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宣化天主堂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沿革


2004-08-30 08:58:56 作者:刘均 来源:信德报(第219期)

———为纪念宣化天主堂建堂100周年而作(1904—2004)


    由十字相交正方形单元厅,向北即进入大厅部分。长8米宽16米为一横长方形大厅,其靠北墙有两座汉白玉中型祭台,西边为圣母祭台,祭台上部木座上立有真人大小圣母彩色雕像一尊。东祭台为若瑟祭台,祭台之上木座上立有真人大小若瑟捧鲜花雕像一尊。两尊彩色雕像,形像逼真,栩栩如生。东墙立有汉白玉人字火焰形墓碑一块,地下为程有猷主教的墓室;西墙立有汉白玉人字火焰形墓碑一块,地下有赵怀义主教的墓室。该厅两祭台供神父祭献弥撒外,其余大厅空地设有跪台,为主日或瞻礼日供大修士参与弥撒用。大厅的供物与前边长方正厅和侧厅的延续,故结构完全相同。
    再向北,为半圆形单元大厅,靠近半圆形墙前有汉白玉雕成的三层蜡花台,红木漆雕的正祭台一座,祭台台面下正中有羔羊背负十字架雕像一尊,用四根石柱支撑祭台,祭台正中为圣体柜,其上为苦像厅。
    半圆形大厅结构奇特,半圆墙上共有九个长方形尖顶拱形窗户,正面窗有四部福音作者玛窦、马尔谷、路加和若望四大圣史的彩色玻璃镶嵌的全身像,其余窗户均为各种图案彩色玻璃。
    大堂内顶棚彩绘均以小十字架围绕各骨架线条两侧,色调以深色为主,朴素大方。
    大堂内墙面做工讲究,据说所有墙壁抹面,均用石灰膏加鸡蛋清相合,光滑坚固,殿如镜面。
    顶棚的木结构件,除以彩绘装饰,均以桐油三道上漆,故木结构历经百年,不裂,不变形,坚固如初。
    大堂内所用石料取用屈家庄山上青石料。
    大堂面积大,大厅高旷。为达到保温和防晒的目的,设计者采用了加大铁皮与木板空隙的方法,达到了效果。
    设计者独具匠心,整个建筑用料,结构设计,各种构件的造型和造材,均有一定的声学原理,即可消除回音,又能加强声响,使传声清晰而宏亮。石构件表面粗糙吸收回音,木桁架与顶棚形成的琴弦结构,既为建筑物的支撑构件,又起到了装饰和声学效果。

二、宣化天主堂的历史沿革:

    1、初次建堂和被毁(1872-1900年)
    宣化天主堂建堂,可追溯至公元1862年,法国遣使会 儒梅和梁儒望两位神父,在宣化城内牌楼西街购得建堂基地一块。
    1869年首任宣化总堂法国遣使会樊国栋神父号召全城教友慕捐筹款,历经三年在第三任总堂艾儒略神父任职时终于落成。
    圣堂建成后,教务兴旺,原建新堂已无法容纳新增教友,都士良神父在原圣堂一侧续建偏翼,称“人字堂”,1900年7月5日焚毁。
    2、大堂建成后发展阶段和受日冲击阶段(1904-1948年)
    宣化天主堂1927年前归北京教区管辖,1927年成立宣化教区后,即为主教座堂。正房13间,为主教、副主教、本堂神父和餐厅使用。西房7间由驻宣化神父占用,南面为二层小楼。自赵怀义主教上任后,宣化教区成为由中国主教管理自办教会的第一个教区。
    宣化教区当时辖口北十县及张家口市桥东区。机构有:宣化厄玛乌主徒会、宣化大修道院、宣化小修道院、若瑟会修女院和备修院、诊疗所、孤儿院、残老院、恒毅中学、景星小学。
    此后,向国外派遣修生和神父深造,赴罗马学习有夏清颖神父,获得了神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大江以北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之二)

本文标题:宣化天主堂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沿革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