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河间天主堂摭识


2006-08-30 11:00:14 作者:李泗 来源:信德报(第276期)

    天主降生一千八百六十一年,大清咸丰十一年夏,法籍神父郎怀仁主教从献县张庄启程,顺驿路北上,来到河间。当时河间非常繁华,交通便利,城区大约有三四万人口,是冀中一带最大的城市,为府、县治及兵治中屯卫、沈阳卫、天津卫所在地。早在明末,先行者利玛窦神父就曾到河间播布过天主的恩泽,形成了河间最早的信仰团体,后来北京教区又一度设立河间总铎区。然而,直到郎怀仁主教1861年将直隶东南教区总堂从威县赵庄迁到献县后,他遗憾地发现,河间城内并无供“习教之人”供奉、瞻拜天主的教堂。这次来河间,显然,他的目的非常明确。
    事情进行的很顺利,我们现在无从得知郎怀仁主教与姓景的知府及姓耿的知县最初的接洽情况,总之事情办成了,教区用“永租”的方式,得到了河间城内西大街路南一个叫大仓的地方,共有地十亩零八分三厘五毫五丝十忽。咸丰十一年七月,由河间府及河间县钤印核准发给契约,“将此地给付主教郎以为习教民人永远租业,庶便建造天主堂及传教士住房、学房等项”。至此,颂扬天主的声音有了固定的场所,天主之光开始照亮俗尘滚滚的河间城区。
    我不知掌握的资料是否准确,河间天主堂经过数十载的努力,应该是到了1922年方达到空前的兴盛。这年,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成街南街北两座教堂,盖西式楼群数幢,同时建立修道院,开办男女两所学校,规模浩大。今天河间天主堂留存的部分二层青砖楼房及拆毁的大量建筑,如果记载无误,应为这年所建。
    时间到了1554年3月,我在与河间天主堂仅一墙之隔的一处住宅出生了,在温馨的颂经声及悠扬的钟声的氛围内,我懵懂的婴孩时期必定充满了喜乐!上学后,我每天背着书包都要经过天主堂,虽然那时教堂已改作政府机关,但天主堂的独特建筑仍让我感到无比新奇和莫名的向往。我经常透过灯笼花院墙往里窥看,静静地欣赏着院内森森青木笼罩下的假山及荫庇的一座座房屋。有意思的是,1966年文革中,我竟然做为河间全县小学红卫兵负责人之一,搬进了政府院内,我们的“指挥部”就设在今天河间天主堂所在的二楼……我常常想,我是有福的,不论出自什么原因,我为什么总是离天主那么近呢?虽然我直到去年方才领洗,但我始终在上主的关爱与俯视之下。

    现在的河间天主堂,仍在原址,虽然规模不及过去,幸甚的是信仰的力量却是愈来愈状大了,从最初(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几十个人聚会,已发展到节日可达千余人。郎怀仁主教当初擎起的薪火,已燃成一势!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查阅到了相关郎怀仁主教的一些资料,发现这位对天主负责的,完全地投顺和献身的伟大的布道者,真正做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世俗之人,也对他充满了尊敬,清代有一桩闻名天下的“张文祥刺马”案,不论两江总督马新贻一方,还是为友报仇的张文祥一方,传说都对郎怀仁主教礼谦有加。为什么?因为郎怀仁主教不仅对上主有完全的爱,对世人也有完全的爱!他在献县圣心主教座堂短短几年之间,就在河间、献县一带开办了22所小学,32所孤儿院。1865年调任江南代牧区后,又创办了江苏最早的小学“达义小学”以及医院、孤儿院等许多机构,同时还建立了中国第一座预报天气的气象台,为航海提供了极大便利……总之,他为上主创造的人世间增添了数不清的功德!

本文标题:河间天主堂摭识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