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走在欧洲朝圣的路上(三)——在马切拉塔寻找利玛窦


2012-05-30 13:45:30 作者:宇丽华 来源:《信德报》2012年5月24日,第19期(总第490期)

寻亲利玛窦故乡
    马切拉塔是个小镇,隶属意大利中部马尔坎大教区,是地图上找不到的一个小地方。而近些年来,却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到这里参观、朝圣,因为这是他们的恩师利玛窦的故乡,中国人到这里来是为了“寻亲”和谢恩。
    四百多年前利玛窦作为传教神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了基督的福音和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在传教的同时,还用汉语讲授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学和西方音乐。1610年在北京安详去世,年仅57岁。这位伟大的马切拉塔人,以他超群出众的科学知识和圣德,为教会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使基督信仰之光照进了这个闭关锁国的神州大地。现在利玛窦神父长眠在北京,就在我们的身旁,我们是他的近人,他是我们的亲人,到了意大利,马切拉塔就成了不可不去的地方。


马切拉塔大学的利玛窦塑像

    这次在马切拉塔的朝圣,我们住进了修道院的招待所,那里有一个很大的操场和两座楼房,我们入住在五层高的小楼里,有教会的义工在这里服务,既安静又卫生,还能乘电梯上下楼,尽管每次只能容纳三四个人,却给老人们带来了很大方便。
    多半天的行程难免劳累,却丝毫没能减低我们“寻亲”的热情。安排好住处,我们就在楼内、院里寻找有关利玛窦的塑像、图片之类,想在第一时间去朝拜,拍纪念照,结果很令人失望,偌大的修道院竟然没有看到有关利玛窦的印迹。在操场上一群小孩子在踢足球,勇猛的守门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故人没找到,却拍下了利玛窦的老乡,这位当代的马切拉塔人。
    修道院有着家一般的温暖、自在,让我们的心情彻底放松了,第二天的早饭就有人迟到缺席。计划要去镇上参观主教府、利玛窦故居,最后再去朝拜几个圣堂,需要走一段坡路,大巴不能行驶只能徒步,没跟上队伍的人在院子里急得团团转,于是大伙念经、祈祷,情况终于有了转机,一个姐妹在操场旁边遇到一位意大利神父,情急之下就用“I China”不标准的英文向神父求助,神父微笑地看着我们,心领神会地拿出手机“乌拉乌拉”说了几句。

巧遇大陆留学神父      
    话音刚落,一辆小汽车飞驰而来,随即竟跳出一位戴眼镜的中国神父。我们像看到久别的亲人,争着和神父握手。神父姓孙,来自太原教区,现在马切拉塔学习,已经八年没有回过祖国。
    孙神父很热情,得知我们的情况后说:“我正要去镇上的主教府办事,正好捎上你们。”我们几个蜂拥而上,看我们坐好了,孙神父探出头“打着嘟噜”和那位意大利神父说了几句话就开着他的车向镇上飞奔。听到他纯正的意大利语,看到他欧洲式的开车技术以及办事风格,完全可以融入当地教会,我们劝孙神父以后就留在这里工作,担心他回国后很多知识和经验会浪费掉,而孙神父却说:“我出来学习不是为了自己,教区一声召唤我就会回去的。”神父的一番话很令我们感动,我明白这就是奉献。
    到了镇上,神父把车停到主教府的小广场上就进去办事了,我们下车一眼看到主教府的外墙上挂着一幅大大的利玛窦神父身着中国儒服、头戴官帽的画像,尽管在北京这幅画像屡见不鲜,我们还是在这幅难得的画像前拍了照片留作纪念。关于这里为何没有建造一座利玛窦的纪念馆,孙神父解释说,利玛窦虽然在中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可毕竟是几百年前的历史人物了,仅有的几件纪念品极其珍贵,都在马尔坎大教区保管着。孙神父还告诉我们,2010年的时候,中国文化部派来一个乐团,在马切拉塔举办了音乐会以纪念利玛窦。我们听了都感到很温馨,这个消息我在国内是不知道的。
    孙神父很忙,因为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即将被封圣,有关资料要翻译成中文,并且需要及时传回给国内。于是我们谢绝了神父的陪同,因为语言交流的困难,孙神父还是帮助我们中间一位患有心脏病的姐妹买了药,又带摔坏相机的人买了新的数码相机,经过讨价还价后还打了折扣。孙神父讲到利玛窦的故居已经被他的家人卖掉,现在那所房子的主人已经是外姓人了,一句话把我们热乎乎的心火浇灭了,我们本计划是要在利玛窦的故居前和他的后代家人合影,还要献花……结果怎么成了这样?

中国的纪念利玛窦热
    和低调的马切拉塔相比,北京却显示出中国人特别的热情。在2010年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和北京教区均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从三月起,文化部在首都博物馆首先开启了利玛窦纪念展览,后来又沿着利玛窦1853年踏入中国大陆,至1601年进入北京的路线,先后在南京、上海、福建、江西、广东、直至澳门,进行了巡回展览。
    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展品有利玛窦幼年穿过的小衣服,有从意大利带给中国皇帝的圣母圣子画像、钟表、观测天体的望远镜,特别是他亲手绘制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足以让人们看到他那让中国人开启明悟的良苦用心。展览会的举办成功地为利玛窦神父本人、以及耶稣会为中国做出的贡献作了见证。
    北京的大小教堂在当年的五月共同为利玛窦神父举行了纪念大礼弥撒——因为利玛窦神父是南堂的第一位主任司铎,在弥撒后神父带领教友们围绕着利玛窦塑像游行一周。北堂还演出了以利玛窦神父在中国的传教经历编写的音乐剧等。纪念活动一直持续到年底。


悬挂在阅读室的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纪念画像

    2010年,恰逢中意两国建交40周年,中意两国高层领导进行了互访,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接见意大利来华使团时深情地说:“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四百年前利玛窦给中国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我们深表感谢!”
    其实,纪念利玛窦的活动应该追溯到澳门回归之日,饮水思源的中国人翻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真切地看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正是从澳门手捧着圣经进入了中国大陆。中央电视台在澳门回归实况转播时,播音员是这样说的:假如没有利玛窦将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现代科学不会发展得这么快,也许会落后五十年甚至一百年……
    在中国知道利玛窦神父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把他的故事编入小学生的教科书里,把他的形象镌刻在中华世纪坛上,把他两米高的铜像矗立在北京宣武门教堂的门口……
    后来我一直想,我们中国人何不在利玛窦神父的故乡为他建造一座纪念碑呢?因为他成长在意大利,贡献在中国,他的光荣属于天主,属于圣教会,也属于生他养他的美丽的马切拉塔。

本文标题:走在欧洲朝圣的路上(三)——在马切拉塔寻找利玛窦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