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教宗方济各 2023年第57届世界为社会传播日文告


2023-05-18 08:15:30 作者:教宗方济各 来源:信德网

用“心”发言

“在爱德中持守真理。”(弗四 15)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

过去几年,我一直思索“来看一看”和“聆听”这两个动词作为良好沟通条件的意义,在第 57 届世界社会传播日文告中,我愿把重点放在“用‘心’ 发言”。是我们的“心”激励我们行动、观察、聆听,是我们的“心”带动我们走向一种开放、包容的传播方式。我们一旦练习聆听──那需要等待和耐心,以及放下带有偏见的主张,我们就能进入活泼的交谈与分享,即是一种友善的沟通。若能以一颗纯净的心聆听,我们也就能在爱中秉持真理发言(参阅:弗四 15)。我们不应害怕宣扬真理,即使有时可能会令 人感到不舒服;却要害怕自己没有用爱、没有用心去宣讲真理。正如教宗 本笃十六世所写的:“基督徒的纲要,就是拥有一颗可以看到的心。”[1] 这颗心以跳动显露出我们真实的身心灵,因此必须受到聆听。这使聆听者调整自己的频率,与对方保持同样的波段,好能在自己心中听到他人的心跳声。那时,就会发生相遇的奇迹,使我们能以恻隐之心相互注视,以尊重的态度接纳彼此的脆弱,而不是凭着道听涂说来判断人,并种下不和及分裂的种子。

耶稣警告我们,每一棵树都能凭它的果子而被认出来(参阅:路六 44): “善人从自己心中的善库发出善来,恶人从恶库中发出恶来,因为心里充满什么,口里就说什么”(路六 45)。因此,为了要在爱德中传达真理, 必须先净化自己的内心。只有以纯净的心聆听和发言,我们才能看穿表象,作出分辨,并在这复杂的世界中,克服那无助于我们的模糊信息。要求我们用“心”发言,这召叫彻底地挑战了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如此倾于冷漠和怒气填胸,有时只凭不实,甚至是伪造的信息,便要人信以为真。

以友善的方式沟通

以友善的方式沟通,意思是那些阅读或聆听我们的人会认同我们,因而乐于去分担这时代一众男女的喜乐、恐惧、希望和痛苦。以友善态度发言的人,是因为关心而为对方着想,并保障他们的自由,不去侵犯他们的自由。 哥耳哥达的悲惨事件发生后,有一位神秘的旅客与前往厄玛乌的两位元门徒对话,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看到这样的风格。复活的耶稣用“心”与 他们交谈,以尊重的态度陪伴他们痛苦的旅途,以爱而不是以强迫的态度来开启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了解所发生之事的深刻意义。确实,他们能喜悦地宣称,当祂在路上向他们解释圣经的时候,他们的心是火热的。(参阅:路廿四 32)

在一个充斥着两极化和对立的历史性时期——遗憾的是连教会团体也无法幸免——履行“发自内心、张开双臂”沟通这项承诺,并不只涉及传播界, 其实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都蒙受召叫,要寻求和讲论真理,并怀着爱心行事。特别是我们基督徒,更是不断地被提醒,要“谨守口舌,不说坏话”(咏卅四 14),因为正如圣经所教导的,我们不可以用赞颂上主的同样口舌,来诅咒按天主肖像所造的人(参阅:雅三 9)。我们不可口出恶言,“但看事情的需要,说造就人的话,叫听众获得益处。”(弗四 29)

友善的交谈,有时甚至能软化最坚硬的心。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所描述。我想到的是《约婚夫妇》(Promessi Sposi)第廿一章令人难忘的一页,其中女主角路济亚(Lucia)真心诚意地对一位无名男性说话——他饱受内心的 折磨——而他最后屈服于爱的温柔力量。我们在与人相处时也会体验到,温和良善不只是一种“仪表”,而是治疗“残暴”的解药,因为残暴会毒害人心,使人与人的关系恶化。在媒体界,我们需要友善的沟通态度,为避免助长怨恨,激起愤怒,使冲突产生,反而要帮助人们冷静地反省,以判断且尊重的精神来解读人们所处的现况。

心与心的沟通:“爱善,就能说出善言善语”

“用心发言”的例子,最鲜明也是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教会圣师方济·沙雷(Francis de Sales)的例子。我曾在他逝世400周年时,发表《一切都归属于爱》(Totum amoris est)宗座牧函。除了这个重要的纪念日外,我也愿意提及另一个2023年的纪念日:今年是教宗碧岳十一世宣布圣方济·沙雷为“天主教新闻记者主保”,并颁布通谕《一切混乱的事物》(Rerum Omnium Perturbationem)的百年纪念。圣方济·沙雷是一位聪颖的学者、多产的作家、思想深刻的神学家,他在17世纪初期曾任日内瓦主教,那时正是与喀尔文主义(Calvinism)争论最激烈的困难时期。他态度温和,富有人情味,并乐意与每个人耐心交谈,特别是与那些不赞同他想法的人, 这使他成为天主慈爱的绝佳见证人。我们可以这样形容他:“亲切温柔的言语,能使友人增多,并能感化仇人;同情的话,能使友好的往来敦厚”(德六 5)。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心与心对话”,这话激励了好几个世代的信徒,其中一位就是圣若望‧纽曼(John Henry Newman),他以这句话作为他牧徽的座右铭:“心与心谈话”(Cor ad cor loquitur)。他的信 念是“爱善,就能说出善言善语。”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他认为沟通绝不能沦为人工化,沦为市场策略,沟通是一种心灵的反映,反映出爱的核心,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以看到核心的表面。对圣方济‧沙雷来说,我们正是“借着一种微妙及强烈的结合过程,在内心并透过内心,得以认识天主。”圣方济·沙雷因为认真地也去爱而能与聋哑的乞丐马丁沟通,并成为朋友,也因而被称为有沟通障碍人士的保护者。

这位圣人——日内瓦主教,藉由他的著作和生活见证,以这个“爱的准则”来提醒我们:“我们在沟通时说什么,我们就是那种人。”这准则与今日的沟通常态大相径庭。今天我们所体验到的“沟通”尤其在社群媒体往往遭到滥用,好让世人看到的不是真实的我们,而是我们希望他们所看到的我们。圣方济·沙雷把他的作品分发给日内瓦的教会团体。这个对新闻的直觉,使他很快地就享有盛名,传到他的教区之外,至今不衰。圣保禄六世观察到,他的作品让人读来非常愉悦、有益,且令人感动。[2] 如果我们看看今天的传播界,这些不正是一篇文章、一个电视或广播节目,或社群媒体贴文应该有的特色吗?愿那些在传播界服务的人,能被圣人的温柔启 发,以勇气和自由来寻求并宣讲真理,且拒绝诱惑,不使用煽情及争辩的语句。

在同道偕行历程中用“心”发言

正如我曾经强调的,“在教会内也是如此,非常需要去聆听和倾听别人。这就是我们能给予彼此最珍贵,也最富有动力的礼物。”[3]不带偏见地聆听,专注而真诚,会让人以天主的风格发言:富于关怀、感情和温柔。我们的教会亟需点燃心火的沟通,在伤口上敷以软膏,光照着在人生路途上的弟兄姊妹。我期待教会的传播,能知道如何接受圣神的带领,既柔和又具有先知性,并能为了在第三个千年推动她蒙召作出的美妙宣讲,而找出崭新的形态和方式。愿社会传播能以与天主、与近人的关系为核心,尤其是与最急需的人的关系;能知道如何点燃信德的火焰,而不是保存自我指涉的旧习惯。我期待一种基于谦卑的聆听、勇于发言的沟通,使真理永远都不会与爱德分离。

促进和平的语言,化干戈为玉帛

旧约箴言中说道:“柔语能粉碎硬骨”(箴廿五 15)。今天,我们比过去更需要用“心”发言,以培养一种和平的文化,来取代战争;开启可以交谈与和解的途径,以取代仇恨和敌对。众目共睹的全球性冲突,是现在我 们所面对的情境,我们急需维持一种没有敌意的沟通方式。我们必须克服“迅即抹黑对手、为对方冠上侮辱性的绰号,而非开展公开和彼此尊重的对话,尝试寻求更深入的共识”的恶习。[4]我们需要的沟通者,是能开启对话、致力促进裁军,化干戈为玉帛,并消弭那潜藏我们心中害人害己的好战心态,正如教宗圣若望廿三世在《和平于世》通谕中以先知性的口吻所作的呼吁:“只有相互信赖,才能建立和平”(《和平于世》,113)。 这样的信赖所需要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大胆且有创意的沟通者,愿意去 寻找能使彼此相遇的共同立场。现在世人恐惧爆发的战争继续恶化,像 60 年前的情形一样,生活在阴暗的时刻,我们也必须在沟通传播方面尽快阻止历史重演。听到有人轻易地开口要毁灭人和土地,实在令人感到不寒而栗。不幸的是,话语时常会转变成为野蛮暴力的战争行动。所以我们要摈弃所有好战的词藻,以及操纵真理的各种形式的宣传,那些宣传,都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目的来扭曲真理。我们应该推动的传播形式,是帮助人创造出能解决人民与人民之间冲突的情况。

身为基督徒,我们知道将来是否会有和平,取决于人心的改变,因为战争的病毒来自人的内心。[5]我们要从心中发出正确的话语,以驱散使世人封闭和分裂的阴影,并且要建立一个文明,比我们所领受的要更加美好。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投身其中,而在传播界工作的人更要有这样的责任感,好使他们因视他们的专业为使命而全力以赴。

愿主耶稣——发自天父心中的纯洁圣言,帮助我们,使我们所传播的皆是忠实、透明和友善的。

愿主耶稣——降生成人的圣言,帮助我们聆听众人的心跳声,以重新发现我们众人都是弟兄姊妹,摈弃使人分裂的敌意。

愿主耶稣——真理与爱的圣言,帮助我们以爱德说出真理,使我们能成为彼此的守护者。

教宗方济各

罗马,拉特朗圣若望大殿
2023年1月24日,圣方济‧沙雷主教圣师纪念日

(天主教会台湾地区主教团 恭译)

注解:
[1]《天主是爱》通谕,31,(2005年12月25日)。

[2] 参阅:宗座公报「Sabaudiae Gemma」为圣方济‧沙雷主教圣师诞生400年(1967年1月29日)

[3]第56届世界传播日文告(2022年1月24日)。

[4]《众位弟兄》通谕,201,(2020年10月3日)。

[5] 参阅:第56届世界和平日文告(2023年1月1日)。

本文标题:教宗方济各 2023年第57届世界为社会传播日文告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