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华人教会礼仪学界的“玲珑珠玑”


2012-03-05 10:42:08 作者:东方 来源:《信德报》2012年2月23日,第7期(总第478期)

——台湾辅仁大学神学院礼仪研究中心创办人钱玲珠教授专访

 

    在全球华人教会团体内,她是目前唯一一位专职从事教会礼仪研究及教学的女教友;她是台湾辅仁大学神学院礼仪研究中心创办人,该机构是目前华人教会中唯一的一个民间礼仪研究机构;她在“礼仪空间”、“圣艺”、“殡葬礼本地化”、“婚礼本地化”、“入门圣事”等多个专题上学有专长,发表论文及文章多篇;她每周一次在礼仪中心网站上编写礼仪电子报发送给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华人,帮助他们明晰礼仪的本真,深受读者喜爱。在她的人生词典里没有“假期”这个词,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因为她是那么急切地盼望能有更多的基督徒来全面深入地了解礼仪、活出礼仪、使灵性生命日益成长。她就是华人教会礼仪学界的“玲珑珠玑”——钱玲珠教授。

一、求学

 

家中唯一的基督徒

    钱玲珠生长在台中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后来家人都成了佛教徒,而她是唯一的例外。在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她应聘到台中天主教圣母圣心修女会开办的晓明女中教书。修女们以信仰精神为本且饱含热诚的办学态度令她很感动,遂开始慕道。

    “我不是一个很乖的小孩,整整听了5年道理,确实感受到耶稣在我生命中的真正临在之后才领受了洗礼。主耶稣被钉的时候是33岁,我领洗时也是33岁,我愿意继续走耶稣在人间的道路。”钱教授说。

 

礼仪研究志趣的缘起

    1990年,钱玲珠被晓明女中委任为“宗教辅导室”主任。读了四年中文系的她,毕业后一直做国文老师,在没有宗教培育背景的情况下就做宗教辅导室主任让她忐忑不安,怕是“瞎子领瞎子”。于是1991年,她利用春假去彰化静山避静院进行了8天避静,期间,天主对她发出了另一种召叫。回来后她跟校长说:“我在晓明女中的工作到本学期结束,请校方找人替代我,因为我要去学神学。”与校长一副吃惊的表情相对应的,是钱玲珠那坚毅而满含向往的目光……


钱玲珠(右)1998年由CUA毕业,与恩师Sr. Mary Collins合影

    当年秋天,在众人的不解及亲朋好友的嗔怪声中,她毅然背起行囊,只身进入辅仁大学神学院。当时很多人都说她:“你怎么这么傻呀?晓明女中是那么好的学校,待遇丰厚,能进去教书不容易。你这一辞职,不但没有了收入,而且去念神学还要交学费,太不划算了。”但是这对钱玲珠来说却一点挣扎感都没有,她说:“当你听到了天主的召叫,就会很高兴地去答复。这就好比妈妈在家里烧菜,突然发现酱油没了,就说‘小三子,你拿钱去巷子口买瓶酱油回来’。我拿了钱就去买。对我来说,就是这么简单,水到渠成。”

    钱玲珠在神学院读书期间,香港的罗国辉神父到辅大神学院讲学,方式非常灵活,让她体会到了礼仪的美好和精神。

    1989年,上海教区金鲁贤主教计划出版中文弥撒经书,请当时在佘山修院任教的罗国辉神父帮忙,罗神父回港请示胡振中枢机后便开始了这项工作。罗神父谦虚地说:“我们广东人都是讲广东官话,不会讲纯正国语,为大陆教会编辑中文弥撒经书有困难。需要到台湾找一个讲国语的,熟练掌握中文写作的人。”于是就找了钱玲珠。1992年、1993年的暑假和1994年寒假,钱玲珠献出三个假期,到香港教区帮忙做上海版的弥撒经书。

    经书的翻译请了很多精通拉丁文的大陆神父帮忙,而钱玲珠负责把他们翻译好的中文内容,与当时已经印行的各种中文弥撒书的经文作对比,使语言通顺。过程非常辛苦,因为甲乙丙三年的都要做,时间相当短,所以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祈祷,其余的时间都是泡在工作里。“每天都要做那么多的对比,很多人会觉得太枯燥无聊,但我却高兴地、耐心地去做,也觉得自己对礼仪越来越感兴趣了。”

    因为是假期,很多神父去度假了,所以主日天罗国辉神父就志愿到各堂区帮忙做弥撒,钱玲珠也跟着他前去参访,看到了香港教区活泼的生命力和礼仪的状况。罗神父还带她到百货公司去看餐具和布料,因为祭台上用的器皿就是餐桌上用的餐具,而祭衣用布,也要精心挑选适合在礼仪中运用的材质和颜色。这些经验让她看到了礼仪跟生活的密切联系。

    后来钱玲珠回到台湾继续辅大神学院的学习。92-93学年,当时神学院学生在院长詹德隆神父的规划下,开始参与辅大净心堂主日的礼仪服务,她就带一些同学前往合作,碰到问题就请教远在香港的罗国辉神父,这使她有了一些实务经验,也令她对礼仪的兴趣更加浓厚。

赴美深造

    1994年,钱玲珠由神学院毕业。她在神学院三年念的是基本神学,每个科目都学。后来辅大神学院为培养自己礼仪学方面的师资,院长詹德隆神父就把钱玲珠派到美国专攻礼仪学。这是因为她之前就比其他同学多一些礼仪方面的经验,院方也请教了罗国辉神父的意见,罗神父也觉得她能学。1996-1998年,钱玲珠远赴美国华府美国天主教大学攻读礼仪硕士学位。

    “实在是圣神的眷顾,我用了两年时间就顺利拿到了礼仪神学硕士学位。1998年暑假回到台湾,在辅仁大学神学院教书,一直到现在。”钱玲珠教授感恩地说。

二、创业

创办辅大神学院礼仪研究中心

    在美国读书期间,钱玲珠有时到当地的华人堂区参与礼仪方面的服务,以回报当地华人教友对她温暖的帮助和照顾。当她毕业要返回台湾时,华人教友对她说:“你在这里帮了很多忙,你走了我们这边怎么办啊?”这句话便挂在了她的心上,回台之后,就考虑怎样既在台湾又能为全球华人教友服务。

    她就跟当时的辅大神学院院长艾立勤神父商议,如果要为更多的华人服务,应该有一个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可以挂在主教团底下,也可以挂在教区或神学院底下。艾神父说:“你到外面去找地方,还不如就在神学院办。”因此就在神学院成立了礼仪研究中心。

    1998年12月8日,圣母无染原罪瞻礼,钱玲珠教授在避静中草拟了章程,后来经院议会通过,成立了礼仪研究中心。目标是推动华语教会的礼仪更新;催化华语教会的礼仪本地化;提供华语教会的礼仪服务;参与华语教会的福传事工;成为华语教会和普世教会的桥梁。
    礼仪研究中心在圣神的眷顾下,顺利成立。耶稣会拨款50万元,院长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在神学院里给了一间大办公室。“当时假如遇到困难挑战的话,可能我就走不下去了。圣神晓得我这个个性,所以一开始的路都给我开得好好的,我就顺势走上去,因此我非常感谢圣神的眷顾。”


发展

    中心自成立至今已度过了13个春秋,谈到最令她开心的事情,钱教授说:“不管我走到哪里,如美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各地,都有人告诉我,我们用了你们礼仪中心网站上的资料,谢谢你们,这些资料都很好。也有西班牙籍神父回国后,给该国的华人教友创办了一个团体,分享圣经的时候就是用我们网站上的资料。这表明,中心网站上的资料真的可以给全球华人教会团体提供一些礼仪方面的素材,让大家能够多了解。这是最令我开心的。”

    后来钱玲珠教授觉得网站是被动等人访问,礼仪中心应该主动出击,即教友需要什么资料礼仪中心就送到他们家去,所以开始为大家发送电子报,把每主日的礼仪安排、圣经分享等内容通过E-mail发送给千家万户。电子报的内容原则上是由钱教授来撰写,但是她也希望大家提供稿件,这个园地是开放性的。电子报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大家觉得这些资料很好用。有人对钱教授说:“你们资料中的每一个字我都会看。”这令她很感动。看到自己的读者这么认真,她就更加努力地投身其中。

    这个小小的礼仪研究中心,已经办过两次研讨会。第一次是2001年1月15-18日举办的国际“礼仪空间研讨会”,讲师群包括台湾和香港天主教、东方正教会的主教、神长、礼仪专家、建筑师等。学员则来自台湾每个教区,甚至远及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包括了天主教会内各种身份的天主子民,以及其他基督宗教的牧师、神父。此外,还有非基督徒的建筑师、学者也来助兴。大家除了由理论层面来探讨,也进入实务经验来分享,并一起关怀礼仪空间的本地化。研讨会办得相当成功。


钱玲珠(左一)在“宗教、建筑与本地化”研讨会上

    第二次是2005年5月13-14日举办的跨领域的“宗教、建筑与本地化”学术研讨会。东方正教会、伊斯兰教、基督新教、道教、佛教、天主教的很多宗教代表和建筑界的学者与会并发表论文,回响热烈。
    钱教授还应海内外主教团、教区、学校、机构等之邀,前往举行礼仪讲座达数百场次。也常应邀参加教会内外的研习会,或在教会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性以及牧民性的文章,并应邀在真理电台提供礼仪教学节目“喜悦的庆祝”,音乐福传节目“高唱新歌”。她也是台北光启社“每日读经”节目主讲人之一,透过广播、网络和影视,听众遍及全世界。中心还积极参与国际性礼仪会议,努力发掘、培育礼仪人才,提供礼仪服务,做得有声有色。
    圣乐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那就是出版黄友棣教授创作的礼仪圣乐——《颂主新歌》,黄友棣教授是国宝级音乐大师,曾创作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杜鹃花》、《当晚霞满天》、《遗忘》等,获奖无数。事情缘于一位旅美教友,他回到台湾后觉得教会礼仪音乐很匮乏,希望能邀请黄友棣为教会谱曲。那位教友给了黄教授一些歌词,但是黄教授不甚满意,因为其文学造诣颇高,对歌词的要求很严,他认为意境不足的词就不会谱曲。后来那位教友经人介绍便找礼仪研究中心帮忙。于是钱教授就准备了包括天主经、圣母经等经文,以及经过她摘录、润色的圣人们的作品,比如圣女小德兰的奉献词等等,交给黄友棣教授,得到了黄教授的肯定,他便开始了为天主教会圣乐谱曲的历程。共创作26首歌曲,最后交给礼仪研究中心来印行。黄友棣教授为教会谱曲时还不是教友,但在生命的末刻,经单国玺枢机付洗归主。
    用钱教授的话说,这不仅是中心的一件大事,对于整个台湾地方教会来说,也相当受到瞩目。歌曲谱写完成后,在辅大举办了音乐会,单国玺枢机莅临并致辞,辅大合唱团及台北一些堂区合唱团和总修院修士们演唱了这些新歌。此后人们又在新竹和高雄开办了几次这样的专题音乐会。其中的一些歌曲录制成了CD。
    在学术研究方面,礼仪研究中心曾经得到美国基督新教的联合基金会(UNITED BOARD)五年经费支持,于2002-2007年间,进行“礼仪空间本地化”和“殡葬礼本地化”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般来说,研究中心应该有几个研究员来专门从事研究工作,但是礼仪研究中心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钱教授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经费不足,再就是台湾礼仪人才太少,所以不容易找到合适的、高素质的研究员。”

 

三、学术成果


    多年来,钱玲珠教授边教学边研究边写作,发表了几十篇有关礼仪空间、殡葬礼、圣艺、感恩礼、入门圣事、礼仪年、妇女神学等主题的文章。有时政府机构的刊物也来请她撰文,有时还应各博物馆之邀发表文章及演讲。
    而钱教授最爱的研究课题是礼仪空间和圣艺。1997年暑假,罗国辉神父带领姚顺神父、钱玲珠以及一位在意大利读书的修士,到罗马及意大利其他城市探访了一些教会的遗迹,那个经验为钱教授来说至关重要。“18天内我们走了12个地方,参访了很多教会的遗迹、圣堂和博物馆,看到许多礼仪空间和圣艺作品,非常感动,也非常有兴趣。”十几年后回忆起来,钱教授仍觉得余味无穷。
    之后她回到美国,Fr. Kevin Seasoltz正巧又开了一门课程——礼仪的空间,即礼仪建筑,让她学到更多的理论内容。1998年从美国天主教大学毕业后,她到芝加哥CTU(Catholic Theological Union)学习了一个暑假的“圣像学”,由天主教东方礼教会的一位神父院长讲授,内容很吸引人,此后钱教授就遨游在这些领域,舍不得抽身。所以她常带着相机,不管走到哪儿,都去拍一些礼仪空间方面的照片,搜集资料,以便研究。事实上她对礼仪的每一个范畴都喜欢,像感恩圣事、入门圣事,也都有涉猎。
    谈到礼仪空间及圣艺研究的意义,她指出:“此二者是用无言之教、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礼仪和信仰的深刻内涵。大家一进入到这个空间里来,就是回到了天主的家,这是非常美好的。”
    目前,钱教授于百忙之中回到母校美国天主教大学研修博士学位,论文主题是婚姻本地化。
    至于为何选这个主题,她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婚姻礼典基本上是西方的,而西方的婚姻主要是夫妻两人的事情。可是我们华人是氏族的社会,对于我们来说,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整个家族的事情。但在我们的拉丁礼里面缺乏这个幅度,所以我就在想怎样把家族的这个幅度也加进来。”
    钱教授表示,中华文化相当重视家庭、氏族,如果能在婚礼和婚姻生活中强调这个幅度,更能彰显婚姻圣事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家庭不健全将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婚姻圣事本来就是要在家庭生活中活出圣事的面貌。
    另外,教廷在1993年颁布了婚姻礼典的修订本,但还没有中文的翻译,所以她想作一些比较,她认为这很有意义。

四、把生命交给主


    因为工作很忙,钱教授没有心思多关照自己的身体。幸好辅大有健康检查,有一年她照超音波,发现肝里面长了一个小瘤。之后好几年她也没顾上管它。大概三四年后去做健康检查,医生很严肃地说那个瘤长大了两三公分,最好再做个详检。钱教授就到了台大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
    听取检查结果那天,她从辅大校门口坐上了513公车赶往台大。她坐在最后一排,心里想:“等一会儿医生会跟自己说什么呢?他可能会说你的生命还有三个月。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就要着手预备自己的殡葬礼,这样才最符合我的心意。”她就开始想象她的殡葬礼要怎么安排。等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的嘴角竟挂着微笑。大概因为自己整天讲给别人听生死的道理,所以对于死亡是没有什么惧怕的。弥撒就是天国的圣筵,在地上吃完了,再去天堂上吃,就是迁居到天乡,这是多么美的图像!那时她突然意识到教学中所讲的每一句话,其实自己也都听进去了,内化了。她有了一个很深刻的经验:天主给的恩宠,自己多多少少能活出一点来了。
    最终的检查结果是没事,医生让她每半年追踪检查一次,她坚持了两年,后来再无暇顾及。“按我现在的工作量这样折腾,身体早该不行、去面见天主了,但是大概天主认为我在人间的补赎还没做完,所以让我乖乖地待着。”钱教授坦然地笑着说。
    很多人说她是工作狂,但是对她来说是不得不,就像孟子所说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她不是好辩,而是不得已。“因为人们对礼仪的需要很多,但在台湾学礼仪的人却很少,如果别人带着使命来请教你却得不到答复,就是对不起人家,所以总要去服务。再说,我们学礼仪也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使命。”
    每天除了教书之外,还有礼仪研究中心的行政职务,准备电子报,回复别人通过电话、邮件或亲自来访所提出的问题,并和学生谈话。周六日如果没有应邀出门提供礼仪培育课程或演讲,她就能够坐下来,快乐地专心写文章,做研究。
    参与华语教会的礼仪革新,是她的兴趣、也是回应天主召叫的使命。祈愿天主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带领她!

五、中国教会礼仪本地化


本地化的本质及意义
    钱教授认为本地化要注意两点:第一,一定要尊重教会的传统;第二,教会也给每个地方文化一些合理的、开放的空间。
    耶稣的救恩不是只在犹太民族当中,而是在每个民族文化当中。以往我们华人都不明白,但是福音的种子早就存在了,要不然也不会有孔子、孟子这样了不起的大思想家,而且他们很多的思想跟基督信仰都有某种程度、不同深浅的契合,所以我们怎样把那些隐性的因子凸显出来,让耶稣的生命诞生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钱玲珠教授在信德文化研究所2011礼仪论坛上汇报亚洲礼仪论坛的成果


台湾教会如何推行礼仪本地化
    本地化是梵二大公会议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会议之后,于斌枢机在台湾大力地推动本地化,推行的祭祖礼仪是很成功的。“但是我觉得我们的努力还不够深入。如婚礼的本地化,只是在礼仪的后面加上拜谢父母、盖章等仪式,其实还需要深化。像殡葬礼,台湾教会已经有“作七”的礼仪,是由赵一舟神父编写的。一般老百姓都习惯为亡者作七,那我们怎么作七?于是就安排了七个圣道礼,宣读不同的圣言,让人们从苦痛当中慢慢走向光明和希望,这也是哀伤治疗的一种方式。我觉得作七和祭祖这些礼仪都很好。而婚礼的本地化还需要再努力。”
    关于祭祖,不仅是台湾,连美国、欧洲的华人也都在做。由于这个议题的重要,钱玲珠教授曾应邀到教会内外很多地方就此作专题演讲。
    台湾教会礼仪本地化未来的方向是什么?钱教授认为还是要深化,华人有那么多的节庆、习俗,我们都可以在礼仪年中涉及。若是做研究,我们先要真的深入到文化的根基里面去看,也要更深地去了解我们教会说些什么,两方面都需要深度了解,再做融合,否则奢谈本地化,只是缘木求鱼。
    一般说来,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中,大家对儒家的接受度挺高的。此外,她认为道家其实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灵修本地化的幅度,道家的很多思想跟天主教的灵修很类似,比如道家的随顺自然,就能呼应灵修上的全心委顺,依靠上主。她觉得在中华文化中深究上主撒下的救恩与信仰的种子,是本地化的方向。
    实际上,台湾仅原住民就有13族,各有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光是他们的礼仪本地化就相当繁复,虽然目前在礼仪空间上,原住民的本地化成绩最亮眼,但还是要再做深度的专业训练,才可以更上一层楼。要推行礼仪本地化,一定要懂得礼仪的真精神,就需要培育礼仪的专业人才,但目前台湾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

内地教会如何推行礼仪本地化
    钱教授对内地礼仪本地化也有深刻的见解,她与姚顺神父观点相似,认为培育是基础,很重要,必须要提升教友们的素质,只有大家对礼仪认识了、理解了,才有可能接受改变,而大部分人都不懂礼仪肯定是不行的。
    本堂神父要有意识地培育教友,给他们安排礼仪培训班,并尽可能邀请礼仪方面的专家前来讲授。
    梵二后教会鼓励教友积极、主动、有意识地参与礼仪,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呢?首先要了解它,教友要努力地参与培育,寻找使自己成长的机会。了解了,才能更深地与基督在礼仪中相遇,和他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因而改变自己的生命。
    钱教授认为,大陆现在越来越多学有专精的学者从海外归来,大家要常在一起分享交流,共同探讨一些礼仪议题,澄清很多误解,然后再把这些种子带到四面八方,如果能在各地生根发芽,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如果可以的话,像礼仪论坛这样的活动应该每年都举办,我乐意每次都参与。也希望国内的神长教友能有机会参与亚洲礼仪论坛。”

本文标题:华人教会礼仪学界的“玲珑珠玑”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