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从地狱到天堂


2013-04-03 10:31:59 作者:王崇喜 来源:《信德报》2013年3月14日,10期(总第527期)

——包头教会与社会联手救助垂危老人纪实

    尊重生命,呵护生命,向一切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是每一位基督徒的光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年来,内蒙古包头天主教会和社会互动,与媒体、政府有关部门联手救助垂危老人赵金良,谱写了一支敬重生命的时代新曲,彰显了“爱”的真谛。

死神即将降临,垂危老人命悬一线
    2010年冬天,内蒙古包头市区西脑包医疗站站长张埃亮教友到土右旗明沙淖乡五盛公村走亲戚,听说有一个生命危在旦夕的可怜人没人照管,立即让人领着前往查看。
    走进这人家,只见残垣断壁,院门已不存在;院内杂草丛生,住房低矮残破,随时都可能坍塌。进入屋内,光线昏暗,地下满是屎尿,空气污浊,臭味令人窒息;屋子窗户上没有玻璃,堵着破被褥和烂纸片,阴冷如同冰窖。
    张埃亮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才借着从门缝透进来的一丝微弱的亮光,把屋子里的情况看了个大概:墙壁和屋顶的椽檩,被烟熏火燎得黑黝黝的,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一个蓬头垢面、肮脏污秽的人,蜷缩在炕头一角的一条破被子里。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这个人一只脚扔在一边,失去脚的小腿血淋淋的,惨不忍睹。张埃亮惊呆了,根本想象不到世界上还有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的人。


赵金良老人所住的残破房子

    老人叫赵金良,已经74岁,无儿无女,打了一辈子光棍。上有一个年近八十的哥哥,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下有一个六十岁的弟弟,患有多种疾病,弟兄各自生活,谁也没有能力照管赵金良。大概三年前,赵金良患上了脉管炎、半身偏瘫和轻微精神病等疾病。那时,村里的人常见他爬着在街上向人们乞讨些吃喝。“房内无水、无电、无火(没煤),因为没有身份证、残疾证、医保证,所以老人病情无法得到医治”,人们说到赵金良都不停地叹息。
    当掀起老人裹着的破被子时,张埃亮感到从没有过的恐惧和窒息——这位老人的左脚已被锯掉,小腿末端是一团已经溃烂发炎的红肉,白生生的骨头清晰可见;右脚由于坏死像套了只黑鞋套,甚至无法辨认出脚的形状。知情人透露,“由于脉管炎疼痛难忍,老人自己用刀子砍掉了左脚。”
    由于老人过去生活散漫,好逸恶劳,和邻里关系不好,村民得知他生病后,大都避而远之,偶尔有好心人给他送些饭菜。虽然村里按五保户给他些补贴,但在这个比较贫困的村子,这些补贴对赵金良老人也只是杯水车薪。乡里、旗里离的较远,没人知道他的情况,赵金良这里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由于得不到医治,他的病情日渐严重,经常发出凄厉的吼叫声,令人毛骨悚然。入冬以来,他便再没有出过屋,饿了渴了就啃几口炕头堆着的不知从哪里弄回来的冻得硬梆梆的白菜,很难想象就是这些冻白菜维持着他的生命。老人很绝望,嘴里不停念叨着:“死了好,死了好!”,痛苦地等待着死神的降临。

教友爱心接力,助老人重获新生
    张埃亮教友听人介绍了老人的境况,也亲眼目睹了老人的惨状,作为曾经参加过全国名医大会、抢救过无数危重病人的医生,对老人的恻隐之情油然而生。挽救生命,刻不容缓。他立即对老人还在淌血的小腿进行了包扎,防止因流血过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然后,又联系了老人的一个远房侄子先临时照顾老人。他自己则跑去十几里外的小巴拉盖村,把当地的天主堂爱心小组人员紧急召集起来(张埃亮曾经在该村担任会长多年),动员大家用实际行动帮助赵金良老人。一时间,五盛公村赵金良老人需要帮助的消息不胫而走。
    冯四奴、池小友、武万银等十几位青年教友马上组织起来赶到赵金良老人家中,接通了电源,安上了电灯,买了取暖煤,生上了火炉,把老人不像样子的家打扫得干干净净。教友们换了好几盆水才把老人的手和脸洗出原来的颜色,还拿来自己的衣服给老人换上,为老人捐款捐物。张埃亮开了处方,先给老人买了一些救急药品,以备不时之需。老人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后,爱心小组又制订计划,轮流换班来伺候他。
    赵金良老人多年不曾有人“光顾”的阴暗潮湿的小屋里有了生气,有了光亮,有了温暖,有了欢声笑语。教友们用自己的微笑和爱心帮助他重新树立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医护人员在给赵金良老人的残肢上药


媒体、社会施援手,赵金良迎来生命晴空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赵金良老人在教会的救助下,渐渐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张埃亮及参与教助的教友们仍放心不下。几天之后,大家带着2300元爱心捐款,再次驱车百里到五盛公村看望赵金良。
    由于教友们的悉心照料,老人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身体也恢复得不错。但赵金良老人不能自理,时刻都需要他人照顾该怎么办?后续的医疗费用怎么解决?假如在救助过程中老人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处理?大家敏锐地感觉到仅靠教会的帮助、教友的爱心,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赵金良老人的命运。于是,大家想到了社会、想到了媒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包头《家庭周报》的记者李学工被教友们的真诚感动,亲自前去调查。李记者听了教友们的详细介绍,又去现场亲自采访了赵金良老人,哽咽着说:“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可怜的人,回去以后一定要动员社会力量拯救赵金良老人。”不久,他写出了纪实报告:《74岁病残老人自行截肢——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并在包头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并向社会发起了一场抢救老人生命的募捐和救助活动,呼吁爱心人士和单位给予老人帮助。
    包头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市残联在得到媒体和教会全面报告赵金良的情况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和慰问。确认报告反映的情况属实后,市、旗、乡有关部门马上对赵金良的现状和救助方案进行了研究。首先将老人送到卫生院住院检查医治,鉴于他尚存的一只脚已经坏死,无法恢复,只好把这只脚也截肢;考虑到他已没有完全的自理能力,也没有近亲属照顾,治疗后便把他送到乡敬老院休养,所有费用全部由政府和市残联负责。乡政府还帮助老人办理了身份证、残疾证、医保证。教会、媒体、政府联手接力,汇聚大爱,撑起了赵金良老人生命的一片晴空。


老人们的休闲时光


幸福的日子在继续
    2012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风雪肆无忌惮地席卷过内蒙古高原。眼看要过年了,赵金良老人现在咋样了?住的地方暖和吗?吃的饭菜可口吗?生活过得舒心吗?虽然老人已经得到妥善安置,但教友们仍在时时惦念着他。腊月二十五,张埃亮教友、李学工记者和十几位教友,冒着凛冽的寒风,再次前往土默特右旗大城西乡明沙村乡敬老院探望。
    走进赵金良在敬老院暖和明亮的居室,张埃亮拉着老人的手问:“大爷,你还认得我吗?”正在和室友拉家常的老人看清来人后,拉着大家的手动情地说:“要不是你们这些恩人救我,我早没有命了。”话还没说完就蜷动两条残腿,非要下跪表谢意。教友们连忙扶住老人。
    敬老院康瑛院长介绍:“敬老院比较宽敞,两人一个标准间。老人们茶余饭后在活动间看看电视、打打扑克、下下象棋。这里有自己的锅炉房,一入冬就开始供暖了,院里有专门的厨师给老人们做饭;老人有生活费,还给他们零花钱……”听着介绍,赵金良也不断插言:“我现在再也不怕冷、不怕饿了。去年给我买了轮椅,出来进去,有专人伺候我。住在这里的老人和管理我们的干部、服务员,都很招呼(尊重)我,再也不用看别人的冷脸、白眼了。要是和以前比较,现在是在天堂上。”老人神采奕奕,脸上堆满了笑容。
    趁着教友们为敬老院打扫卫生、洗衣服、擦玻璃、挂灯笼、贴对联时,赵金良老人神秘地告诉张埃亮:他也“信过教”——“我们村有过教堂,小时候我跟大人们进过堂,念过经,吃过饼饼(领过圣体)。”他还表示:“天主教是个善教,我愿意继续信。”赵金良老人原来住的五盛公村,确实曾经建过教堂,解放后教堂不幸被拆毁,教友大多流失。大家分析,按照他说的“吃过饼饼”的情况,他小时很可能领过洗,否则,根据教会规矩,没有接受洗礼是不能领圣体的。而领过洗,说明他就是教友。
    大家被这突然出现的情况惊呆了。谁也没想到这位饱经风霜的残疾孤寡老人竟是失散了六七十年的主内弟兄!现场立即一片唏嘘和激动。有教友赶忙摘下脖子上的圣牌、苦像,戴在他的胸前;还有教友从书包里掏出圣经送给他,嘱咐他有时间请同室的老人帮忙念念。大家纷纷鼓励他坚持信仰,并表示回去以后把他的情况汇报给神父,一定抽时间来给他施行圣事。道别时,赵金良老人紧紧握着教友们的手依依不舍。

本文标题:从地狱到天堂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