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与青年朋友谈告解圣事


2006-01-04 09:59:36 作者:北京 杨丽芬 来源:信德报(第252期)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夏令营,几百名青年教友来到山西的板寺山朝圣,我们度过了一个神圣的烛光之夜。那是一个忏悔之夜、和好之夜、也是一个难忘之夜,几乎每一位青年人都妥当地办了告解圣事。
    记得那次的仪式很新颖,很神圣。祭台上明供圣体,大堂里静极了,整座板寺山静极了!朝圣者们在圣体前做默观祈祷,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也在自我省察……与此同时,约有七八位神父听告解,每一个办完告解的年轻人,都能从神父手中领受一根点燃的蜡烛。这圣蜡象征着来自上苍的神圣祝福,也代表了自己的美好夙愿、心灵深处的祈祷,更象征着基督之光,引领着朝圣者徐徐来到祭台前,来到圣体前,宛如身披洁白礼服的新娘来到那等候她多时的新郎前。的确,按教父奥力振、圣十字若望的解释,人的灵魂与天主第二位圣子的关系就是新娘与新郎的关系。然后,他们将蜡烛插立在早已准备好的一盒盒沙土中,随着告解人数的增加,圣体前的蜡烛越来越多,照亮了圣堂,照亮黑夜,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感恩的泪水悄然流下,有什么能比在罪恶的束缚下重获释放的自由,更使人心旷神怡呢?
    目前在国内大城市的教堂内随着新领洗的人数逐年递增,愈来愈多的年轻教友积极参与主日的弥撒,改革后的礼仪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更吸引年轻人踊跃参与,感受教会大家庭爱的氛围,体验天国临于人间的境界。
    但是在告解圣事上,存在着一个不得不引起注意的现象,即多数的青年教友忽视告解圣事。然而,老教友们继续沿袭教会的固有传统,定期或经常办告解,每主日在等候办告解的队伍里绝大多数为老年人,弥撒礼成还没有告完罪,有些告罪的时间过长,对罪的概念一辈子也没弄清楚,絮絮叨叨,陈谷子,烂芝麻,婆媳拌嘴,邻里不和,都要让神父听一听,惟恐犯下“冒领圣体的大罪”。
    另一方面,更多的青年教友(与老教友存在着很大反差),由于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一圣事的意义,因此显得较为被动,逐渐地忽视这一圣事的神圣性,故出现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告解,但并不“妨碍”每次领圣体。为什么年轻人在告解圣事上越来越消极?其理由也不同:有人是不知怎样告罪,“我不知说什么”;有的认为每次告同样的罪,“没什么可说的”;有的羞于启齿,不愿将自己的隐私跟神父讲,尤其不愿意找熟悉的神长告罪。又有些人对罪的意识较淡漠,总有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误心态,“反正我的良心平安”,觉得自己是个“良民”,无罪可告;有些教友即便意识到该办个妥当神工了,但见到那等候的“长龙”便怯而止步,因为弥撒马上要开始了。对这些大城市的青年人来说,生活节奏快,工作量常常超过负荷,有时主日也不休息。诸多种种原因,成为青年人告解的难题,也是对教会的牧灵工作的挑战。
    天主按自己的肖像创造了人,并使人享有他的友谊,分享神的生命。但原罪破坏了应有的秩序,破坏了原始义德所享有的和谐,同时也破坏了人本身的,人与人之间的或人与整个受造物之间的和谐。圣经与教会圣传不断地提及罪恶在人类历史中的临在与普遍性。有时,习惯性的犯罪使其良心变得几乎盲目。“道德的良心能处于无知中,或者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种无知和错误并不时常免除人的罪责”(天主教教理1801)。若要获得天主的仁慈,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过错。“如果我们说我们没有罪过,就是欺骗自己,真理也不在我们内。但我们明认我们的罪过,天主既是忠信正义的,必赦免我们的罪过,并洗净我们的种种不义”(若1:8-9)。众所周知,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与仁爱传教修女会会祖德肋撒修女在世时,为普世教会公认的活圣人,他们都定期办告解,更何况我们呢?
    一部名为《死亡岛》的电影,讴歌了传教士达弥盎神父在夏威夷群岛服务于艾滋病人的感人事迹。其中有这样一组令人难忘的镜头:达弥盎神父划着小船迎接一艘供给岛上所需物品的大船及前来看望他的长上(因隔离,大船不可以到岛上去),当神父目送大船徐徐离开时,他突然高喊道:“会长神父!我要办告解!”大家以惊异的眼光看着这位圣人。两船相距五、六米远时,会长说:“神父,我降福你吧。”但达弥盎神父执意坚持办告解:“我已经好久没有办告解了。”遂在小船上跪下,会长只得请周围的人回避一下……目睹了这一幕的船长激动地说:“我发誓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一刻,以后我路过此地必要脱帽。”办完告解的达弥盎神父心花怒放,“ 啊!我什么都有了。”这时,会长向达弥盎神父跪下说,“然而我却什么都没有。我,一个罪人,你的上司请求你的降福。”看!两位牧者之间的忏悔如此震撼我们的心灵!……当达弥盎神父被感染麻风病之后,他非但没有伤感,反而喜乐地向他所服侍的患者们宣布:“我已经真正成为你们中间的一分子,我们之间再也没有区别了。”
    在本文的开始所描述的那个板寺山的忏悔礼的烛光之夜,也是由两位神父一组一组地相互之间办告解开始的,天主圣神藉此推动使那些青年人皈依。耶稣宣讲天国的第一句话,就是叫人忏悔,“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谷1:14)耶稣召唤人的皈依与忏悔在基督徒生活中应时刻回响,不只是外在的行动,重在内心的皈依,内心的忏悔,厌恶自己的恶行,有改变生活的渴望,期待天主的仁慈并赖他恩宠的助佑。伯多禄三次背主,耶稣以无限仁慈的目光注视他,所产生的具有神益的悲痛和忧伤,是他心灵深处的痛悔,流泪痛哭,以及他痛悔之心的行动,他为信仰作见证倒钉十字架而死。
    慈母教会的宽恕与接纳特别体现在忏悔圣事上。忏悔圣事的出发点就是对天主不堪当的体验,当伯多禄看到装满两艘船的鱼,惊呆了,跪在耶稣前:“主,请你离开我!因为我是个罪人。”(路5:8)当我们领圣体时,我们谦卑地重复相似百夫长的世代名言:“主,我当不起你到我心里来,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灵魂就会痊愈。”《浪子回头》中的小儿子对罪的忏悔,结果他发现一个远超自己所期待的更伟大的仁慈。蒙赦免的忏悔者在心灵深处与天主和好与他人和好,也跟自己和好,回复最初的真面貌。可谓灵性的复活,恢复天主子女的尊严及生命中的多种恩赐,会惊叹天主无与伦比的大爱,其中最宝贵的就是天主的亲情———阿爸,父亲。
    天主教传统中,告解是一件圣事。主耶稣在复活主日,派遣他的宗徒“因他的名向外邦宣讲悔改,以得罪之赦”(路24:47)。赋予宗徒们及其继承人赦免权,“我将天国的钥匙交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缚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缚;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释放。”(玛16:19)历代以来,教会一直运用这种赦罪的权能,代表耶稣主持忏悔圣事的司铎,则以主的圣名聆听认罪,藉天主的恩宠赦免并解除各方面的罪过。使人与天主并与教会和好。
    东方教父金口若望在谈论司祭职时说:“天主没有把这权柄交给天使,也没有交给总领天使,却交给了司铎。”司铎和圣事本身是赦罪的工具,只有主耶稣是唯一的主宰和分施者。他的身份是多层次的,绝对不只是法官一般地审判罪过的轻重。他是最可信赖的朋友,良师,帮助忏悔者分辨信仰生活中的是与非、真理与谎言。支持并鼓励我们告明并克服罪恶势力,并替我们严守秘密。他是神医,耶稣曾经自喻为医生,(谷2:7)医治人类是他的使命,他愿意人人享有更彻底的伦理精神治疗。帮忏悔者查到病因,解除病苦,包扎伤口,抚慰心灵。因此,告解圣事又称为治疗圣事。他更是仁慈的父亲,永远不拒绝怀着一颗悔过的心回归父家的儿女,天父的慈爱永远是主动的,他伸开双臂欢迎、接纳、拥抱那投奔他的忏悔者。
    阿塔德神父(Mark Attard),一位加尔默罗会会士,在罗马享有很高知名度的特殊伦理神学教授,也是一位在梵蒂冈的圣伯多禄大殿内听告解的神父。可以想象,每天都有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当中不少教友由于天主圣神的感动,走向告解亭,他们渴望藉此朝圣之际得到心灵净化。一次,一位三十多年没有办告解的老教友,痛苦流涕地请神父赦罪。神父并没有批评他为什么多年未满圣教四规,也没有指责他为什么多年没尽教友的本分。神父激动地对他说:“欢迎你!朋友!感谢天主赐你主动参与和好圣事的勇气、恩宠。”神父并没有罚他念多少遍补赎经文,而是邀请他到圣体前感恩。
    因此实在没必要将办告解当作信仰生活中的一件难事、一种负担、顾虑重重。使我们迟迟不能走向告解亭,迟迟不走向那耐心等待着我们的主耶稣。和好圣事可以解除我们因罪带来的良心不平安,精神负担,忧虑与困惑。
    《天主教教理》告诉我们,任何罪过,不管如何严重,圣教会没有不可赦免的。有人用绳子比喻我们与天主的联系,犯罪中断了这神———人之间的关系。告解圣事,是主耶稣,唯一的中保与纽带,藉着司铎的手,将绳子的两端打个结,重新恢复了天人合一的关系。人性的软弱,使我们时常犯罪跌倒=绳子断了;爬起来=再接上=绳子更短了,象征着我们与天主的关系愈近了。
    圣诞节指日可待。将临期是一个返回内心,自我收敛,自我反省,以“纯洁的心、光明磊落的良心和真诚的信仰。”(弟前1:5)为降生成人、居我人间的救世主默西亚做准备的时期。如果我们愿意为那诞生在马槽中的小圣婴,准备一些柔软的稻草,一团棉花,而不是带刺的蒺藜,或坚硬的小石块,(这些都象征了我们的罪过)。我们该按圣教会的训导:祈祷、做些善事、做点小牺牲,小克己。同时,清洁一下自己的心灵,使之成为一个温馨的小马槽,以便将圣婴请进来。
    最后,让我们静坐,放松,微闭双目,伸开双手,打开心门。用主耶稣时代的阿拉美语做一刻钟的默祷:Ma-ra-na-tha! “主!请来!”

本文标题:与青年朋友谈告解圣事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