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找,必找到(十五)


2007-11-13 09:22:06 作者:徐保禄神父译 来源:信德报(319期)

问题二十七:什么使门徒们明白了十字架的意义?
  在基督信仰的中心,我们吃惊地发现它在宣扬一位“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圣保禄说他“为犹太人是绊脚石,为希腊人是愚妄”(格前1:23),但为他却是通向爱的天主的奥秘的门径。是什么使门徒们明白了这个玄奥难明的“十字架的讯息”?
  初看起来,我们在十字架上看到的是一个在人看来失败的标记。“他救了别人,却不能救他自己!”(谷15:31)。看到耶稣身悬十字架时民族的当权者们所说的这些话,不仅仅显示着他们的恶意,他们的困惑也溢于言表:一个声称是天主派遣来拯救他的百姓的人怎么能落到这样的下场?因为这样的死不仅仅是一种非常痛苦和屈辱的折磨,而且为犹太人来说,它是被天主所抛弃的标记(参阅申21:23)。圣保禄对此也有异曲同工之说:“他为了我们的缘故而被诅咒”(哥3:13)。
  同样的观念可以用较积极的方式来表达。不幸的是,在我们的世界上,为善的努力面对邪恶的势力往往显得那样软弱无力。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等都曾英勇地反抗仇恨与压迫,最后却成了毁灭性暴力的牺牲品。耶稣的死会不会同样证明在这个世界上善的软弱无力?耶稣在评价他百姓的领袖时也说了类似的话:先知和义人常常被处死(参阅 玛23:29—36)。
  这种对十字架讯息的解释尽管在某个层次上可以理解,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障碍:妇女们发现坟墓已空,门徒们相信“主已复活!”死亡并不是最后的答案,所以十字架的讯息需要在新的境况中重新解释;它已为复活的光芒所彻底转变。
  为了完成这种重新解释,初期的基督徒得益于一个这样的来源———圣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旧约”。在希伯来圣经中,有一处经文肯定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因为这段经文把转变的逻辑表达得淋漓尽致。依撒依亚先知书第53章中的“天主仆人的诗歌”描绘这样一个人:他的生命似乎一败涂地,他甚至好像被天主诅咒:“我们以为他受了惩罚,为天主所击伤。”但其实他却是无辜的:“他所背负的是我们的疾苦”(4节)。而且,在他表面的失败中却有一个隐藏的动机:“因他受了创伤,我们便得了痊愈”(5节)。在诗歌的结尾,这位仆人生命的真正意义便彰显出来,他也为天主所举扬(11—12节)。
  当我们在耶稣复活的光照下阅读这篇经文时,十字架的奥迹便找到了它的位置。这篇经文首先将十字架解释为一种天主与我们休戚与共的行动。天主拯救人类并不是通过一种从天而降、自上而下的魔术,相反,基督完全分担人类的处境,直到最底层,“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耶稣公开生活的第一个举动———受洗,便显示了他的这一愿望。若翰宣告:将要来一位“更强大的……将以圣神及火来施洗”(玛3:11)。但耶稣来时,却貌不惊人,请求若翰为他付洗。换句话说,他有意识地置身于寻求宽恕的罪人中间。治愈只能来自人类处境之内,才能像渐渐使整个面团发酵的酵母一样,不知不觉但却无法抗拒地使它转变(玛13:33)。
  复活使信仰者确信:爱比仇恨和暴力更为强大。因此,十字架可以被理解成对邪恶的真正回应。“他受辱骂,却不还骂;他受虐待,却不报复”(伯前2:23)。这样,耶稣便真正成了天主的仆人(参阅伯前2:22-25),他所信赖的是上主的创造能力,而不是暴力的貌似强大(同时参阅 依50:6-7)。
  最后,这位“将众人之罪一身承担”的仆人之死成为奉献自己直到最后的表现。这样,它便充分显示了那位“不为受服侍,而为服侍人,甚至献出生命”(谷10:45)而来者的身份。通过在十字架上将自己的一生总结为一个自我奉献的行动,通过为爱我们而甘愿忍受暴力,耶稣从内部转变了苦难和死亡的意义,使它们成为通向圆满生命的道路。这样,十字架的讯息在起初是绊脚石和愚妄,现在却成了“天主的能力和智慧”(格前1:24)。它被启示为唯一真正有效的生活道路,是爱的道路,它从内部接受我们一切的拒绝,解除它们,却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连载十五)
版权所有(c)  泰泽出版社
71250 Taize France

本文标题:找,必找到(十五)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