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长期透支体力的您,健康还在吗?


2009-11-13 10:54:25 作者:袁小淳 来源:《信德报》2009年11月1日,31期(总第390期)

事业与健康难以两全吗?
    《全球财经观察》近日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商界竞争异常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家们已陷入事业与健康难以两全的尴尬境地。
    有了健康的智慧才有健康的身体。中国古代的成功学讲究“身心双修”,内涵比之如今的成功学,要博大精深得多,是一种生命科学。
  所谓“身心”,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心健康。古人的经验,惟有“身心双修”才能达成全面健康、平衡发展、幸福祥和的人生境界。否则,“修心不修身,万劫阴灵难入圣;修身不修心,犹有家财无主柄”。意思是说,即使你有很高的学问,如果不注重身体健康,整天病恹恹的,就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与之相反,如果你身体很壮实,却不学无术,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浑浑噩噩地在人世间走一遭。

健康几分天定?几分人定?
  健康几分天定?几分人定?人命受于天,坚信天命的存在,古代圣哲主张把个体生命与天命合二为一,这样以来,生命的思想中充溢着宇宙精神,只要思想的空间广阔无边,狭隘自私就受到限制,就能突破生命的局限性,使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同在,直至与天地并立。我们常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争辉”,其实是,人应该学会这样思维:想象把自己的生命溶入自然中,借助人命中与生俱来的天性和由天性产生的道德力量,去反思和规范自己的生命过程,实现人类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天,给予人间阳光、雨水,滋养万物,丝毫不图回报,认为这是“天道之德”,直称“道德”。德,有给予、无私、公允等义项。道的性质,就是“德”。把天的这种德性应用于人道中,引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从而使人类社会秩序化:人与人间互敬互爱,谓之“仁”;人与人之间相处得体合宜,谓之“义”;国家管理社会,上下尊卑有序,谓之“礼”;个人能够管理好自己,谓之“智”;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谓之“信”。在处理社会矛盾和是非争议时,采取“执中用和”的方法,即所谓“中庸之道”。
  在了知天地如此运行之后,如何“道法自然”,如何去追求本体意义上的“道”?让你以此彻悟生命的形成及本质,让心灵活动与天地之中周流不息的“道”,合二为一。

平常心是福
  中医讲究:怒大伤肝,思过伤脾,忧过伤肺,恐过伤肾。如何面对商场纷争而波澜不惊,作为企业家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平常心不是消极遁世:平常心是一种境界,平常心是积极人生,平常心是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时不乐,时时无忧。世事本来无常,敬业不衰,全力以赴,竭尽心智……
  从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至真至美。即使差距不大,仍然百倍努力。做了好事,却不得好报,亦不懊恼,随他去罢。小人常常得志,不以为奇,不以为怪;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得意能几时?居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端欺我,是他有病,我无恙也。知苦不苦,识甜愈甜,是中有真意也。绝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不病,谁能病我?
  干多得少,才有贡献;干少得多,心亏难补。平常心是清静心,是光明心;敬业心、正直心;平常心是超脱名利、不溺欲海。所以说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学曾做过研究,一个人心态平衡时,免疫力、抵抗力、康复力全部达到最佳状态,古人提倡的“恬淡虚无”就是这个道理。

 

本文标题:长期透支体力的您,健康还在吗?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