说录》两书合刊,统名为《奇器图说》,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力学和机械学专著。当时有“南有徐光启,北有王徵”之说。王徵开创了我国科技史上前所未有的先例,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徵的主要著作有:《学庸义解》、《两理略》、《辩道说》、《历代发蒙》、《百字解》、《兵约》;科技著作有:《西儒书》、《圣经直解》、《西书释译》、《新制诸器图说》等。
杭州为什么辟有传教士卫匡国的墓地

本文标题:从王徵的墓寻找历史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