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释义:常年期第十六主日(丙年)
2025-07-18 10:59:16 作者:刘铎 来源:信德网
读经一 恭读创世纪 18:1-10a
「那时候,天气正热,亚巴郎坐在帐幕门口。」
历史背景:
这是古代近东地区的午后时分,炎热时人们通常休息。亚巴郎住在帐幕(帐棚)里,符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他居于玛默勒(Mamre),位于赫贝龙附近,属客纳罕地。
✝灵修意义:
亚巴郎虽年老却保持警醒,这象征圣徒的“内在警醒”——随时预备迎接天主的来临。帐幕门口也象征“灵修的门户”,即人的心灵处于开放状态,愿意接纳天主的临在。
教会训导:
《天主教教理》第2568条指出,天主常在日常生活中向人显现,祂的“拜访”并非只限神圣场所,而是临于日常生活的帐幕中。
「上主在玛默勒橡树林里,显现出来。」
历史背景:
玛默勒是亚巴郎多次与上主相遇之地(创13:18;14:13)。在旧约中,“上主显现”(theophany)常借可见的形式表达不可见的天主。
✝灵修意义:
这是“天主的拜访”,传统上认为是三位天使,天主在他们中显现。教父们常将此视为“圣三的预示”(trinitas in figura)。亚巴郎的体验正是“神圣三位一体”的早期启示。
教会训导:
教父圣奥斯定解释此段为“天主三位一体在旧约中的图像”(De Trinitate II, 11),强调基督信仰并非违背旧约,而是其实现。
「亚巴郎举目一望,看见三个人站在对面。」
历史背景:
旅人在沙漠中旅行往往极其困难,因此接待旅客是古代近东社会的重要义务,也是正义的表现(cf. 约伯记31:32)。
✝灵修意义:
三人象征圣三一体,亚巴郎的“举目”象征他灵性上的觉察,他能认出这是神圣的来临。天主临于外在形象中,但需内心的光照才能认出祂。
教会训导:
圣若望金口提醒信友:“我们若在最小弟兄身上辨认出基督,就必得赏报。”(参玛25:40)——与亚巴郎类似,基督徒也需接待隐藏的基督。
「他立刻就从帐幕门口跑去迎接他们,俯伏在地,说:‘我主,如果我蒙你垂爱,请你不要在你仆人这里不停留就离去。’」
✝灵修意义:
亚巴郎以“跑”和“俯伏”表现出急切与谦卑。他称他们为“我主”(אֲדֹנָי Adonai),并以“仆人”自称,显示了对天主的谦卑臣服。天主的来临从不强迫人,祂愿人自愿邀约祂进入。
教会训导:
这句话成了祈祷的典范,正如圣神常等待人的回应。礼仪生活中,我们常以类似的祈词表达渴望与主相遇(如 “主,请来救我!”)。
「我叫人拿点水来,洗洗你们的脚,然后在树下休息休息。」
历史背景:
洗脚在古代中东文化中是一种款待旅客的基本礼仪(路7:44)。树荫也常被用作避暑之地。
✝灵修意义:
水与树象征圣洗与圣十字架。在神秘神学中,“洗脚”也象征灵魂的洁净与准备迎接神圣。亚巴郎邀请上主歇息,预示祈祷中的“让主安息于我心中”。
教会训导:
圣若望福音13章,耶稣亲自为门徒洗脚,教导我们彼此服务(教理第1823条)。亚巴郎的行动正预示这基督徒德行。
「你们既然路过你仆人这里,等我拿点饼来,吃些点心,然后再走。」
✝灵修意义:
“饼”在灵修上象征天上的粮,即“天主圣言”与“圣体圣事”。亚巴郎准备食物是一个“奉献”行动,也可视为预示“感恩祭”(Eucharistia)中的圣体款待。
教会训导:
《天主教教理》第1329条指出,圣体圣事也是“主的晚餐”,是基督徒与天主共融的盛宴。亚巴郎的款待乃旧约中的影像(typus)。
「他们答说:‘就照你所说的做吧!’」
✝灵修意义:
天主接受人的奉献,也成就救恩的行动。祂尊重人的自由、回应人的爱。这个应答是天主愿进入人类历史并与人共处的肯定。
教会训导:
就如玛利亚的“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身上”(路1:38),信德与顺服开启了天主救恩计划的实现。
「亚巴郎赶快进了帐幕,到撒辣面前说:‘你快拿三斗面粉,和一和,做些饼。’」
历史背景:
三斗面粉是大量的面(约22升),远超出普通待客所需,显示极尽慷慨。撒辣参与这一行动,体现整个家庭的接待精神。
✝灵修意义:
这是“以家为教会”的典范(domus ecclesiae)。家庭的共同合作成为圣宠工作的场所。
教会训导: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家庭的角色》中指出,家庭是“爱的圣所”与“信仰的摇篮”(参《家庭团体》Familiaris Consortio)。
「他又跑到牛群中,选了一头又嫩又肥的牛犊,交给仆人,要他赶快煮好。」
历史背景:
牛犊是贵重的财产,象征至上的款待。这也有祭献的意味,间接预示了旧约的赎罪祭(参肋1-5章)。
✝灵修意义:
牛犊的牺牲象征奉献最好的给天主。这是旧约向新约过渡的桥梁,终极牺牲是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自己(参希9:12-14)。
「亚巴郎就拿了奶油和牛奶,以及预备好了的羊肉,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吃的时候,亚巴郎在树下侍候。」
✝灵修意义:
“天主与人同食”是极深的神秘图像,预示圣体圣事中天主的陪伴与共融。亚巴郎侍候如同礼仪中的执事与辅祭,是对“圣宴”的服侍。
教会训导:
《教理》第1382条指出,“感恩祭是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泉源与高峰”。亚巴郎预示的是“初期礼仪”的雏形。
「他们向他说:‘你的妻子撒辣在哪里?’他答说:‘在帐幕里。’」
✝灵修意义:
天主不忘记撒辣,即使她“隐藏在内室”,天主的救恩仍临于她。这预示祂对每个人、尤其“隐修灵魂”的关照。
「其中的一位说:‘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来,那时,你的妻子撒辣要生一个儿子。’」
✝灵修意义:
这是直接的预言,象征天主的诺言将成真,哪怕在人看来是不可能(撒辣已经年迈)。这是天主“干预历史”(interventio divina)的明确表示。
教会训导:
《教理》第148条指出:“在信德中,亚巴郎相信天主的诺言,哪怕在人看来不可能。”这正是信德典范。
总结:
这段经文不仅仅是一个款待陌生人的故事,而是天主显现(Theophania)与圣宠许诺(Promissio gratiae)的结合。亚巴郎的信德、热情款待与服侍成为基督徒生活的典范。
他接待的不只是旅人,而是隐藏的天主(Deus absconditus);
他奉献的不只是食物,而是自己的全人全家;
他得到的不只是感谢,而是生命的奇迹——撒辣将在绝望中生子。
教会鼓励我们仿效亚巴郎,尤其在信德、望德与爱德的实践上,以热心接待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天主的临在,并完全信赖祂的许诺。
读经二 恭读圣保禄宗徒致哥罗森人书 1:24-28
1「弟兄们:现在我为你们受苦,仍然觉得高兴,」
历史背景:
圣保禄在写哥罗森书时可能正在罗马坐监(约主后61年),他虽身处患难之中,却仍为外邦信徒写信,表达他的喜乐。这种喜乐并非外在境况的产物,而是源自与基督的深度结合。
灵修意义:
这是典型的十字架神学(Theologia Crucis)。圣保禄在肉身中参与基督的苦难,是与基督共融的表现。正如耶稣在《玛窦福音》所说:“谁愿跟随我,就当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教会训导:
《教理》第618条指出:“耶稣没有除去受苦的苦杯,而是亲自喝了这杯……祂还邀请祂的门徒去跟随祂,并为祂的国度背起他们的十字架。”保禄的喜乐,是一种因参与救恩计划而生的属灵喜乐。
2「因为这样我能在我的肉体上,为了基督的身体——教会,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
历史背景:
这句话容易被误解。圣保禄不是说基督的苦难不足,而是指在“默观性参与基督的救恩工程”方面,教会——作为基督的奥体——仍需继续经历苦难,以成全救恩在历史中的展开。
灵修意义:
这是一种神秘的共融(Communio mystica),即信友与基督同受苦,同得荣耀。保禄意识到他自己的受苦并非无意义的,而是“代补性的苦难”(suffering in persona Christi),为教会(基督的身体)服务。
教会训导:
《教理》第307条强调,天主使人类成为祂工程的合作者,这包括对救恩工程的合作。保禄补充的,是教会时代在地上对福音见证的苦难部分,不是救赎本身的不足。
3「我依照天主为了你们所授予我的职责,作了这教会的仆役,」
历史背景:
圣保禄自称为“仆役”(希腊文:διάκονος diakonos),是教会服务者的身份。他作为宗徒,有特殊的职责向外邦人宣讲福音,教会称之为“福音的执事”。
灵修意义:
这里强调了教会职务的神圣性。所有牧职人员,都是天主恩赐的工具,而非自取荣耀。服侍教会,就是服侍基督。
教会训导:
《教理》第874条指出,教会的职务是由基督设立的,“有不同的恩宠和功能”。保禄以忠实仆人的身分来履行这份使命,正是圣职圣事精神的体现。
4「好能充分宣扬天主的道理,」
历史背景:
“天主的道理”(λόγος τοῦ Θεοῦ Logos tou Theou)即福音本身。保禄的使命,是向万民传扬这启示的真理,尤其是对外邦人。
灵修意义:
传扬天主的道理不是学术行为,而是宣讲福音的牧灵使命。对信徒而言,也意味着我们要以生命与言语宣讲真理,做“天主圣言的见证人”。
教会训导:
《教理》第904条强调:“信友因圣洗而成为基督的先知职务的参与者,应当以信仰的言语和生活作证。”每位受洗者都被召叫“充分宣扬天主的道理”。
5「这道理就是从世世代代以来所隐藏着的奥秘,现在已经显示给他的圣徒了。」
历史背景:
在犹太思想中,“奥秘”(μυστήριον mystērion)是指隐藏于天主计划中的神圣真理,非人靠理性可得知,只有靠启示方能明白。这奥秘就是天主借基督完成救恩,不仅为犹太人,也为外邦人。
灵修意义:
这奥秘的“揭示”,是信仰的恩典。圣徒(所有蒙恩的信友)被光照,明白基督是救主。我们活在启示的时代,有幸在教会中参与并认识这奥秘。
教会训导:
《教理》第1066条指出,基督完成的救恩工程是天主的奥秘,现在在礼仪中向信友显现。“隐藏的奥秘”如今在教会内得以揭示与分施。
6「天主愿意他们知道,这奥秘为外邦人有多么丰盛的光荣,」
历史背景:
旧约时代,救恩主要以以色列为中心。然而在基督内,天主向所有民族开启救恩之门。这是一种救恩普遍性的启示。
灵修意义:
天主并不偏待人。祂在基督内将丰盛的恩典赐予万民。作为外邦信徒的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是在光荣的圣召中蒙召,参与基督的生命与光荣。
教会训导:
《教理》第1260条指出,“凡因不知基督福音与教会,而在内心真诚寻求天主,并在良知推动下努力实践天主的旨意的人,也可获得永远的救恩。”救恩的门向外邦敞开,是福音的根本核心。
7「这奥秘就是基督在你们心中,成为你们获得光荣的希望。」
历史背景:
“基督在你们心中”表达了基督临在的奥秘,圣神藉由信德使基督住在信友内。这是圣神的居住,使人活出“在基督内的生命”(in Christo)。
灵修意义:
信徒的希望不在世界,而在基督临在心中的光荣中。这是“有福的希望”(spes beata),即向天主圣三完全合一的永恒生命。
教会训导:
《教理》第1817条:“基督是我们希望的泉源……他在我们内工作,吸引我们走向父的国。”这句话也是《望德》的具体表达。
8「我们所传扬的就是这位基督,因而我们以各种智慧,劝告每个人,教训每个人,」
历史背景:
保禄强调宗徒使命是基于智慧的教导,而非世俗知识。他使用“劝告”(νουθετοῦντες)和“教训”(διδάσκοντες),意指道成肉身的智慧教育。
灵修意义:
教会的传教使命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让人进入与基督共融的生活。每位信友也要在生活中以智慧言语劝勉他人。
教会训导:
《教理》第851条指出:“宣讲福音是一项永远的任务。”教会不断以智慧教导信友,使他们在基督内成长为“新人”。
9「使所有的人都在基督内成为完人。」
历史背景:
“完人”(τέλειος teleios)不是道德无瑕,而是指“成熟、在基督内完全”。保禄教导的是“属灵成熟”的目标,是神圣生活的终向。
灵修意义:
成圣(sanctificatio)是每位信徒的共同召叫。我们被召“在基督内成为完人”,这就是“成全之路”(via perfectionis)——天主愿人人成圣。
教会训导:
《教理》第2013条说:“所有信徒都蒙召追求圣德……是主亲自说的: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在天之父是成全的一样。”这是教会的恒久呼召。
✨总结:
这段哥罗森书的读经深刻表达了以下几点:
圣保禄的受苦是与基督共同受苦,为教会的益处,是“参与性赎罪”的神学表达。
救恩的奥秘不再是隐藏的,而是在基督内向所有人——包括外邦人——完全开启。
教会是这奥秘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以福音智慧劝勉与教导众人,使所有人在基督内达至成全。
最终目标是“成圣”与“光荣”,即在基督内分享天主的生命。
这是对“基督奧体的神秘”与“普世救恩”的深刻陈述,也是对所有信友的召叫与鼓励:在基督内生活、受苦、传扬,并成全。
福音 恭读圣路加福音 10:38-42
路加福音 10:38
“那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名叫玛尔大的女人,把耶稣接到家中。”
1. 历史背景
这个“村庄”按《若望福音》的记载应为伯达尼(见若11:1),位于耶路撒冷东面橄榄山脚,是耶稣常去探望的地方。玛尔大是这个家庭的主人之一,她和妹妹玛利亚,以及弟弟拉匝禄,是耶稣亲密的朋友(参阅若11:5)。
2. 灵修意义
玛尔大热情接待耶稣,显示出善尽待客之道(希腊文 philoxenia,意为“爱客之情”),这在犹太传统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德行。同时,她的行动也象征爱德的实践。
3. 教会训导
教会鼓励信友要像玛尔大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服务基督,特别是在服务贫者、接待陌生人等方面(参见《教理》2447条,讲论爱德的行为)。然而,这份“服务”若没有内在的信仰与默观,就容易陷入焦虑与烦躁。
路加福音 10:39
“她有一个妹妹,名叫玛利亚,坐在主的脚前听他讲道。”
1. 历史背景
在犹太文化中,坐在“拉比脚前”是门徒的姿态(参阅宗22:3,保禄“在加玛里耳门下受教”),玛利亚因此被视为一位门徒,这在当时女性中是非常罕见和突破传统的。
2. 灵修意义
玛利亚象征默观生活(vita contemplativa),她放下事务性的忙碌,专注于“听道”,这体现了祈祷、默想与与主共处的重要性。她的姿态是“坐在主的脚前”,是一种谦卑、顺服、专注的态度,成为我们祈祷生活的楷模。
3. 教会训导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讲道中提及玛利亚是“在默观中与耶稣心心相印的代表”,而这种默观精神是所有信友必须培养的(参阅《天主教教理》2705-2708条讲论默想祈祷)。
路加福音 10:40
“玛尔大为侍候耶稣,忙碌不已,便上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妹让我一个人伺候你,你不介意吗?请叫她来帮助我吧!’”
1. 历史背景
犹太文化中的女性通常负有款待客人的职责。玛尔大感到自己孤身承担任务,于是向耶稣诉苦,并希望祂来“干预”。
2. 灵修意义
玛尔大虽然出于爱在服侍,但她的焦虑与不满暴露了内心的失衡。当服务没有以基督为中心,而变成个人的“操劳”,便可能失去平安。这提醒我们:外在的爱德行为必须与内在的默观祈祷结合,才能有力量与果效。
3. 教会训导
在《教理》2710条中指出,祈祷并不反对行动,但行动若无祈祷的根基,将失去神圣的目标。玛尔大的问题不在于“行动”,而在于缺乏内在的定向与安稳。
路加福音 10:41-42
“主回答说:‘玛尔大,玛尔大!你为了许多事情操心忙碌,其实需要的只有一件。玛利亚选择了最好的一份,是不能从她手里夺去的。’”
1. 历史背景
耶稣用重复呼唤“玛尔大,玛尔大”,是当时一种带有温柔爱怜意味的语气(可比较耶稣说:“撒乌耳,撒乌耳”——宗9:4),不是责备,而是温和的引导。
“只需要一件”可以译作“唯一需要的事”,指的就是与主的亲密相交,即生命的根源与中心。
2. 灵修意义
耶稣强调“玛利亚选择了最好的一份”,这一份指的是天主的圣言、与主的亲密关系、永恒生命的源泉。这“份”是不可被夺去的,意指这属神的恩宠与救恩,不受外在环境影响。
玛利亚的选择体现了“首重天主”的福音价值——这也是默观生活对行动生活的优先性。
3. 教会训导
圣若望保禄二世在《新千年伊始》通谕中强调:“教会和基督徒的首要任务是圣德,而圣德的泉源是与主的亲密相交。”(Novo Millennio Ineunte, 30)。他指出玛尔大与玛利亚的平衡是今日教会所需的典范。
总结与默想指引:
这段福音不是贬低服务,也不是高举一方贬低另一方,而是:
强调:行动生活(玛尔大)与默观生活(玛利亚)需要结合;
指出:默观祈祷是行动的根基,我们若只顾外务而忽略祈祷,灵命便会枯竭;
邀请我们:在“为主做事”与“与主在一起”之间找到圣神所启示的优先秩序。
圣本笃会的格言“Ora et labora”(祈祷与工作)也正体现了这段福音的智慧:行动应由祈祷所滋养,而祈祷应流溢到行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