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神父的生活是第五部“福音”


2009-06-16 10:13:29 作者:司月小德兰 来源:信德报(总第376期)

    1969年我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家庭,生长在一个神父缺失的时代。
    第一次听到神父这个词,是小时候从一个外教人口中,他是我父亲的一个同事,毫不掩饰地嘲笑我们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遵守天主十诫是多么迂腐。不过他内心却崇尚我父母的为人。
    有一次他在我们全家面前兴致勃勃地谈论起神父来,他说的话今天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了不起的传教演说。他一边比划一边描述他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的一位神父:很有学问,会多种外语,为人十分诚实,严格地自律,受人信任。他说,最有意思的是神父的上衣有两个口袋,一边口袋放的是他个人的钱,另一边口袋放的是教堂的钱。公家的花销他从教堂的口袋出,自己的花销他从个人的口袋出,绝对不会弄错,也从来没人看见他马虎过。
    他说,那位神父服务的村子附近有一条公路,有一次政府修路,在公路沿线堆放了很多的石料和木料。其他地方都要派专人守护,惟独这个区域,不需要人看守,材料也不会丢失。修路的人知道这里周围都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有一个无所不在的天主管着呢,他们已经把道德内化了,不用外在的提防了。
    他说,靠外在的规范管理的人,外在的约束没了,行为就失去自制力了;靠内在规范管理的人,不需要别人管理,自己就靠他心里的天主管理了。
    他把这一切归功于那个神父,他说那个神父的教化提升了一方民众的道德风尚。
    1988年我认识了第一位神父。他不到30岁,是个农家子弟,十分简朴,十分谦和。我在北方的一个大城市读大学,他是那里最大的教堂的副本堂。
    弥撒是拉丁文的,我听不懂,整个信仰处于混沌状态。弥撒后,他端坐在一间整洁温暖的慕道室里,等着各种各样的人前来问天国的道理。有时和专家学者谈生命的终极目标,有时和凡夫俗子聊芝麻谷子。我总会坐在一个角落,听他回答大家的问题,就这样完成了我的信仰扫盲过程。
    终于有一天他注意到了我,送给我几本书:《要理问答》、《跨越希望的门槛》、《师主篇》,这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他告诉我要补洗,我就请他为我行了正式的洗礼,并为我起了圣名——婴仿小德兰。我本来是非常喜欢玛利亚这个圣名的,希望像圣母一样有德行。当别人叫我司月玛利亚的时候,该是多么自豪啊!他很严厉地说:“我在你身上看到很多的骄傲,外语系大学生的优越感也常常表现出来。你就叫小德兰,从今天起效法小德兰的芳表,为你的灵魂有好处。”
    后来,我忙碌着自己的大学生活,根本没注意那个神父什么时候已经不在那个教堂了。
    暑假的时候,到一个乡村去走亲戚,到当地的教堂参加弥撒,发现祭台上的神父竟然是他。弥撒后我欢呼雀跃地跑过去,远远地伸出双手。神父微笑着,安静地站在那里,却没有伸出他的手来。我很尴尬,甚至有些恼怒——神父怎么这么没礼貌。 他还是微笑着,很喜悦地请我进了他简陋的办公室。就坐之后对我说:这里是农村,农村有农村的礼节方式,你用握手的问候方式在你是自然的,在这里教友是不能接受的。
    他服务过锦衣华盖,也服务过布衣草履。神父为所有人,成为所有人,根据各人所能领受的给与训导,全然是为了众人灵魂的益处。
     
    2005年奉主教之命我有机会为教区神父修女做培训服务,认识了20多位神父。看到他们超负荷地工作,任劳任怨;看到他们良善心谦,甘心为仆;看到他们一心靠主,充满力量;看到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我在他们服务的教友中做了个问卷调查:神父在你的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答案十分丰富:神父是我的导师、知己、父亲、母亲、兄弟、儿子、灵魂的医生、生活的法官、助手、生命的护士、警察、卫兵、总是挑我毛病的人、总是给我讲道理的人、永远不会拒绝我的人、不嫌弃我的人、真心惦记我的人、分享的人、带我走正路的人、教会我做人的人、帮我解决矛盾的人……当我把这些结果给神父们看的时候,他们都十分感慨、感动。
    神父是教友心灵的卫士、生命的向导、信仰的加油站。
     
    2008年汶川地震,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同行们十分迫切地想帮助四川同胞,不断地询问一线的朋友:灾难中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回答说:当生命瞬间消逝,生者无奈无助无望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宗教来回答生死的问题,需要永恒的安慰来弥合永恒的创伤。
    神父带给人永生的答案。
     
    前段时间应邀到天主教北京神哲学院做公益项目实施能力培训讲座,院长神父在送给我的书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司铎的生活应该是第五部“福音”,让教友随时可以参考。
    这话说得太好了!福音是我主耶稣生活的呈现。神父的生活是我主耶稣生活的呈现,众人看到神父,就看到基督,就被基督吸引,就跟随基督。
    求天主保佑所有的神父。阿们! 

本文标题:神父的生活是第五部“福音”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