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巴黎悲剧:为何笑声惹来枪声


2015-01-12 10:20:59 来源:搜狐新闻中心

    导语:《查理周刊》一向为自己嘲讽一切的幽默感而自豪,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欣赏这种幽默和讽刺。这次令人震惊的袭击事件侵犯的不只是新闻自由还有12个人的生命,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其辩护。今天的伊斯兰世界里,的确包括一个异常不宽容、异常暴虐的派系,但恐怖主义不能代表穆斯林的全部。自由与宽容都不能被恐怖分子胁迫。

当西方言论自由遇到穆斯林

    法国不少民众以及新闻人表示,这次袭击是对“自由表达权”挑衅,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应受恐怖主义威胁。事实上,西方国家的自由言论和穆斯林经常爆发矛盾冲突。遭袭的《查理周刊》报社向来以辛辣的讽刺闻名,其嘲讽的对象囊括政界人物、警察、银行家和各种宗教教派。这也导致这份小报经常被起诉,包括近些年罗马天主教会提起的14次诉讼。他过去也曾因讽刺伊斯兰教和先知穆罕默德,办公室被投掷燃烧弹。2012年9月《查理周刊》的漫画引发的抗议浪潮,迫使法政府临时关闭驻20多个伊斯兰国家的使领馆。
    其实刊登漫画讽刺伊斯兰先知并非法国独有,2005年9月30日丹麦销量最大的日报《日德兰邮报》就连续刊出过。伊斯兰教反对宗教中使用人的形象,严禁用图形来表现先知,如果刊登穆罕默德的图像被认为是亵渎的行为。当时十一位伊斯兰国家的驻丹麦大使约见丹麦首相拉斯穆森,而时任首相以言论自由不得干预为理由谢绝会见这些大使。随后甚至还发生了意大利部长卡尔代罗利穿着漫画上衣一事,导致利比亚的骚乱,逾千人在意大利领事馆外抗议,警方开枪镇压,造成最少16死50伤。
    巴黎政治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表示,《查理周刊》一直态度傲慢,自从那次漫画危机以来,它就成了新闻独立的象征。可是像在埃及,侮辱宗教是犯罪行为,而且国家一直牢牢控制着几乎所有媒体。身处这样的环境,很多埃及人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公民一样,有时很难理解,西方国家言论自由的原则。2012年,美国人制作的一段在线视频,因为嘲弄先知穆罕默德,在约20个国家引发了抗议,抗议者的愤怒不仅仅源于宗教敏感性、政治煽动或对美国政府的怨恨,还源于许多人以“自由”一词形容的诉求。不过这个语境下的“自由”,与西方个人主义环境下“自由”一词的用法截然不同。它强调的是一个群体不因身份和价值观而受到严重侮辱的权利,无论这个群体是穆斯林、基督教徒还是犹太教徒。“我们从来没有侮辱过任何一位先知,不管是摩西还是耶稣。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要求穆罕默德得到尊重呢?”一名抗议者说。
    “法国人很喜欢自己的讽刺,”一名法国社会学家说,“法国讽刺的思维就是蔑视一切,认为反讽和批判是好事。但也许并不是所有文化都认同这种想法,这也是事实。”的确,涉及宗教和种族的讽刺漫画很难完全不得罪人,但是枪杀讽刺者的暴徒也是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其辩护的。自丹麦一家报纸首先刊登讽刺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引起穆斯林的愤怒以来,已经过去了近10年。最初的和平抗议和消费者抵制,已逐渐演变为暴力。正如《查理周刊》的一名编辑所说的:“如果有人不喜欢我们,可以告我们,我们也可以为自己辩护。这就是民主。不能扔炸弹,可以探讨、辩论。但是不能使用暴力。”土耳其著名的伊斯兰思想家法土拉-葛兰也表示,正确的回应方式不是暴力。应当采取一切法律允许的行动,来制止对所有备受尊敬的宗教人物的不敬。法土拉-葛兰是土耳其和周围国家数百万穆斯林精神与社会导师。


欧洲国家的“伊斯兰恐惧症”

    土耳其外长表示,恐怖主义是欧洲必须与之斗争的两个因素之一,另一个问题是“种族主义,仇外以及伊斯兰恐惧症,这在欧洲多个地区都正在上升。”9-11事件后,欧洲国家在收紧移民政策的同时,对周边尤其是西亚北非的穆斯林国家不断进行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干预,一次次触动了欧洲穆斯林的敏感神经,让其质疑欧洲仍把自己的祖国当殖民地。
    特别是欧债危机持续多年,欧洲失业率特别是25岁以下年轻人失业率非常高。而穆斯林民众的就业率更远逊于平均值,生活倍加艰难,这助燃了其心中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虽然大多数人最终选择从伊斯兰教内部寻找慰藉,但又很难深入理解伊斯兰教真谛,加之青春期叛逆心重,他们极易受到伊斯兰极端思想和极端组织蛊惑和引诱,进而使一批新生代移民的价值观染上了明显的极端色彩。部分极端分子还在家门口制造马德里火车爆炸案、伦敦地铁爆炸案等恐怖袭击。这些事件也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欧洲上下对整个穆斯林群体的误解。欧洲排外极右翼势力则趁机捞取政治资本、扩大影响,甚至酿成2011年挪威布雷维克案等所谓“复仇”悲剧。
    事实上,过去几年里几乎每个欧盟国家都有排外党派崛起。他们现在会说:“你们看看,这些穆斯林根本不属于我们。他们无法融入社会。”一个少数族群中的极少数人的行为立刻就代表了整个宗教及其信徒。在德国,“爱国的欧洲人反对西方的伊斯兰化”运动日益高涨。每周都有数万人在各大城市游行。而这难免加剧了极端伊斯兰分子对欧洲的报复心理。“如果越来越多的普通穆斯林,被误解、歧视和利用,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向恐怖组织靠拢的时候了。”巴黎政治学院传播学硕士孙航如是说。


他们将如何与穆斯林文化相处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阿拉伯联盟秘书长纳比勒-阿拉比和逊尼派最高学府爱资哈尔大学公开谴责。并表示,这起袭击活动是“犯罪行为”,“伊斯兰教谴责一切暴力活动”。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并非特别不宽容,而今天的伊斯兰世界里,包括一个异常不宽容、异常暴虐的派系,这也是事实。但恐怖主义不能代表穆斯林的全部。
    平日热衷于骂总统、喷政府的法国人,在电视上空前团结。各地都自发出现不同规模的集会,悼念死难者。巴黎共和国广场上聚集了3万5千自发前往的民众,在场的穆斯林人士表示自己前来,正是为了表达自己与国家民众团结一心的意愿。甚至提倡民族主义的法国极右派领袖勒庞似乎也有了转变,她在电视讲话中表示,要区分和我们站在一起的穆斯林人民和伊斯兰恐怖分子。
    此次袭击是对法国政府有关部门发起的挑战,这些部门现在必须追查袭击者,将他们绳之以法。但更为广义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不挑动盲目复仇之火的前提下表达反抗情绪。事件的影响将不仅仅局限在法国,此事件将令整个欧洲社会思考自己的文明未来以及与伊斯兰文明的关系。在民意的压力下,也许将出台更为严厉的文明遏制政策以及同化政策。这反过来又将刺激穆斯林社会的反弹。对于概括任何一种宗教的说法,都应当小心,因为这样做有时候相当于宗教意义上的“种族定性”。我们不要只是强调恐惧和反感,却忽视这个有16亿追随者的宗教内部的多样性。

    本期编辑 晓丰

本文标题:巴黎悲剧:为何笑声惹来枪声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