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富翁及穷人的比喻


2007-07-18 09:29:25 作者:吕渔亭 来源:信德报(308期)

  这个比喻虽然有点长,但感人心肺、使人有许多反省的机会,又与公审判的比喻、以及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同时并列为三大‘怜悯及慈悲’的象征,表示天父是如何同情人间的那些可怜人。比喻说从前有一个富翁,天天设宴纵情作乐;另有个名叫‘拉匝禄’的乞丐,满身疮痍,天天躺在这个富翁的大门口,他只希望吃些桌上掉下来的碎屑来充饥,但只有狗来舔他的疮痍!不久拉匝禄死了,天使把他送到亚巴郎的怀里,后来富人也死了,他从阴间里远远望见在亚巴郎怀中的拉匝禄,求他叫拉匝禄用手指蘸点凉水给他喝,因为他在火焰中极为惨苦……(路16:19-24)
  相传这位富翁的名字叫DIVES,即拉丁语中的富人。路加虽只寥寥数语,如此形容他的奢侈生活:“身穿紫红袍及细麻衣,天天奢侈宴乐”,足见他如何锦衣玉食,享受人间的福乐。无疑的,在耶稣眼中,这类只知自己享受,对贫穷人却无半点怜悯之心的富人是有祸的,他们死后将进入烈火中去受苦!
  反之,拉匝禄虽满身疮痍、苦不堪言,他坐在富人的家门口,只希望能吃点桌上掉下来的碎屑,可惜连这点微不足道的愿望,他也无法满足,只有狗跑来舔他的疮痍!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有不报,时间未到。比喻接下去就在讨论这个报应问题。那位富人及拉匝禄不久双双逝世离开人间,拉匝禄被天使接到亚巴郎怀中。‘亚巴郎的怀抱’,当年是犹太民族对默西亚时代的一种祈祷,也就是指天国的福乐。耶稣当年已预言,将有许多外邦人进入天国,因此对那位尚是外邦人的百夫长,对他如此有信心,竟有感地说:“我给你们说:将来有许多人从东方和西方来,同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国里一起坐席。”(玛8:11)反之,‘在火焰中极其惨苦’,则指天国以外的炼狱或地狱了!
  故事中的亚巴郎,当时听到了那位富人的祈求,曾作了下列的警世之言;“孩子,你应记得你活着的时候,已享尽了你的福,而拉匝禄同样也受尽了苦。现在,他在这里受安慰,而你应受苦了。除此之外,在我们与你们之间,隔着一道巨大的深渊,即使人即便愿意,从这里到你们那边去也不能,从那边到我们这边来也不能!”(路16:25-26)
  苦尽甜来及乐尽苦来,自古皆然,亚巴郎的这几句话,更证实了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法则。在耶稣眼中,我们似乎不能同时享尽今生的荣华富贵,死后还能享受永福。同样地,一个人若在今生吃尽千辛万苦,死后也似乎没有被上主所遗忘的!这就是报应,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最佳注脚。中国人最希望福禄双全或享齐人生之福;若把这种思想移到宗教信仰上,就成为今生享尽一切物质的快乐,来生更能直上西天享福。这种两全其美的想法,似乎不存在耶稣的福音精神中。我们若翻开四部福音,唯一的一次“今生及永生”均能享福的例子,是发生在那次伯多禄问耶稣,他们舍弃了一切跟随了他,将来能得到什么?耶稣答说凡为了他的名舍弃一切的人,今生必要得到百倍的赏报,来生并接受永生。(玛19:27-30)看起来这似乎两全其美,今生得百倍赏报,来生又享永福。但耶稣这里所指的今生百倍的赏报,毋宁指心安理得、随遇而安,而非吃喝玩乐的那种物质享受。因此那个富人活着时享尽了福禄,死后应该受苦;而拉匝禄生前受苦,现在应该获得安慰了……
  “在我们与你们之间,隔着一个巨大的深渊。”这也是当年的一种犹太观念,认为天堂与地狱或炼狱,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两者互不相通。天堂及地狱的永隔或永恒性,这是一个不易了解之谜,用人类有限的理智,可能永远难以完全理解。但‘永恒’这个观念,却是耶稣福音中的主要思想。曾经有位圣经学者,计算过四部福音中有关‘永恒生命’的记录,他发现至少有廿八次,耶稣曾明确地提到永生这个话题。其实这并不稀奇,耶稣的整个救赎工程,还不是为了想把人灵再带到永恒的天国里去?
  曾有人说:信仰即永恒,因为有永恒才有信仰,这真是千真万确之事。请问世界上有哪种宗教不谈死后永生问题的?若人也像其它动物一样,死了就死了,无所谓死后的存在问题,那我们还要宗教信仰干嘛?正因为人死后还将面对来生,因此宗教才应运而生,我们的信仰当然也不例外。
  你可能会想,人何必一定要有“不可知”的永生?但我认为人若死后没有永生,实在太可怕,也太不可思议了。无论如何,今天的这个比喻,正可提供我们一个思考的机会,苦尽甜来,我们除了庆贺这位乞丐的命运好转之外,应该扪心自问:我今生愿做个小乞丐,死后能在亚巴郎怀中享福,或是更愿做个富人,今生享尽一切荣华富贵,来生却到阴间里去受苦?

本文标题:富翁及穷人的比喻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