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一位香港修女及其修会与一个地方修会的美丽故事(上)


2018-01-11 13:32:44 作者:张若翰 来源:《信德报》2017年12月24日,46期(总第750期)

一、引言
    2017年 11月17日凌晨3:10,拯望会袁引修女在香港九龙明爱医院安然去世,享年94岁。熟识袁类思修女的亲朋、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同会修女姊妹、邢台教区炼灵中保圣母会的修女、邢台教区的神长教友,纷纷为她祈祷献祭。当天,一批邢台修女及神父在追思弥撒后座谈,深情追念这位爱心无限的前辈修女。


在袁引修女的遗像和灵柩前,摆放的是(邢台)炼灵中保圣母会全体修女敬献的花篮。

    在邢台教区修女和熟悉她的神长教友的心目中,袁引修女就是炼灵中保圣母会的老院长,修女们的慈母严父,一个地方教会最艰难时期的同行者。从1994至2004年,袁引修女曾连续十年到邢台教区赵庄修会服务。她每年在该会所在地,一个华北乡村赵庄总堂住半年或三个月,照顾当地望会、保守和初学生及暂愿修女的陶成培育,陪伴修女们成长,推动修会发展。


郁春景修女在袁引修女的逾越感恩祭中分享

    同月25日在香港荃湾圣葛达二圣堂,拯望会及当地教会为袁引修女举行殡葬弥撒。来自香港教区、河北邢台教区、拯望会、炼灵中保圣母会、荃湾天佑小学、九龙圣德肋撒堂区、“希望之友”团体的神长教友,袁引修女在香港的朋友和家乡上海的亲人参加追思礼仪,并送修女最后一程。


张世斌神父(左一)和王道宇神父(奉香者)代表邢台教区神长教友在袁引修女的追思礼仪上。

  本文是一位香港前辈修女及其修会多年慷慨奉献与一个地方修会顽强成长的美丽故事。原来只想撰文纪念袁引修女,但在收集资料时,不仅袁引修女的故事,而且该修会的历史贡献及地方修会的复兴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促使我对修会这个群体有了更多关注和探究。
    拯望会一个多世纪的在华奉献服务,其成功的教育事业、曾经的辉煌及其卓越贡献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和认知。其实,当我们从昔日中国社会、中国教会、上海教会(原江南代牧区)、香港教会、河北教会(原直隶东南代牧区)及河北女修会的历史视野及维度,来追忆一位世纪修女及其修会的在华临在、服务、贡献,并透视一个地方修会的成立、成长、发展的故事之时,围绕袁引修女、拯望会、前辈修女们、国际与地方女修会、炼灵中保圣母会的故事,时间上跨越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上跨越欧亚。从袁引修女到众多前辈修女们的默默播种耕耘、无私奉献牺牲,教会修女团体为中国社会和教会做出的贡献值得重视,有待深入梳理、挖掘、研究。


晚年的袁引修女

二、袁引修女小传
    香港拯望会袁引修女(1924.05.14—2017.11.17),原籍上海,毕业于上海晓明女中和震旦大学,曾任教于徐汇女中;1943年在上海入会,并于1946年在上海会院宣发初愿;1952年在法国拯望会总院矢发永愿;曾与同会同乡朱兆娟修女合作先后在印尼孟加锡(Makassar)创办“南洋女子中学”(1953),在香港创办“荃湾天佑小学”,为创校校监兼校长,在校长职位上兢兢业业服务了24年(1960—1984);1964年与朱兆娟、施德宝修女合作发起成立了香港“希望之友”(目前该善会已有4000名会员);1985年赴美国进修,回港后在九龙圣德肋撒堂区服务;1994年到河北省邢台教区炼灵中保圣母会服务,2004年停止往返香港与大陆;2011年入住香港上水圣若瑟安老院。2017年11月17日安息主怀,葬于香港长沙湾天主教坟场。


晚年袁引修女和朱兆娟修女(朱兆娟修女的资料参见“海门教区网站”及香港《公教报》)

三、拯望会简史
    拯望会(原名“拯亡会”Society of Helpers of the Holy Souls,简称Society of Helpers)1856年由真福主顾玛利亚姆姆(Mother Mary of Providence 1825.03.25.—1871.02.07.)在法国创办,接受依纳爵灵修——在一切事上发现天主的临在,以及耶稣会神师的指导;其神恩是藉祈祷来援助炼灵,并为所有有需要者服务。1957年5月26日,教宗比约十二世将主顾玛利亚姆姆宣为真福,其纪念日是她去世的2月7日。 1867年,拯望会修女应江南代牧区代牧、法籍耶稣会士郎怀仁主教(Adrianus Languilllat1808-1878)的邀请来华,曾在耶稣会传教区江南(上海)和直隶东南(献县)两个代牧区及北京等地从事教育、孤残弃婴照顾及牧灵福传等服务。


拯望会会祖真福主顾玛利亚姆姆

    拯望会在上海徐家汇圣母院通过举办育婴堂和孤女院收养过万余名孤残弃婴,同时还为孩子们办有幼稚园、聋哑学堂等。圣母院内的刺绣间、裁缝间、洗衣场等服务机构以及上海土山湾工艺品厂为孩子们提供了工作场所。


1867年,会祖主顾玛利亚姆姆(中间坐者)在其房间与首批准备离法赴沪的修女们合影。(供图:拯望会)


    拯望会修女起初从协助耶稣会管理“经言小学/学堂”(1867)起步,陆续在上海主办了3所著名的女子学校:晓明女子中学(1871崇德女校(1898)暨徐汇女中(1934)、启明女校(1904)。晓明女子中学是今日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的前身,崇德女校暨徐汇女中和启明女校是今日上海市第四中学的前身。(其校史图见《结语》部分)

    拯望会于1950年(至1953年陆续)离开中国大陆,先后转往印尼(1951)、香港(1954)、台湾(1960)等地服务。作为一个国际修会,目前,拯望会的104个修女团体在世界24个国家或地区服务,其中包括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


1947年上海行号地图中标注的晓明女子中学和拯望会圣母院在洋泾浜的位置。

    今年适逢拯望会来华150周年,随着袁引修女的去世,这标志着拯望会在华服务的一个时代的结束。

四、拯望会在华服务的贡献影响

    拯望会在1950年开始离开大陆时,上海有十多个国际修会。当年拯望会是在沪服务的修女人数最多的女修会,共有176名修女。她们不但在上海,而且在河北及北京等地从事教育、社会服务、文化艺术及牧灵福传事业。


今日上海市第四中学

    拯望会修女收养、培育的女婴与耶稣会孤儿院的收养的男婴以及当时很多男女青年通过土山湾工艺品厂为近现代中国绘画和雕刻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收养了越来越多的聋哑孩子,1893年拯望會受过专业训练的修女在上海开设聋哑教育部/学校,“開上海聾啞教育之先河”。 1912年圣公会傅兰雅(John Fryer)及其幼子傅步兰(George Brown Fryer)创办上海市盲童学校(今日上海市低视力学校)。前者比后者早了近20年。

    拯望会修女在上海开办的三所女校为近现代的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启明女校曾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著名女校之一,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
    拯望会修女开办的女校不但培养了像袁引修女等终生奉献的修女们,更多是为近现代    中国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包括像著名女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杨绛先生等。


启明女校的著名校友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虽然拯望会姆姆们用宗教性的“清规戒律”严格要求和教育孩子们,其学校以管理严格而著称,但传教士们融合中西科学文化艺术的全人教育办学深获民心、欣赏、接纳。一如启明女校的著名校友杨绛先生在晚年(2002年)曾这样深情回忆其启蒙母校:“我爸爸向来认为启明教学好,管束严,能为学生打好中文、外文基础,所以我的二姑妈、堂姐、大姐、二姐都是爸爸送往启明上学的。” (杨绛《我在启明上学》)启明女校成了杨绛先生的爸爸为其家人读书的首选。



杨绛先生笔下启明女校长廊(上下图:今日修缮后的长廊)。


今日修缮一新的启明楼


杨绛先生笔下的(昔日的)启明学校长廊。


杨绛先生笔下(昔日)的启明楼

    “我们教室前的走廊好长啊,从东头到西头要经过十几间教室呢!” 在杨绛先生的笔下,不但启明为她很大,而且那是她的“新世界”,什么都新奇!以至于近一个世纪后,这位走遍世界的世纪老人仍然难以忘怀昔日爱护她们的姆姆们,还有“月头礼拜”(月首放假)、“跑路”(主日郊游)、“描花”(绘画)、“掐琴”(弹钢琴)、“散心”(膳后散步)、“散心吃饭”具有启明和修会特色的培育描述,也有那些励志词汇、昵称、代名词,如“没志气”(不乖的小孩)、“小鬼”(淘气的小孩)、“小间去”或“去一去”(去厕所)、“问准许”等等。


拯望会姆姆与接受声乐训练的学童们。(拯望会 供图)

    20世纪初期,启明女校的毕业及游艺会等活动被著名《申报》予以关注报道。可见昔日拯望会在华办学的社会影响。其实,晓明女中和徐汇女中为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女子教育事业同样做出过重要贡献,只不过没有像出自启明女校的著名校友杨绛的撰文回忆介绍,不为今日中国社会所知而已。


崇德启明女校课艺(书本)

五、一个地方教会数个女修会的复兴

    改革开放初期,河北教会一如全国教会一样百废待兴,教会男女接班人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急需通过恢复或成立男女修院、修会来培育年轻的男女圣召。


1980年代,献县的老修女们刚回到张庄总堂时的合影。(二排中间为宋秀贞师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各地老一辈神长们首先重视了男圣召的培育——成立大小修院。如大修院,1981年有北京修院,1982年有上海佘山修院,1983年有沈阳、全国和中南修院,1984年有四川和河北大修院及陕西四个教区修院(1992年陕西联合修院的前身),1985年有内蒙和山西修院,1986年有山东修院,1987年有吉林大修院的相继成立。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地方教会才有力量顾及女修会及其圣召的培育。包括河北省在内的各地女修会得以陆续复会或成立。


邢台威赵庄修会:侯进德主教(左三)、神师孙景亮神父(右三)、刘心杰修女(左二)、宋秀贞师姆(右二)与穿着传统会服的暂愿修女们。

   在当时的河北教会,历经“极左”路线和“十年动乱”双重考验而幸存下来的老修女,有的属于国际性修会,有的来自教区性修会。随着教会的复兴,她们有的返回教会,有的同会姐妹重住在一起,开始一起祈祷、福传、工作,寻找亡羊及新圣召,尝试重度奉献生活或简单的团体生活。先是一些老修会的复会,后是新修会的成立,并在复会或成立修会前后开始接受、培育新圣召。这些女青年边工作、边学习、边祈祷,准备入会。


1993年,宁晋边村德兰会张佳琴修女(首任会长)、王宠林主教、孙景亮神父、齐荣敏修女(自左至右)与修女们。

    那些属于国际性修会或受其影响的老修女,如大名主母会的武永波姆姆和王文英姆姆,安国德来小妹妹会的桂英妹、珍美妹、安娜妹主动承担了复兴各自修会的重任。属于教区修会的老修女如献县炼灵中保会的范藏真院长、邯郸圣神会的陈明达姆姆等则是在当地牧人或本堂神父的协助下复会。有些老修女如献县的宋秀贞师姆和香港的袁引姆姆等为姐妹修会的成立及发展做出了贡献。无论在信仰传承,还是在修会复兴、成立及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前辈修女们都曾扮演了积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教会史上也应有她们的一页。


陈柏庐主教(二排中间)、杨祥泰主教(前排左二)、孙文元神父(前排右二)等与邯郸圣神会修女们。

    无论是重新恢复的老修会,还是新成立的年轻修会,当时都缺少年富力强和有培育及管理经验的陶成者。在没有昔日的会宪和会规的情况下,老神长和老修女只能带领年轻的修女们摸石头过河,边恢复或成立,边寻找以前的会宪、会规,参考借鉴先恢复的修会的经验,重新制订,慢慢地成长、发展。有的教区干脆通过相识的神长把年轻圣召送到较早复会的修会代培,包括代为接受入会、发愿等。


安国德来小妹妹会复会初期(1987),安娜妹(前排右三)、珍美妹(中间)、桂英妹(左三) 与首批入会者。

    在当时,大名主母会是由武永波姆姆和王文英姆姆于1984年基督君王瞻礼复会,正式接受望会生,在河南濮阳(教友家中)和河北大名低调培育圣召。献县炼灵中保会是由刘定汉主教在一批老修女的协助下于1986年正式复会。(献县修会接受、分享拯望会的部分神恩,2001年更名为“圣望会”。)景县善导圣母修会是范文兴主教于1985年复会。 安国德来小妹妹会是1987年2月在安国本堂王允璞神父的推动及建议下,获得保定教区的同意后,由桂英妹、珍美妹、安娜妹三位老修女复会。宁晋边村德兰会是王宠林主教于1988年10月复会。邯郸教区圣神安慰会是陈柏庐主教在孙文元神父协助下于1988年复会。唐山无染原罪圣母传教修女会是在刘景和主教于1990年6月成立。邢台炼灵中保圣母会是侯进德主教在献县修会协助下于1990年9月成立,拯亡会接力协助。石家庄教区若瑟会是蒋陶然主教于1995年7月(在石家庄于1991年10月成立的德来小妹妹会分会的基础上)复会。

(未完待续)

更多照片参见:(上)一位香港修女及其修会与一个地方修会的美丽故事

 

本文标题:一位香港修女及其修会与一个地方修会的美丽故事(上)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