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忆六十年风雨同舟


2007-04-30 16:12:38 作者:孙尚恩神父 来源:国家宗教事务局网站

    《中国宗教》杂志社记者:傅主教对我们《中国宗教》杂志一向关怀备至,而且对我们的编辑也有着直接或间接地教导,让我们获益很深。对傅主教的去世,我们心情都很沉痛。我们知道,孙神父您和主教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相知相亲的亲密朋友。我们想请您给我们谈谈您和傅主教之间的友谊,还有就是您怎么看待傅主教对我国天主教事业所做的贡献?
    孙尚恩神父:非常感谢《中国宗教》杂志社对我们主教的关心!从主教十岁起,我们就在一起,共同度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两个一直没有离开过。1979年7月25日当选为主教, 12月21日(圣多莫宗徒瞻礼日)傅铁山主教接受隆重的祝圣大典,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位自选自圣的主教,也是北京教区主教空缺十五年后的正权主教。当时的人们对宗教的误解还很深,政治氛围还比较“左”,但教会不能没有主教。傅主教籍着他的远见卓识,勇敢而坚定地承担起了主教这一重任。可以说,他是非常有勇气的,这也是他热爱祖国、热爱教会的一种表现。他自己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自己是在“文革”后最困难的时候,走上主教职位的;也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天主给了他这样一个发展的机遇。
    他担任主教以后,考虑到中国天主教发展的问题,因此首先抓培养、教育青年人的工作。他对我说,我们这批人本身已经承担了两代人的任务,再不培养年轻人是不行的。他先后恢复成立了北京教区备修院、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和若瑟修女会。北京成立天主教神哲学院的意义是重大的。就全国来说,中国天主教非常需要有自己的神哲学院。在还没有成立全国性的天主教神哲学院的时候,可以说,我们北京教区走在了前面,北京教区第一个成立了神哲学院。1979年傅主教被祝圣主教,1980年他就筹备成立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并开始招生工作,1982年11月2日,北京教区天主教神哲  学院正式在北京西郊西北旺开学,学制六年。他亲任院长并为修生授课。
    当时,我们的条件是很艰苦的,但主教再三强调,无论有没有条件我们都要成立自己的天主教神哲学院,培养青年人才。当时,成立起来的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的办学条件是很差的,住宿等日常生活的条件都很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曾有外宾来参观。他们评价说:“这是全世界最简陋的神哲学院!”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坚持办学、教书育人、培养年轻人。这是主教的坚强意志表现。1984年主教又主持恢复修女院工作,成立了备修院,1986年停滞了三十年之久的北京若瑟修女会恢复起来,在全国来说也是第一个。他先后选送了十多名年轻神甫出国留学,选送十几位修女、神甫在北京大学进修。被送到国外进修的神甫都学成归来,为北京教区发展打下了深厚基础。他先后培养出了五十多位神甫、六十多位修女,这个是他的一个主要功绩。他病逝前,这些经他亲自培养出的年轻神甫和修女去看望他,令他非常高兴。
    他非常关心青年人的成长。他在培养修生过程中,强调五个方面素质的培养:政治素质、宗教素质、文化素质、工作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他认为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是作为一个合格修生的首要条件。提倡爱国爱教是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基石。“培青工程”被傅主教列为首要工作,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中断过。这是他的遗志,我们会坚持做下去。
    他还应教众要求,恢复建立了天主教会的骨灰堂,在全国来说也是第一个。
    就他本人而言,他善尽牧职从不含糊,有的时候他不顾身体不适坚持在牧职岗位,有时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我们常常劝他不要太过劳累,可他总说,“我是主教,这是我的职责,我不怕累”。他用自己的善表影响着周围的人,他本人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可以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在他临终前,大家都满怀深情地轮流陪伴在他的身边。神甫、修女们为他祈祷,希望他能顺利回到天主的怀抱。当他看到大家一起为他做善后追悼、拜安所、颂圣诗,他在天国会非常高兴。
现在他离开了我们,虽然大家的心情都很沉痛,但是都主动地、竭尽全力完成吊唁和善后工作。一些身体不好的老神甫都要求排班,来陪着主教。我们各堂区都举行九日敬礼悼念他。大家一致表示,傅主教的遗志我们不能忘了,傅主教的教导我们不能忘了,要继承下来,弘扬他的精神。
    记者:关于中国天主教慈善方面的工作,傅主教作了很多贡献。傅主教常说:“左手做的好事,不必让右手知道”。现在主教离开了,中国天主教在这一方面还要做哪些工作?
    孙神父:傅主教在慈善事业方面曾经对我们有过不少教诲。比如我们帮助麻风病人、号召神长教友积极参加赈灾活动、帮扶孤寡老人等,傅主教曾对我说过:“如果我们教会有了钱,不干别的,就拿来做慈善事业,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耶稣以身作则照顾弱势群体,我们基督徒的职责之一就是照顾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从弱小帮起,这也是天主教界帮助政府排忧解难的一个途径。现在,我们的财力不够,但是我们的决心是很大的,大家都愿意去做这个工作。不仅是神甫、修女,而且很多教友也常利用休息时间,在能力所及范围内尽力帮助社会上的弱势人群,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尽量摆脱生活困境。所以,即使傅主教离开了我们,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工作还是要继续下去。将来如果有条件,我们还要扩大天主教的慈善工作。这是教会应该做的,也是傅主教的遗志。
    记者:前面我们谈到您和傅主教相处了六十多年,是从小相知的亲密伙伴,您能回忆一些你和傅主教在一起的生活片段吗?
    孙神父:傅主教念书一直很认真、肯吃苦。他十岁就进入小修道院。他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开始,他的基础不是很好,跟不上进度,学习成绩落后。但是,后来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绩逐渐迎头赶上,经常考试得第一。基本上,在中学期间,他一直保持第一名。“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劳动,但仍坚持英文学习,他总是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戴上耳机练习英语听力。因为刻苦地学习,傅主教的文化素养很高,在大家心中一直有着很高的威望。“文革”以后,他把握时机,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和他一起相伴六十多年,我们之间非常默契。我曾担任北京天主教神哲学院的常务副院长,我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主教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与任务。傅主教常常跟我说,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我们应该要作出我们的贡献,这个贡献做好了对国家的安定  团结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我们要多调动教友的积极力量,发挥我们的优势,多为社会做贡献。现在提倡新农村建设,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帮助农村的教友们。
    傅主教的离去,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我作为他的亲密弟兄、老朋友,祈愿他安息主怀。

本文标题:忆六十年风雨同舟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